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為何被視為「古代第一經濟學家」

詫寂說史 發佈 2020-01-12T00:26:06+00:00

孔子——「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梁啓超——「國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國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學術思想界一巨子也。」

孔子——「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梁啓超——「國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國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學術思想界一巨子也。」

管仲這位先秦時期的先哲,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人物。其理論博大精深,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倫理、道德、外交、教育等方面。

管仲究竟做了哪些事情,讓後世如此推崇,更被譽為「古代第一經濟學家」。下面就隨著筆者一同來了解一下管仲的生平。


管仲,安徽潁上人。管仲早年間生活很貧困,為了謀生,做過當時被視為是卑賤的商人,後來當過官,但都沒有成功。就是這樣一位碌碌不得志的人在偶然的時機,被齊桓公拜為國相,並拉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段,也許是最成功的一段經濟變革

「勞動分工」的首創者

被譽為「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1776年3月《國富論》中第一次提出了勞動分工的觀點,並系統全面地闡述了勞動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進國民財富的巨大作用。然而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管仲已經提出「勞動分工」的理論並賦予實踐。

根據《國語.齊語》記載,管仲把齊國的國民分為軍士、農民、工匠、商賈四個階層,按照各自專業居住在固定的地區,這就是「士農工商」的由來。

管仲認為這樣分類有以下三點好處:

一、通過分類可以使得各項專業水平提升,方便交流經驗。

二、可以讓後代從小在所屬的環境下耳濡目染,從小掌握所屬的專業技能。

三、營造專業氛圍,從事專業工作,讓人思想安定,不會見異思遷。

管子對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地處膠東半島的齊國在這項政策影響下,使得本國的製作業技術領先於中原的其餘國家。當時齊國生產的絲綢、綺繡等絲織品,不僅國內使用還大量的出口到其餘諸侯國。

管仲把國民按照專業來劃分進行統一管理,這種細緻化的管理模式也是中國早期的製造水平和經濟水平領先世界的重要原因。

管仲從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的角度提出這種分工政策,是從他自身成長的經歷中得到經驗。工商業的發展比農業的發展更能夠帶來國家的繁榮昌盛,而要讓工商業取得進步不僅是要勞動分工還要創造更多的外部條件來促進工商業的發展。

國家管控+自由貿易

管仲對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可以概括為「國家管控+自由貿易」。

國家管控:

管仲對農業稅進行了新的創新,不同於其餘諸侯國的固定稅收政策,他制定了一條更為靈活的稅收政策。當年如果是大豐收之年,每年徵收15%的稅收,中等之年收取10%稅收,下等之年收取5%稅收,遇上天災則免稅。這種稅收政策,既能夠保證國家糧食的充足也能夠讓農民感恩戴德,不會出現災民暴亂的情況。

管仲首創國家控制糧價的政策,國家通過大量囤積糧食,來控制市場上糧食價格。當市場上糧食過剩時,國家暗中購買糧食使得糧食價格不易降低。當市場上糧食短缺時,國家放出糧食,使得糧食價格不易升高。

管仲在商品出口和進口也制定了一套經濟政策,當其餘諸侯國的優質產品進入齊國後,要加征高額的關稅,提高該商品在國內的銷售價格,保護本國的產業。當本國商品進行出口時,壓低商品的出售價格,來獲取競爭優勢。

管仲的國家管控政策對調節稅收、穩定市場物品價格和保護國內產業提供了積極幫助,這簡直就是西方經濟學的古代應用。

自由貿易:

管仲對前往齊國做生意的各國商人提供各種鼓勵措施,從而使得天下的商人都匯聚於齊國。

凡是空車前來不索要關稅,徒步背貨的也不列入徵稅的行列,這樣來歡迎遠到的客人。

《管子.霸言篇》:「虛車勿索,徒負勿入,以來遠人。」

設立專門招待外國商團的休息中心,每三十里設立一處。驅一輛車前來提供食物,驅三輛車前來提供馬的飼料,驅五輛車前來提供隨從。

《管子.輕重乙》:「請以令為諸侯之商賈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芻菽,五乘者有伍養。」

為了更好的吸引遠道而來的商人們,管仲還開設了國營的色情妓院,在都城臨淄開設了7間妓院,一間有妓女100人,總計700人,以此來吸引過往的商賈。

在這種自由貿易的政策下,齊國的商業傲視其餘中原的諸侯國,人口、經濟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臨淄的居民達到了30萬以上,是當時中國乃至全球規模最大經濟發展最好的城市。


古代經濟中「看得見的手」

《管子.侈靡》:「雕卵然後瀹之,雕橑然後爨之。丹沙之穴不塞,則商賈不處。富者靡之,貧者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

管仲鼓勵人們進行消費,他認為只有人們都積極消費了,各個產業才會發展的更好。富有的人過的越奢靡,窮人就越有活干。對此他說出煮蛋之前可以先對雞蛋進行雕繪,燒柴之前對木柴進行雕刻這樣的言語,並在他的經濟思想中不斷得到體現。

