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桓不配依萍?二十年後重溫《情深深雨濛濛》,瓊瑤三觀其實很正

番電影 發佈 2020-01-12T20:58:03+00:00

尤其是在《一簾幽夢》中,關於腿和愛情的論斷,還有《新月格格》"我是來加入這個家,不是來拆散這個家"的言論,更是令人感到瓊瑤的三觀崩壞。

右上角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不間斷更新電影影評、娛評及影單推薦!精彩永不斷電!

本文原創首發頭條號

文/明官喵

《情深深雨濛濛》快二十年了,2001年在大陸開播之後,風靡一時。

當時的大街小巷,無論是錄音磁帶還是廣播,到處都能聽得到劇中的歌曲,大人小孩也會哼唱兩句"記得當初你儂我儂,車如流水馬如龍"一類的歌詞。而且從家裡到學校包括書本上,也都貼上了男女主角的貼畫。那種風靡程度,不亞於之前的《還珠格格》系列,這又是瓊瑤劇的成功翻拍。


趙薇繼古靈精怪的小燕子之後,又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堅強大氣、敢愛敢恨的角色形象,依萍成了萬千少男少女的偶像。然而對於如萍與何書桓,當初有許多人就有說不上來的反感,多年之後,當那批還在充滿幻想與浪漫的小觀眾成年了,就逐漸明白了這種反感的原因來自於哪裡。


"對我重唱舊時歌最歡喜,對我訴說老故事最甜蜜,往事難忘, 不能忘"

是的,當隨著趙薇的《往事難忘》的音樂響起,我們似乎又回到了那個天真爛漫,放學回家書包一甩,邊寫作業邊看電視劇的年代。隨著歲月的流逝,大多數人早已踏入社會,成家立業,現實的骨感早已磨平了人們心中的幻想,面對著曾經嚮往的浪漫,回首再看瓊瑤的電視劇,除了一份回憶外,就是對過去的自己來一個無奈的自嘲。

不吃不喝不工作,只顧著聊愛情,太不食人間煙火了,瓊瑤劇就是這樣的。於是自有了這種想法之後,大家也逐漸開始了對瓊瑤劇的三觀重新審視,接著就有了批判。尤其是在《一簾幽夢》中,關於腿和愛情的論斷,還有《新月格格》"我是來加入這個家,不是來拆散這個家"的言論,更是令人感到瓊瑤的三觀崩壞。一時間,就連瓊瑤小三上位的陳年往事,也被網友們扒出來鞭屍了。


總之,貌似瓊瑤劇帶給自己童年的三觀,是不正常的,回想起來是令人倒胃的。在現在的社會,小三橫行、心機婊、背叛一類的負能量,幾乎與陳年老劇的瓊瑤戲多有吻合。就比如何書桓的渣男行徑,在依萍和如萍兩姐妹之間的感情搖擺不定,而如萍的白蓮花加心機婊形象,更讓人看得透徹。對當年的反感,我們終於明白是怎麼回事了,這就是源於以後會出現在自己身邊的生活啊。

《情深深雨濛濛》這部帶有許多人往事記憶色彩的經典老劇,現在也落得被紛紛批判。


"煙雨一重重,山水一重重,你的叮嚀你的淚,是我心中最痛"

在這部劇里,也有首插曲非常火,就是《煙雨濛濛》,不得不說瓊瑤的文學功底非常好,歌詞寫的非常漂亮,把那種雨中意境,用幾句簡練的話就給描述出來了,趙薇與古巨基的對唱也是非常深情。

關於它的原著,也叫《煙雨濛濛》,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已經出版了。在小說里,故事背景是六十年代的台北,裡面的角色都是悲劇,如萍開槍自殺,何書桓遠渡重洋留學,依萍活在愧疚之中,父親陸振華悲憤交加病死,陸家宅院也被賣掉……輝煌一時的軍閥黑豹子就這樣悽慘落幕。

《煙雨濛濛》這首歌異常悲悽,怕是瓊瑤在寫歌詞的時候,就為對接原著留下的暗扣吧!


