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等董卓舊部攻入長安的經過,以及李傕掌權初期的表現

公孫楓翔 發佈 2020-01-12T01:56:40+00:00

賈詡李傕重大事件之七——蠻夫專權,百姓塗炭李傕入主長安後,為爭取各地諸侯支持,避免關東諸侯再次進攻,也採取了一些措施。

漢末群雄系列之李傕(中)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李傕重大事件之五——賈詡獻策,進軍長安

在許多朋友的印象中,董卓死後,如果不是賈詡為圖自保而獻計攻取長安,李傕、郭汜就將各自逃命而去,涼州軍將就此瓦解。真的是這樣嗎?

《三國志·賈詡傳》載: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

依照賈詡本傳的說法,這些久經沙場、野蠻殘暴的涼州悍將們,竟然紛紛要解散部隊逃回家。筆者以為,此處實有為傳主賈詡溢美之嫌。賈詡對李傕、郭汜等人的重要影響確實存在,說是賈詡導致李傕、郭汜進軍長安也是實情,但要說李郭等人打算放棄部隊逃跑,實在太過誇張。



由於李傕、郭汜是典型的歷史負面人物,所以史書中有意無意對其貶低在所難免。作為涼州將領中最能打的人,李傕這幫人斷無可能放棄數萬部隊隻身逃跑,牛輔這種草包並不多見。而且,筆者也找到了相關史料佐證。

《三國志·董卓傳》載:既無赦書,而聞長安中欲盡誅涼州人,憂恐不知所為。用賈詡策,遂將其衆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長安,眾十餘萬。

《九州春秋》載:傕等在陝,皆恐怖,急擁兵自守。

這裡說得很清楚,長安朝廷里流出要殺光涼州人的傳聞,李傕等人確實很驚恐,但也僅此而已。要知道擁兵數萬在東漢末年實在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況且還是董卓軍最精銳的部分,李傕怎麼可能就此跑路?不知道怎麼辦的情況下,「擁兵自守」才是最恰當的行為。

牛輔還擊敗了李肅呢,李傕的軍事能力當然更強,只是這些人只懂打仗,不懂政治。失去上級領導,朝廷又不肯赦免,這才不知所措。賈詡這時候的作用,就是點醒李傕:沒有領導,你自己當領導啊!還是董卓留下的這幫人,再打回長安去,不是一樣當家做主?

回過味來的李傕如夢初醒,立即起兵殺往長安。

作為誅殺董卓的主謀,王允掌權後就像變了一個人,與其他大臣們拉開距離,動輒扣上董卓餘黨的帽子進行懲罰,剛愎自用,不僅不聽呂布等人的建議,而且自己也沒有像樣的施政措施。王允不僅讓原本的支持者大失所望,更讓已經歸順的董卓系人馬心寒。

李傕為首的涼州兵反叛消息傳到長安,王允起初沒有放在眼裡。董卓、牛輔都死了,主公下屬的下屬能掀起什麼波瀾?王允打算派兩個使者去找李傕,打算以朝廷名義進行一番安撫,給他們安全保證,估計就可以使他們罷兵。

王允這樣想倒是沒錯,李傕等人起兵就是因為害怕遭到清算,如果能夠妥善安撫,把誤會都講清楚,澄清之前的種種謠言,那麼成功招撫李傕的幾率非常大。但王允實在太狂妄,大權在握整個人都飄飄然,把胡軫、楊定兩人叫來,語帶輕蔑、頤指氣使地說:「李傕那幫鼠輩打算幹什麼?你們兩個去問個明白,教育教育他們。」

《九州春秋》載:及李傕之叛,允乃呼文才、整修使東解釋之,不假藉以溫顏,謂曰:「關東鼠子欲何為邪?卿往呼之。」於是二人往,實召兵而還。

胡軫、楊定是什麼人,哪能受得了王允這般羞辱?這兩人可是董卓集團核心級大人物,與關東聯軍對戰時呂布都是胡軫的下級,楊定的地位也與胡軫相當。按照級別關係,胡軫、楊定可比李傕、郭汜高,所以王允派這兩人去安撫是有道理的。可王允的態度太惡劣,明明是求人辦事,卻又把人羞辱一番,簡直莫名其妙。

