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中了鄭國的詭計後,為何還讓他繼續修渠而不殺之

觀復趣史 發佈 2020-01-12T02:31:47+00:00

說起秦國之所以能統一東方六國,我們都認為是商鞅變法奠定的基礎,的確是這樣。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每次都是無功而返,還不是遠道奔襲,糧草不濟的緣故。

說起秦國之所以能統一東方六國,我們都認為是商鞅變法奠定的基礎,的確是這樣。然而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關鍵因素其實還是經濟,而在農業社會,糧食的收成又最為重要。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每次都是無功而返,還不是遠道奔襲,糧草不濟的緣故。

而戰國時的秦國呢,坐擁成都平原和關中平原兩大糧倉,可謂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國。而這些良田之所以能豐收,無疑是因為水利工程建設的好。說道秦國的水利工程,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是在秦昭王時期,大約256年前後,由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共同修築的。也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水利工程。正是都江堰的修築,使得蜀地真正成為「天府之國」。也正是都江堰的灌溉,為後來的秦滅六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草保障。

然而,我們在記住都江堰的同時,也往往忽視了另一項水利工程的存在。而這項水利工程本來是韓國的一個陰謀,企圖藉此拖垮秦國,以阻擋其東進的腳步。然而,秦始皇知道這個陰謀後,不僅沒有殺鄭國,反而還鼓勵他繼續修渠。在修完以後,還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到了戰國時期,在秦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國中,國土最大的是楚國,軍事最強的是秦國,而經濟最富的是齊國。與這三個國家相比,韓趙魏自從把晉國瓜分以後,單方面的實力是比較弱的。而在三晉之中,韓國無疑是實力最弱的。但偏偏湊巧的是,自己和虎狼之國的秦國接壤。秦國要想東進,必然要取道於韓。因此,韓國自然就成為了秦國的「眼中釘,肉中刺」了!

韓國深知自己即將遭受滅頂之災,但就這麼坐以待斃嗎?自然不能,螻蟻尚且偷生,求生的本能使得韓王不能坐以待斃。那該怎麼辦呢?自經長平一戰後,秦國打得東方六國毫無招架之力,此時的秦國早已是一家獨大!面對如此局勢,韓王無法,只能想出一個笨拙的辦法,那就是「疲秦」。所謂的「疲秦」就是派遣間諜鄭國入秦,藉口修渠為由,拖垮秦國的實力,使之無暇東顧,自己也就可以暫時幸免於難。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拙劣的辦法,但即便是再好的辦法此時也是回天無力,已無法扭轉覆亡的命運!

公元前246年,鄭國入秦。其向秦王建議在涇水和洛水之間,穿鑿一條渠。鄭國聲稱此舉是為了秦國更好的發展農業,為進攻東方六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保障。此時秦國的國君正好是嬴政,且剛剛即位。年富力強的嬴政正準備大幹一場,於是便同意了鄭國的建議。

而後,秦王任命鄭國主持這一工程。「鄭國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里。涇河從陝西北部的群山中衝出,流至禮泉縣便進入關中平原。平原東西數百里,南北數十里;地形西北高,東南低。鄭國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地形,在禮泉縣東北的谷口開始修乾渠,使乾渠沿北面山腳向東伸展,很自然地把乾渠分布在灌溉區最高地帶,不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統,可灌田四萬餘頃」。(引用「鄭國渠」百科資料)

但是,紙里終究是保不住火的。就在修渠的過程中,秦王發現了鄭國的陰謀,於是怫然大怒,要殺了他。誰料鄭國卻解釋道:「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聽完這番解釋後,嬴政便沒有處置鄭國,而是讓其繼續修渠。這是為什麼呢?從主觀動機上來講,鄭國此舉完全是為了韓國著想,是要「疲秦」的;但從客觀效果上來講,確實是對秦國有利。

秦王嬴政不是不明白這一點,他之所以沒有處置鄭國,主要有兩點原因:一則是秦國此時已經是一超多強,東方六國早已不是其對手,單憑這小小的伎倆根本不足以抵擋秦國東進的步伐;二則是秦國雖然兵力強盛,但架不住連年累月的窮兵黷武,況且打仗拼的是經濟實力,沒有源源不斷的糧草作為補給,即便是秦軍再英勇也無濟於事。此渠修成以後,定能讓關中糧食豐收,成為繼蜀地之後的又一大糧倉,何樂而不為呢?況且這個鄭國是個不可多得的水利人才,殺了他不如為我所用。

事實證明了嬴政果然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渠成以後,關中地區的糧食取得了大豐收。根據《漢書》記載,「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名曰鄭國渠。」一鍾即為四石六斗,而當時黃河中游地區的畝產量則僅有一石半。如此,從畝產量來算,就是其他地方的三倍有餘。

正是因為這條鄭國渠使得一向乾旱少雨的關中地區有了充足的灌溉水源。鄭國渠修成後,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面貌,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來灌溉農田,以增加土質肥力。此舉改造了鹽鹼地4萬餘頃(相當於現在280萬畝),這可謂是功莫大焉!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份保障,秦王才能在十年之內接連發起對六國的戰爭,最終統一了天下。

最後,秦王不僅沒有殺鄭國,反而還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這條渠。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是因為此時的天下格局發生了變化。因為嬴政要的是一統天下,而非滅掉六國。因為在他的眼裡,此時有了一個更大的格局,那就是天下,而他則是這天下之主。要想擁有天下,最重要的不是武力征服,而是征服人心。對於此時的嬴政來說,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韓國、趙國之說,只有所謂的秦國,秦國即天下,天下即秦國。從這點來說,鄭國也即是大秦的子民。況且鄭國幫助秦國修好了渠,確實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那就是他有功。將渠命名為鄭國渠正是為了彰顯這一點!

其實,鄭國渠的意義早已超出了其本身,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以後,歷代王朝都繼續在這裡完善水利設施。如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此外,在1929年時,陝西發生了大旱,三年顆粒無收。整個關中地區,路有餓殍、哀鴻遍野。面對此種情狀,李儀祉先生臨危受命,毅然肩負起在鄭國渠遺址上修涇惠渠的千秋重任。渠成之後,關中的旱情得以紓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