《情深深雨濛濛》是瓊瑤的公司與大陸央視合作的。在原版的基礎上,進行了完全的改編。瓊瑤還是做編劇及歌詞創作者,在這部劇中,她把故事挪到了大陸的上海,時間也往前推移了三十年。角色還是那群角色,不過又增加了個杜飛。對於杜飛,大家其實還是都很喜歡的,瓊瑤加了這個逗比角色,也令整部劇多了一些喜劇色彩。

這次蘇有朋不再化成五阿哥與小燕子趙薇談戀愛了,變成了活寶,又開始追起了"紫薇"如萍。但是對於"朋薇"CP,是大家所公認的,在依萍與何書桓的戀愛糾葛中,大家一直期盼著"五阿哥"的出現。所以,一旦依萍和杜飛有了朋友般的擁抱,就開始起鬨起來。


"夜上海 夜上海 ,你是個不夜城,華燈起, 樂聲響, 歌舞昇平"

《情深深雨濛濛》的前期劇情,一直是屬於高能狗血,一貫延續著瓊瑤風格,大家對如萍、對何書桓的討厭,也源自於前期。縱使這樣的劇情,也是瑕不掩瑜,更何況最後幾集的高能。首先從場景設置上來看,劇組是幾乎還原了三十年代的老上海,從衣服著裝到老街電車,全是實景拍攝,比現在動不動就綠幕摳圖順眼多了。

而且作為一個愛情劇,劇組也用了不少的大場面,比如日軍進攻上海時的百姓逃難,還有敵我對壘,都力求還原真實場景。通觀全劇的演員演技,也都非常自然流暢,將情緒融入到角色,這也就是人們為什麼討厭裡面一些演員的原因。比如雪姨,囂張跋扈,行兇作惡,令人咬牙切齒。而當她一旦落魄,總能令人泛起一絲同情來。


"這實在不是你錯誤,只怪我們不夠瀟洒成熟"

相比於原著,改動最大的應該是結局部分。然而就是這個結局,才令人對瓊瑤的價值觀肅然起敬。或許對於愛情,她的婆婆媽媽,你儂我儂的狗血劇情令人反感,但是對於格局升華的自然切入,大家倒不妨深入探析。就從如萍的選擇來看,原著中她是自殺,留給生者遺憾與愧疚。但是在本劇中,隨著戰爭的到來,她拋棄了原有情感的糾葛,毅然決然的投入到了救國圖存的大潮中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人生的洗禮。

瓊瑤把背景時代放到了三十年代,真正的大有深意,尤其是添加了抗日戰爭的劇情,使得結局把全劇升華了。陸父不再是病死,而是在和日軍的槍戰中犧牲。何書桓沒有為了躲避情感糾葛去留學,而是與爾豪一同去了前線,用自己的青春和鮮血去保家衛國。關於爾豪、夢萍與依萍的隔閡,由於父親的去世,而得到了消除。夢萍以前的大小姐古怪脾氣也沒有了,在那種危難的環境下,一家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勵,將親情也進一步的升華。陸家的大宅院沒有賣掉,在依萍夢萍等人的努力下,變成了撫養院,收養了一群孤兒。一個由家庭的溫馨上升到了國家的愛,這種格局的變化更令人心動。


"一曲高歌千行淚,情在迴腸盪氣中"

總之,最後幾集的高能淚點部分太多了。都是在拋棄了一切的兒女情長之後,開始了向家國情懷的升華。觀眾也隨著主角的經歷,仿佛也得到了一種洗禮。這種洗禮從家庭的裂變到團結,從自我的愛情糾葛到奔赴前線的保衛家國。經過了愛情、友情、親情及家國之情的洗禮,這群年輕人得到了成長,作為觀眾的你我是否也得到了情感共鳴,以及對事物的新認知呢?不得不說,瓊瑤在這點的改動真是神來之筆。