《管子.乘馬數》:「若歲凶旱水泆,民失本,則修宮室台榭,以前無狗後無彘者為庸。故修宮室台榭,非麗其樂也,以平國策也。」

這段話說的是管仲建議齊桓公,如果遇上大旱大水的災年,百姓無法務農,則修建宮室台樹,雇用那些養不起豬狗的窮人以做工為生。所以,修建宮室台榭,不是為觀賞之樂,而是實行國家的經濟政策。

這種通過在經濟蕭條時期通過政府的經濟刺激來促進就業,帶動經濟進行反彈的做法,被視為是西方經濟學中「看得見的手」。美國在20世紀初經濟蕭條時政府採取固定資產投資的做法來走出低谷,管仲在2600多年前已經提出完全一樣的理論,確實讓人感嘆他的先見和智慧。但是這種超前的觀念和做法在後期儒家當道的時代被視為是歪理學說,直到現代才開始重新審視這種做法。

經濟戰爭

管仲引以為傲的一個手段就是通過運用經濟手段從而打敗一個國家。

當齊國想擊敗一個國家的時候,首先運用的是經濟手段而非軍事手段,這也是管仲的核心思想。

《管子.輕重戎》:桓公曰:「魯粱之於齊也,千榖也,蜂螫也,齒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魯梁,何行而可?」管子對曰:「魯粱之民俗為綈。公服綈,令左右服之,民從而眼之。公因令齊勿敢為,必仰於魯梁,則是魯梁釋其農事而作綈矣。」桓公曰:「諾。」即為服於泰山之陽,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魯梁之賈人曰:「子為我致綈千匹,賜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則是魯梁不賦於民,財用足也。魯梁之君聞之,則教其民為綈。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郭中之民道路揚塵,十步不相見,紲繑而踵相隨,車轂齺,騎連伍而行。管子曰:「魯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對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綈。閉關,毋與魯粱通使。」公曰:「諾。」後十月,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之民餓餒相及,應聲之正無以給上。魯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綈修農。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魯梁之人糴十百,齊糶十錢。二十四月,魯梁之民歸齊者十分之六;三年,魯梁之君請服。

記錄在《管子.輕重戎》中的一段故事告訴我們管仲如何運用經濟的手段來制服關係不佳的國家。齊國周邊的魯國和梁國擅長編制綈這種絲織品,管仲讓齊恆公帶頭在齊國穿上這種服飾並且號召全國國民都購買這種服飾,但是卻禁止齊國本國人民進行生產而是從魯國梁國進行進口。

管仲還對魯、梁二國的商人說:"你們給我販來綈一千正,我給你們三百斤金;販來萬正,給三千斤。"這樣,魯、梁二國即使不向百姓徵稅,財用也充足了。魯、梁二國國君聽到這個消息,就要求他們的百姓織綈。

十三個月以後,管仲派人到魯、梁探聽。兩國城市人口之多使路上塵土飛揚,十步內都互相看不清楚,走路的足不舉睡,坐車的車輪相碰,騎馬的列隊而行。管仲說:"可以拿下魯、梁二國了。"桓公說:"該怎麼辦?"管仲回答說:"您應當改穿帛料衣服。帶領百姓不再穿綈。還要封閉關卡,與魯、梁斷絕經濟往來。"桓公說:"可以。"

十個月後,管仲又派人探聽,看到魯梁的百姓都在不斷地陷於飢餓,連朝廷『一說即得』的正常賦稅都交不起。兩國國君命令百姓停止織綈而務農,但糧食卻不能僅在三個月內就生產出來,魯、梁的百姓買糧每石要花上千錢,齊國糧價才每石十錢。

兩年後,魯、梁的百姓有十分之六投奔齊國。三年後,魯、梁的國君也都歸順齊國了。

這是非常厲害的商業手段,管仲利用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在前期提高本國需求的同時,對方為了提高供給,荒廢了其餘產業。當看到其餘產業荒廢后,斷然廢除該需求的同時,致使對方提供供給的產業和前期荒廢的產業全部倒退,從而打垮一個國家。管仲手段的高明和狠辣,至今仍讓人拜服。


另類的治國者

管仲於公元前723年出生,公元前645年去世,活了將近80歲。無論在他的同時代還是之後的兩千餘年,以經濟手段治國在中國的歷史上極為少見。他的思想是以經濟發展為核心,涉及國際貿易、稅收、財政等多方面的整體治國方案。直到近代西方列強才學會如何發展自由經濟、如何加入看不見的手進行干預,如何採用經濟手段擊垮一個國家。

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管仲貌似是一位學過西方經濟學的穿越者。但是在後期儒家當道的封建中國中,這種重視經濟強調商業的做法受到了極大的抵制,反觀儒家治國的手段就是「重視農業、輕徭薄賦」。這也導致了中國的工商業發展從此之後便一直處於弱勢地位,直到近代文明的開啟,我們開始睜眼看世界,看到的竟是2000多年前這種發生在本土但是陌生的種種做法。

參考:《管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