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君子之德風,兩者兼得,才能治國而齊家

墨書國學 發佈 2020-01-12T02:37:34+00:00

維護和平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仁德聚斂天下,善待人們,得民心自然得天下,就如同雨水滋潤禾苗一樣,人們自然會歸順於他。


文|小墨

有一天,孟子跟梁襄王兩個人談起統一天下的事情。

梁襄王問孟子說:「誰能統一天下?」

孟子說:「不喜歡殺人的人,就能統一天下,禾苗七八月間,天氣大旱就枯黃,突然下起了很大的雨,禾苗就旺盛,能夠像這樣,誰又能抵擋呢,現在做君王的人沒有不愛好殺戮的,如果有不愛好殺戮的人出現,那麼天下的百姓都會伸著脖子盼望,如果能做到這樣,百姓自然會歸順於他。」

孟子所提的這一個內容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就是天下需要統一才能安定。

第二:就是有仁德之心的人才能夠統一天下,偏愛殺戮的人永遠沒有資格去談統一天下,因為用殺戮的方式不可能達到這一種狀態。

維護和平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仁德聚斂天下,善待人們,得民心自然得天下,就如同雨水滋潤禾苗一樣,人們自然會歸順於他。

孟子所提的這一個出發點是好的,仁德之心,無論是居於臣民,又或者位於君主,「仁德之心」都是得民心贏天下的最好方式,但是從現在這樣一個時代,去反觀孟子所處的秦國統一六國之前的時代就不太適用。

因為孟子的思想太過於宏大,太過於寬容,當時七國爭雄,七個國家相同對峙,沒有人願意服輸,即便是得民心,也要通過一定的戰爭來統一天下。

(所以現在反觀歷史的時候,就有這樣一些聲音出現,說秦始皇當時統一天下是非常正確的。)

後來齊宣王跟孟子請教問題,請教如何統一天下,稱霸天下的問題,孟子奉行的還是反對霸道的武力。

這個時候孟子還舉了一個例子:

孟子說:「齊宣王遇到別人想要殺牛祭祀的時候,就把牛放走了,用一頭羊去代替,這證明了君王是有仁德之心的,以這樣的仁德之心去征服百姓,才能得民心,這樣自然能得天下,這也是一種仁愛之道的體現,這對於統一六國來說也是十分寶貴。

但是以我們現在的角度去看,孟子所舉的這個例子有一些問題,「以羊帶牛」,同樣是生命,有什麼樣的區別呢。

真正的仁愛之心,應該是能夠平等對待任何生物,就好像蘇東坡,在吃魚的時候,但凡是買到活的鯉魚,一定要等魚死去才烹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的就是內心仁義,這在日後也頗受稱讚。

而相反的一個例子,在清代的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

山西太原有一個驢肉酒館非常出名,但是他烹飪驢肉的方式非常殘忍,把驢固定起來,然後用開水把驢的身體刮乾淨,用快刀割驢身上的肉,顧客想吃哪一塊可以提出來,主人當場割下來。

後來在乾隆年間,這一種方式被明令禁止,老闆也受到了相應的懲罰。

而《大學》之中有一句話,對於孟子的思想也可以做一個總結: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由家到國,由國再到個人,這是一個推理論證的規律。

君子先修身,同時君主以仁德治國,整個國家才會有和諧端正的景象,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但是同時來說「根基不穩,上樑也未必能立起來」。

「君子之德風,君主之德風」,兩者必須兼得,大小相對,兩者同存,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才能夠共同塑造一個良好的局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