這二人「實召兵而還」,借著出城的機會把各自的部隊集結起來,便又折返回長安。意圖很明顯,擁兵以圖自保。

上文講過,李傕、郭汜、張濟這些人是牛輔部將,而樊稠是董卓部曲將,本身不在一個系統。李傕、郭汜、張濟的大軍繼續進發過程中,逐漸遇到之前的董卓舊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合兵一處。於是隊伍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等到達長安城外已經聚眾十多萬。


李傕重大事件之六——入主長安,剷除王允

王允派胡軫、徐榮在新豐迎戰李傕,結果徐榮戰死,胡軫投降。曾經打敗過孫堅的徐榮,死在了被評價用兵在孫堅之上的李傕手中。雖然董卓集團的將領從來不是鐵板一塊,內訌不斷,但這次胡軫、徐榮的不同結局仍然讓人不禁有些聯想。

胡軫剛剛講過,身為涼州大族,投降王允卻不被尊重,早已離心離德。而且胡軫與呂布也嚴重不合,與孫堅交手時正是因為與呂布之間的內部爭鬥使得軍心不穩,導致大敗,所以胡軫順勢倒向李傕很自然。至於徐榮,出身遼東的他在一眾涼州將領中顯得太扎眼。當徐榮打敗孫堅後,長史劉艾在向董卓獻策時竟然不提徐榮的名字,反稱李傕能力在孫堅之上。這種詭異的言論證明董卓為首的涼州系並未把徐榮當做自己人。

《後漢書·董卓列傳》:傕、汜等以王允、呂布殺董卓,故忿怒并州人,并州人其在軍者男女數百人,皆誅殺也。

這段史料講的是,李傕、郭汜因董卓死於呂布之手而遷怒於并州人,進而在軍隊內部進行大清洗,凡是出身并州之人,不論男女全部誅殺。可見涼州系對并州系的仇恨之深,徐榮既然不是涼州人,又已經投降王允、呂布,李傕很有可能將其視作并州一派來對待。

至於胡軫是否在戰鬥中給徐榮背後下黑手,實在不得而知,筆者認為可能性很大。

由於王允執政不得人心,加之長安城內尚有不少董卓餘部,不到十天李傕就攻入城內。呂布逃走,王允及其城內宗族盡皆處死。僅僅兩個月,朝廷再度回到涼州軍閥的掌控中,而且這次比起董卓時期,還要混亂百倍。

《三國志·董卓傳》載:傕等放兵略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藉。

《後漢書·孝獻帝紀》載:六月戊午,陷長安城,太常種拂、太僕魯旭、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並戰歿,吏民死者萬餘人。

李傕為首的涼州軍破壞力極大,城中官員百姓大量無辜慘死,野蠻的士卒毫無約束地進行洗劫,整個長安變成了人間地獄。



涼州軍再度入主長安,對董卓自然要重新定義評價一番。作為原董卓部將,既然要幹掉王允及其支持者,那只能打出為董太師平反昭雪的旗號。這個旗號最能團結涼州眾將,至於其他人,李傕、郭汜他們管不了那麼多,也沒能力去管。

李傕等人把董卓的棺木安葬於郿縣,以示對舊主平反昭雪,並表明他們是董卓勢力的繼承者。

初平三年(192)九月,漢獻帝封李傕為車騎將軍、池陽侯、領司隸校尉、假節。郭汜為後將軍、美陽侯。樊稠為右將軍、萬年侯。張濟為鎮東將軍、平陽侯。

由此開始了涼州軍閥「四巨頭」時代,其中只有李傕擁有開府的權力,也就是可以開設個人的官署,自行招募屬官。但郭汜、樊稠也是兵強馬壯的實力派,所以分列二、三位,與李傕共掌朝政。至於力量最弱的張濟,則沒能分到中央權力,而是出屯弘農拱衛京師。

