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和公司的雛形,探尋中世紀西歐行會制度的興起之路

鞭臨天下 發佈 2020-01-12T02:57:50+00:00

參考文獻:TheCrafts and Culture of a Medieval Guild, Joann Jovinelly、Jason Netelkos, Rosen Publishing Group

中世紀西歐長期奉行莊園制經濟。所謂的莊園制度是構成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組織基礎。在當時,每一個莊園實際上都是自給自足的,生產大部分自己需要的物品。

隨著西歐的人們從黑暗時代慢慢走出,貿易再次成為主要經濟力量,城鎮被特許作為人們交換貨物的場所。由於來自莊園和世界各地的原材料的湧入,城鎮成為各種工匠和工匠稱之為家園的製造中心。這些技術嫻熟的人聚集在一起,組成行業協會,以保護他們的貿易和權利。由此,中世紀的行會進入歷史舞台。

商人行會和工匠行會

商人行會是由商人組織而來的:那時候的西歐中世紀商人通常從事長途貿易和本地批發貿易,同時也可能是自己所在城市的商品零售商,在那裡他們擁有領主給與的開店權力。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商會還參與國際貿易和本國政治,並在外國城市建立殖民地。

工匠協會是為特定行業而組織的:這些行會的成員通常在城市內擁有並經營小型企業或家庭作坊。工匠協會一般在經濟中的許多領域都有其活動身影。食品行會購買農產品,將其轉化為消費品,並出售食品成品,例如麵包師、釀酒商和屠夫。製造業的行會製造耐用品,一旦有利可圖,就把它們從城鎮出口到遙遠市場的消費者手中,例如紡織品、軍事裝備和金屬製品的製造商。第三類公會出售技能和服務,例如職員、馬車夫和藝人。

中世紀行會建立的目的是為了確保他們所代表人群權利得到保護

在組織上,中世紀的人們通過建立類似於現代工會的行會會員機構來實現無論是在有關城市管理的問題上,還是在他們與其他行會和商人的關係上的對外一致。此外,行會還會制定了關於工作時間、工資和工作條件的規則,當時會員都必須遵守這些規則。

中世紀行會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壟斷的執行機構。行會只允許其會員在城市範圍內使用一種製造工藝。任何想要練習此技能的人都必須經過行會的審查並被接納。這確保了工作質量得到規範,但同時也抑制了競爭。中世紀的行會也要對其成員之間的法律糾紛負責,行會會議的議程中也有法律程序。

最後,在某些情況下,比如與領主簽訂大額合同時,或當國王或貴族宣布競爭合同時,中世紀的行會還會充當貿易接洽中間人的角色。隨著有組織的軍隊和民兵的崛起,特別是在衝突時期,合同競爭變得更加普遍。這方面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一個城市的織工或鐵匠公會接到一份合同,為一個軍團生產幾千件衣服或盔甲。

行會在中世紀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行會成為崛起的城市中產階級教育背後的推動力量,以至中世紀後期隨著文法學校和後來大學的誕生為西方世界的精英教育產生了可能性。

學徒

城市裡居住著沒有封建責任的人(自由人),這意味著普通人第一次有機會通過自己的能力來控制自己的命運和孩子的命運。如果一個家庭有足夠的錢,他們可以請一個手工藝大師收他們的孩子當學徒。這個家庭必須付給主人足夠的錢來給孩子提供9年的食宿。在這九年里,孩子會聽從師傅的吩咐,跟著師傅到他的作坊里,慢慢地學習手藝。學徒們的生活並不輕鬆,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不得不做最令人麻木和骯髒的工作——只有那些真正有決心的人才能積累足夠的知識,才能達到公會的下一個等級,成為熟練工。