尤其是在電視劇的第四十三集裡,日軍炮轟閘北車站,這也是根據事實改編。劇組運用了慢鏡頭,將《煙雨濛濛》的輕音樂插入,配上了被炮彈轟炸後的悲慘場面,書桓、爾豪、醫護人員,他們的救助忙碌,傷者們的痛苦,令人感到一種家國情懷激憤的湧起。自此後,書桓辭別依萍去了前線,那個時候,還有誰會計較他的感情搖擺不定呢?還有那個已經在炮火連天的前線,救死扶傷的如萍。讓我們祝福他們吧!祝福一切負重前行的人們。


"離別的一幕總會重演,你幾乎把手兒揮斷揮斷"

其實劇中還有一段精彩的對話,那是在書桓和爾豪去了前線之後,依萍重返大上海。但是,在國破家亡,到處充斥著同胞死傷的氛圍下,依萍不明白為什麼像大上海這樣的娛樂場所卻變得更加熱鬧繁華。

面對著依萍的提問,我們的小天使秦五爺為她做出了回答:"上海的租界,以前是高等華人和外國人的地區。可現在幾乎所有的有錢的、有辦法的上海人,都到了租界。外面不管鬧成什麼什麼樣子,這兒可是個安全的[孤島]。他們困守在這個[孤島]上,也有很多的無可奈何,他們想麻醉自己。所以租界的繁榮就形成了,我們稱它為[孤島的繁榮]吧!"

接著秦五爺繼續安慰依萍,說她回來會帶給這些苦悶的中國人一些快樂,同時也為家庭做一些事情,讓依萍那顆本來不好受的心得以解脫。


依萍的回歸,給大上海帶來了新的熱鬧,在這種國破家亡的時候,她獻上了一曲新歌—《離別的車站》,往事一幕幕,隨著"何時列車能夠把你帶回,我在這兒痴痴的盼,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請為我保重千萬、千萬"落下尾聲,大上海的觀眾將情緒一起融入到親人的生離死別與家國情懷裡。

當一陣熱烈的掌聲過後,怕進入情緒的不止是劇情里的角色吧,電視機前的你我,是否也有了共鳴呢?


"好想好想和你在一起,踏遍萬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瓊瑤的劇中,總會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朋友在一起,做著青春時期該做的事情。在《還珠格格》里有小燕子、紫薇、五阿哥、爾康及柳氏兄妹和其他人等,他們或是在第一部中微服私訪,或是在第二部里浪跡天涯,這群年輕人用他們的青春和熱血去演繹著一個個動人故事。

到了《情深深雨濛濛》里,又出現了依萍、如萍、方瑜、書桓、杜飛、爾豪等,他們為可雲找回憶,為方瑜找快樂,後來又都投入到家國圖存的熱潮中,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繼續做著年輕人該做的事情,讓青春無悔。


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想要,其實每個人不都有這樣一個青春的夢嗎?

在年少輕狂的歲月里,和自己的小夥伴們一起做著快樂的事情。瓊瑤給了我們這樣一個烏托邦,滿足了我們的幻想。我們渴望友情,渴望理解,渴望把生活過得有意義,渴望在年老的時候,有著可回憶的故事,讓自己的人生不再虛度,充滿著浪漫與幻想。

瓊瑤把這份浪漫,以電視劇的形式奉獻給了我們。



她告訴了我們,青春其實是可以這樣的:"讓我們紅塵作伴, 活得瀟瀟洒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對酒當歌,唱出心中喜悅,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

有了這份共鳴,我們還有理由對她的三觀進行批判嗎?如果總是糾結於她的愛情觀,我們的境界是否也是小了些呢?

(編輯/番叔)

右上角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不間斷更新電影影評、娛評及影單推薦!精彩永不斷電!番叔原創,轉載請聯繫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