從這裡可以看出,四巨頭中樊稠與另外三人出身不同,而張濟又被外派,這明顯是各方權力鬥爭妥協的結果。細分起來,李傕、郭汜、張濟可算一系,樊稠、李蒙、王方可算另一系。李傕系顯然要強於樊稠系,但也不具備絕對優勢,這就為後來的各方內訌埋下伏筆。


李傕重大事件之七——蠻夫專權,百姓塗炭

李傕入主長安後,為爭取各地諸侯支持,避免關東諸侯再次進攻,也採取了一些措施。

初平三年(192)七月,李傕任命馬日磾為太傅、錄尚書事,與太僕趙岐持節出使關東各地,以向各地諸侯示好。馬日磾來到壽春,拜袁術左將軍,封陽翟侯。

十月,李傕封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成武侯,假節。荊州與關中相近,李傕此舉意圖拉攏劉表為外援。

同年,韓遂、馬騰親自來到長安拜見李傕。李傕任命韓遂為鎮西將軍,回到涼州駐軍;任命馬騰為征西將軍,駐紮於郿縣。

李傕這一系列外交組合拳打得有聲有色,加之關東諸侯各自為戰,一時間外部環境比較平穩。

不過,李傕終究只是一介武夫,絲毫沒有治國理政的概念。賞罰全憑心情,視國家法規於無物。縱然賈詡千方百計向引他走正道,苦口婆心規勸,但李傕也不是什麼都聽。時間長了,雙方心中也有隔閡,李傕知道賈詡這個大恩人非常聰明,有的話自己聽不懂也不愛聽,於是敬而遠之。

連董卓手下都沒有幾個真心實意輔佐的士人,李傕這種既沒出身又沒文化的莽夫,更加沒有大臣願意相助。缺少智力支持的李傕只能把兵權抓得更緊以獲取安全感,想獲得將士的支持,那就要讓他們開心。怎麼做呢?燒殺搶掠而已。

刀尖舔血的士兵,過著活一天算一天的日子,尤其生長在涼州邊地深受胡人風俗影響,更不用說軍隊里本來就有大批胡人,使得涼州兵比關東各地士兵野蠻許多。搞生產建設,安安穩穩地種地養馬這種事他們才不會做,關中三輔沃野千里人口眾多,放著不搶白不搶。

《三國志·董卓傳》載: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

百姓已經不能用苦不堪言來形容,而是死的死,逃的逃,根本沒有百姓了。很多人逃往益州、荊州、揚州,最慘的是逃到徐州的難民,剛逃脫李傕的魔爪,馬上又被曹操屠戮。

不僅普通百姓,就連皇宮也不能倖免。因為當年董卓強行遷都過程極為混亂,導致許多皇宮侍從缺少衣物。漢獻帝打算從國庫撥一點布來做衣服,李傕直接拒絕:「宮中那些人,明明身上有衣服,幹什麼還給他們做?」宮廷人員生活還算過得去,不做也罷。

漢獻帝又想賣掉一些馬來跟國庫換布,贈給缺少衣服的官員跟城中百姓過冬,李傕又說:「國庫里的布太少,不夠給他們分的。」然後乾脆把布都運到自己的軍營里。賈詡實在看不下去,勸道:「此上意,不可拒」,李傕也沒有聽,就是不肯把布料分給漢獻帝。



一朝大權在握,再也不是聽聞王允不肯赦免就戰戰兢兢不知所措的那個人,現在的李傕感覺良好,在內把持朝政,大小官員全憑自己喜好賞罰;對外結好劉表、韓遂、馬騰等人,關中諸侯互相攻伐根本無力關注朝廷。連王允得到權力後都頭腦發昏,本就沒有政治頭腦的李傕更加喜怒無常。在他掌控下的關中地區餓殍遍地,殘破不堪。

這種統治勢必不會長久,而涼州諸將的內訌也即將爆發。下一期,將繼續為您講述李傕及其同黨之間矛盾的大爆發。感興趣的話敬請點擊關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