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美術上的敦煌壁畫,造型與裝飾,難在達到協調一致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發佈 2020-01-12T20:55:43+00:00

敦煌壁畫本是平面的,若搬上掛盤,掛在牆上,也是平視,在造型上是並不困難的,但是要想在這球件體的罐子、橢圓形體的花瓶上裝飾敦煌人物,便感到相當棘手。尤其是那些小口豐肩斂底的瓶罐之類的器型,要是裝飾人物,部位安排得不適當,就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敦煌壁畫本是平面的,若搬上掛盤,掛在牆上,也是平視,在造型上是並不困難的,但是要想在這球件體的罐子、橢圓形體的花瓶上裝飾敦煌人物,便感到相當棘手。尤其是那些小口豐肩斂底的瓶罐之類的器型,要是裝飾人物,部位安排得不適當,就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就不能不研究怎樣才能使陶瓷造型與敦煌壁畫裝飾達到協調一致,根據我國陶瓷藝術的傳統經驗,以《故宮博物院》陶瓷館所藏元明兩代各式瓶罐為例。

如豐肩、斂底的瓶,在裝飾方法上有一套嚴格的程式,即在各種不同的形體上進行合理劃分,分成口部、腹部和底足三個部分,一般是採取披肩、鎖口、滿腳的辦法,在某些部位畫花邊或連續紋樣,留出肩部以下,底足以上,視線最集中的地方畫主題人物。我們將《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圖》搬上陶瓷,就是採用這種裝飾方法,冬瓜瓶和掛盤上畫的《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圖》。

這幅壁畫結構緊湊,沒有背景的穿插,是一幅非常完整的傑作。我們將故事由右至左,繞瓶一周,上下配置北魏時代的花邊,儘量做到自然合理,既能表達壁畫的整幅故事情節,又符合陶瓷造型裝飾的特色。但教煌壁畫有著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形式。以《鹿王本生故事》為例,它是一幅長卷式連環畫。這樣的形式該用什麼樣的造型來裝飾呢?當然最好是畫在一個筒形的缸上,使畫幅圍繞一周。

但筒形器在燒制上易於變形,實際上我們又不能不把這幅畫放在球體或近似球體的瓷器上,為此就把《糖王本生故事圖》設法分成兩段裝飾在琵琶瓶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琵琶瓶上畫《鹿王本生故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名叫「修凡」的鹿王,救了一個溺水的人,不料反被此人出賣,帶領國王前去捕捉。

鹿王訴說了這個溺水人忘恩負義的事,國王感動,救了鹿王。而這個溺水的人便得到「面部生癲,口為朽臭」之報應。畫面起伏的峰巒不僅表現出山野環境,又藉此把故事情節分割開。形象簡練傳神。我們運用分段法,基本上使之保持原有的特色。清代初期到中期,康熙、雍正兩朝出現華麗的五彩與淡雅的粉彩,配上康熙朝的盤口直身的冬瓜形花瓶,以及雍正朝端莊秀麗的蘿蔔瓶、橄欖瓶。

在藝術風格上洒脫自如,與元明的繁茂嚴謹的青花形成鮮明對比。這個時期的粉彩一般不用邊角裝飾,如當時所流行的《三國志》、《水滸》的刀馬人物。有各種裝飾方法,都成為我們移植敦煌壁畫人物的良好借鑑。這樣,我們就根據明清兩代的優秀造型傳統,把《商隊遇盜圖》裝飾在橄欖瓶上。

據佛經中所說,觀音菩薩能拯救一切人間災,畫面上一隊商人遇盜,從服飾看被劫者是來自中亞一帶,商人驚慌的神情十分逼真。我認為他們均合掌口誦觀世音,畫面也間接反映出當時「絲綢之路」上商旅生活的一個側面,我們將其局部裝飾在橄欖瓶周身,不用邊角裝飾,效果較好。

(來源:曹家六少 如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