熟練工

當了幾年學徒(吃的大多是桌上的殘羹剩飯)後,作坊的主人會把這個學生任命為行會的熟練工人。從此,這個人正式成為行會的一員,他將可以擁有有限行會資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獲得公平的基本工資。作為一個熟練工,他可以繼續在他以前的師傅手下工作,或是到其他的行家處工作。在此期間,如果他願意,他可以開始創作他的傑作。一件傑作是一件工藝精湛、細緻入微、藝術精湛的作品,或是他在工藝領域的重大創新。一旦一個熟練工完成了一件傑作,他就可以提交給相應行會批准(這類似於現在的專利申請手續)。如果他成功了,這個熟練工人就會獲得工藝大師的頭銜。

店鋪主

當一個工匠成為大師時,就擁有了建立自己作坊的權力,可以開始僱傭自己的學徒,極少數工匠會開展合作。這種建立作坊的做法是後世集團公司的雛形。在通常情況下,那時候工匠的孩子會跟隨他們的父親做學徒,然後和一起工作。事實上,這種強大的世襲傳統在18世紀的公會解散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值得提出一點則是,與以往的傳統說法恰恰相反,大多數中世紀的行會沒有特權思想,也沒有核心圈子。大多數行會都是以一種非常民主的方式運作,每個正式會員對決定擁有平等的投票權。更正式的等級制度要在很久以後才開始出現在行會中,那時候的公會成為橫跨許多城市的更大的組織,並形成了複雜的網絡。

行會主宰者中世紀城市,是當時城市的創建者、市長和財政大臣

行業協會這個詞可能源於盎格魯-撒克遜語的詞根「geld」,意思是「付出,貢獻」。「geld 」的名詞形式是指為某種共同目的捐錢的人組成的協會。這個詞根也表示「獻祭,崇拜」。「這兩個定義可能反映了行會作為世俗和宗教組織的起源。——加里·理查森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教授

行會在中世紀城市的政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通常來說,行會扮演城市創建者、市長和財政大臣的角色。每個行會會員都有義務支付一筆費用來支持行會的運轉。作為回報,行會用這些錢給會員發放貸款,照顧生病或去世會員的家人,並維護他們的資產。

不是每個行會都會有公會之家,但那些公會確實把它作為成員討論問題,銷售和展示商品的地方。在商業行會或規模更大、橫跨多個城市的中世紀行會中,行會的公會之家也會為旅行會員提供住宿。

大多數城市章程要求行會以有意義的方式對城市做出貢獻。這些貢獻可以是:例如,建造或裝飾公共建築物、公共工程、維修濟貧院或組織公共活動。這種貢獻的遺蹟在歐洲的各個城市仍然可以找到。

中世紀行會制度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成為許多批評的對象

對中世紀行會制度最直言不諱的兩位批評者是讓-雅克·盧梭和亞當·斯密。在整個歐洲,反對政府控制貿易、支持自由市場制度的趨勢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逐漸進入政治和法律體系。法國大革命將中世紀的行會視為封建制度的最後殘餘。1791年的《教堂法》廢除了法國的行會制度。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寫道:同行業的人很少會聚在一起,即使是為了娛樂和消遣,但談話的結局是一場針對公眾的陰謀,或是某種提高價格的陰謀。確實不可能通過任何可以執行或符合自由或正義的法律來阻止這種會議。但是,雖然法律不能阻止同一行業的人有時聚集在一起,但它不應該為這種集會提供任何便利,更不應該使它們成為必要的集會。

在現代歷史學家的觀點中,中世紀行會制度被認為是反對自由貿易,阻礙技術創新、技術轉讓和商業發展的腐朽。根據這一時期的一些描述,行會越來越多地捲入了簡單的領土鬥爭,相互之間的鬥爭和對其藝術自由從業者的鬥爭。

但是,筆者認為,一個制度的產生的必然有其合理性,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中世紀的行會的確保護了行業利益,而在當時互相幫助、限制內外競爭、規定業務範圍、保證經營穩定、解決業主困難等方面的確也產生了作用。在落後中世紀文明的傳承、延續與創造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是近現代世界高等教育制度、企業合同文化以及契約精神的直接先驅,其作用不可以磨滅。

參考文獻:

The Crafts and Culture of a Medieval Guild, Joann Jovinelly、Jason Netelkos, Rosen Publishing Group (2006)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