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的小刺有什麼作用?為何有些魚有小刺,而有些魚卻沒有小刺?

魅力科學君 發佈 2020-01-12T02:34:54+00:00

在我們吃魚的時候,那些神出鬼沒的小剌最是令人頭疼,它們深深地隱藏在鮮嫩可口的魚肉之中,稍不注意,我們就可能會被戳到或者卡到,並因此而失去繼續吃下去的興致。

在我們吃魚的時候,那些神出鬼沒的小剌最是令人頭疼,它們深深地隱藏在鮮嫩可口的魚肉之中,稍不注意,我們就可能會被戳到或者卡到,並因此而失去繼續吃下去的興致。幸運的是,並不是所有的魚類都有這種小刺,這讓不太會吃魚又喜歡吃魚的人(比如說筆者本人)有了另外的選擇。


現在問題就來了,魚類的小刺有什麼作用?為何有些魚有小刺,而有些魚卻沒有小刺?

與魚類脊柱上的肋骨和突起不同,魚類的這種小剌是由魚類肌肉間的結締組織骨化而成,在生物學裡,魚類的這種小剌被稱為「肌間骨」,它們主要分布在魚類脊柱的兩邊,根據所在位置的不同可分為三類,分別為髓弓小骨、椎體小骨以及脈弓小骨。


關於魚類的小刺有什麼作用,就目前來看,科學界還沒有最終的定論,但相關數據顯示,魚類的肌肉疏鬆程度似乎與其「肌間骨」的數量密切相關,具體表現在肌肉越疏鬆的魚類,它們的「肌間骨」數量就越多。

一些科學家認為,之所以存在這種現象,是因為魚類的「肌間骨」能夠保證其身體的肌肉不容易發生變形。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肌間骨」可以幫助魚類增加一定程度的力量,並且還能使肌肉產生的力量更加精準地發揮作用,因此科學界就有了一個比較普遍的觀點,即:魚類的這些小刺可以起到支撐肌肉和輔助運動的作用。

那麼為什麼有些魚卻沒有小刺呢?

通常我們都會認為淡水魚的小刺比海水魚多,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事實上,某種魚類的小刺多不多,是取決於這種魚類的進化程度高不高。


在過去的時間裡,魚類也與其他生物一樣經歷著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通過大量的分析和比較,科學家發現魚類在進化過程中,其「肌間骨」出現了從無到有,然後逐漸增多,最後又慢慢減少直到消失的現象。也就是說,進化程度越高的魚類,其「肌間骨」的數量就越少。

科學家推測,在「肌間骨」剛開始出現的時候,魚類從中獲得了不少的好處,因此漸漸進化出越來越多的「肌間骨」,然而這只是暫時的,隨著進化過程的持續,進化得較快的魚類肌肉系統逐漸完善,這些「肌間骨」的作用就越來越小,於是就慢慢地減少甚至消失了。

地球上魚類種群數量極大,分布也很廣泛,在不同區域中的魚類,其進化的進程就出現了很大的不同,簡單地講就是,就是有些魚進化得快一些,而有些魚卻進化得慢一些。


在現在的魚類中,我們常吃的淡水魚如鯽魚、鯉魚、草魚等,它們都是屬於進化程度較低的鯉科魚類,因此這類魚的小剌就很多,而淡水魚中的鲶形目、鱸形目、合鰓目等等魚類,其進化程度就較高,所以它們的小刺就極少。

同樣的,我們之所以認為海水魚的小刺很少,是因為通常我們捕捉到的海水魚都是進化程度較高的魚類,而海水魚中的一些進化程度較底的魚類比如說鯡形目,它們的小刺也是很多的,有些簡直可以說是多到令人髮指。另外要說的是,研究表明現在的海水魚,有超過70%的種類都是由淡水魚進化回去的,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上述的說法。


簡單總結一下,在基因突變和自然選擇的共同影響下,現在的魚類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進化,根據進化程度的不同,就出現了「有些魚有小刺,而有些魚卻沒有小刺」這種情況。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