如果沒有張小龍,微信將會是一款怎樣的產品?

菁原 發佈 2020-01-12T20:29:01+00:00

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如果沒有張小龍,可能就不會出現微信這個產品,但是沒有張小龍,一定會有一個同期的社交APP占據國民社交的頭把交椅,可能是米聊也可能是來往。

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如果沒有張小龍,可能就不會出現微信這個產品,但是沒有張小龍,一定會有一個同期的社交APP占據國民社交的頭把交椅,可能是米聊也可能是來往。之所以會提出這個偽命題,其實我真正想聊的話題是,關於產品方向的把控到底是要以用戶需求為主導,還是需要產品團隊的「獨裁」?

我們暫且先拋開這個話題,看看張小龍是怎麼說的?張小龍說:在中國,每天都有5億人說我們做的不好,每天還有1億人想教我怎樣做產品,我覺得這個是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事情。這是微信創始人兼產品經理張小龍在2019年1月份的微信公開課中的原話。

用戶需要什麼樣的產品?

用戶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產品嗎?舉個例子,曾經手機行業的霸主諾基亞倒下的前夕,其實大多數用戶還是挺懵圈的,明明我手上的塞班手機還很好用,也挺智能,打字速度也挺快,各種聊天需求也能滿足,為什麼身邊的大屏觸摸智慧型手機越來越多,尤其是以蘋果手機為代表的似乎在一夜之間就席捲全球。其實多數用戶當時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手機,大多數人都是從眾心理,看看市面上有什麼樣的手機適合我,能夠滿足我當前的基本需求就夠了。

同樣的道理,在2010年的時候,網際網路浪潮已經席捲中國的這樣一個時期,用戶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怎樣的一款聊天軟體,可能飛信或者手機QQ,已經能夠滿足基本的社交需求了,為什麼還需要其他的移動社交產品的出現。

微信發展簡史

在今天我們回過頭來再翻閱這個國內歷史上第一款突破10億日活用戶的國民社交APP——微信的歷史,看看它的腳步在產品上能夠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首先,語音消息帶來的用戶增長。早期的微信用戶活躍度並不高,1.0版本的微信主要是能免費發文字,發圖片,跟手機QQ相比,並沒有什麼競爭力。直到引入語音消息,帶來了微信的第一波比較強勢的用戶增長,雖然語音消息不是微信創造的(來自香港的TalkBox率先做出來,但很快米聊、微信、whatsapp也都跟進了),但是對於很多用戶來說,語音消息畢竟是非常新鮮的東西,大家口口相傳,都想嘗試一把。多數人可能從來沒有想過給別人發語音消息,更別說有這種需求了,但正是這種新鮮的功能,帶來了微信用戶的第一波增長。

第二,從圖中可以看出:附近的人、漂流瓶、搖一搖 這三個功能開啟了微信的陌生人社交。這三個功能都是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服務,這個在PC時代,是不太可能的,畢竟誰都不會抱著個電腦跑來跑去,更別說用戶會給產品提出這樣的需求。正是移動社交的出現和技術的進步以及微信團隊對產品方向的把握,讓這些得以實現。是這三個功能,讓微信迎來了第二波用戶暴漲,至此,微信也坐穩了國內移動社交的頭把交椅,奠定了它的巨無霸地位。

細細想來,為什麼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之後,用戶量會飆升呢?我們從搖一搖來看看,張小龍在2011年華科大的分享:「搖一搖」的設計初衷來源於性暗示和性驅動,那個配音是來自來福槍的咔嚓咔嚓的槍聲,搖一搖的畫面張開又縮回,最初搖一搖中間的畫面也是大衛的照片,是一種相當程度的性暗示,這些是張小龍玩CS時得來的靈感。佛洛伊德認為人類所有動機都來自於性衝動,這是微信團隊的設計初衷,希望年輕人能夠找到更多的方式和別人交往。

第三,大家可能不知道二維碼是上個世紀的產物,它是日本人原昌宏發明的。最初二維碼的設計是為了工業車間的安全生產以及提高管理效率的。誰又曾想過,25年後被微信團隊發揚光大,微信的二維碼使用歷程,也是二維碼在中國興起的歷史,如今街頭巷尾已經隨處可見,屢見不鮮了。


後面的版本還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功能比如朋友圈、公眾號、微信紅包以及小程序,這些大家功能已經非常熟悉,而且可能已經成為日常的一部分了,限於篇幅原因,此處就不在詳細贅述了。

從微信成長曆程中在產品上給我帶來的啟示

微信十年了,微信之所以會成為微信,用張小龍的話說,微信能有10億用戶,本質上它是一個社交工具。我們不能否認,最初也是在騰訊的強大背景下,微信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現在微信已經成為騰訊的半壁江山,其地位無人能夠撼動,這其中一定有著它與眾不同的調性。

其實,最初張小龍帶領的微信團隊也就10個人,他和他的團隊也不知道微信最終會走向何方。一個產品的創始人將他對產品的初心注入了這個產品,這才是這個產品的最持久的動力,也讓微信成為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的頭部APP中的一個異類。沒有開屏啟動廣告,有著與眾不同的版本slogan,也不會跟隨著節日改變紅色艷麗的UI。張小龍說初心這個詞被大家說爛了,他換一種說法叫「原動力」。原動力其實應該是來自內心深處的一種認知和期望,它很強大,以至於可以堅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難去達到它。在公開課中,他把微信的原動力總結為以下2點:

  1. 堅持做一個好的,與時俱進的工具。
  2. 讓創造體現價值。

這兩個原動力,也分別對應著微信的兩個夢想,從個人角度來說,是成為個人的一個工具朋友,講求高效、便捷。從平台角度來說,是建立一個市場,讓創造者都能夠體現價值。

說出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在我看來用戶大多會注重眼下的需求,可能他對產品的使用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改進建議,但是多數用戶是不能發現,即使發現也不能決定產品未來的需求,用戶的建議會讓產品變得更好用,但是也僅此而已,就像手機QQ也是一款非常好用的聊天軟體,它的地位卻遠遠不及同公司的微信。我們也能夠看到很多好用的產品,伴隨著技術革新的步伐,它們的命運卻是如此的凋零。

反觀微信的成長簡史,太多的功能都是微信團隊帶給用戶的還來不及反應的驚喜,而不是一味貼合逢迎。所以產品團隊萬不可僅僅依靠用戶眼下的需求和同行競爭對手的壓力來推動產品前進的步伐,而是要帶著那顆初心,牢牢把握住用戶的基本需求,站在用戶的前方,作為用戶需求的領路人,讓產品永不停歇地適應時代的腳步。並時常反思我們這樣做的意義在哪裡,怎樣才能做的更好,這樣或許能夠帶領用戶走向光明的勝地。

如果沒有張小龍及其團隊,我們的國民社交頭部產品一定是另外一副樣子。最後我還是以張小龍關於產品的一句見解結束本篇:

好的產品需要一定的獨裁,否則他將包含很多不同的意見摻雜其中,以至於產品的性格走向四分五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