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死於「燭影斧聲」陰謀之下,權力的渴望造就趙光義的行動

小南史 發佈 2020-01-12T03:16:53+00:00

如果沒有《續湘山野錄》記載, 這件宋初重要的政變大事 , 恐怕後人將無緣得知了,到了南宋孝宗時期 , 著名史學家李燾在他修撰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中 , 以私人著史的形式 , 他首先記載了 「 燭影斧聲 」 這件大事 。 左右皆不得聞, 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 , 若有所遜避之狀

趙匡胤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人物 , 談起封建帝王時 , 往往將唐宗宋祖並稱。 然而 , 這位封建社會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 在位只有短短的十六年 , 國家尚未全部統一, 占據河東的劉氏北漢割據政權依然存在 , 趙匡胤卻突然死去了 , 年僅五十歲, 實是可惜,對於趙匡撤的死 , 千百年來 , 一直有著 「燭影斧聲」 的傳說 , 為什麼趙匡胤會被「暴斃」 , 當時趙氏兄弟究竟發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分歧?

「燭影斧聲」 , 這在我國和世界歷史上是屬於很少見的政變大事。

在當時宋代的國史、實錄 、日曆、時政記、會要等官方史料上毫無記載,直到北宋神宗年間的《續湘山野錄》才有關於有「燭影斧聲」 的記述 : 「…是夕果晴 , 星斗明燦 , 上心方喜。餓而陰霆四起, 天地 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 `好做,好做! 』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

如果沒有《續湘山野錄》記載 , 這件宋初重要的政變大事 , 恐怕後人將無緣得知了,到了南宋孝宗時期 , 著名史學家李燾在他修撰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中 , 以私人著史的形式 , 他首先記載了 「 燭影斧聲 」 這件大事 。

《續資治通鑑長編》 卷一七 《太祖開寶九年冬十月壬子》 條雲 :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隆觀設黃篆醒 , 令守真降神 , 神言 : 「 天上宮闕已成 , 王鑲開 . 晉王有仁心 」 。 言訖不復降 。 上聞其言 , 即夜召晉王 , 屬以後事 。 左右皆不得聞, 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 , 若有所遜避之狀 , 既而 引柱斧戮地 , 大聲謂晉王曰 : 「 好為之 」 。

根據《續湘山野錄》 ,李燾引用文中的有關記載 ,但不同的是 , 李燾將《野錄》 中的 「 戳雪 」 改為, 「 戳地」 , 「好做」 改成 「好為之」 , 並加了 「大聲囑以後事」 六個字 。 其目的是為了突出太宗弒君殺兄的罪惡 。 很顯然 , 在李燾看來 , 宋太宗是靠殺兄政變上台的 。

這是關於「燭影斧聲」宋朝時期記載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 在宋太宗趙光義統治權力無法干預的遼國 , 其史官也記載了太宗拭兄篡位奪權的這件事 。 如《遼史·景宗記》 : 「 宋主匡胤殂, 其弟炅自立 」 。從字面上可以看出,「自立」和「嗣位」可是有很大區別的,「自立」不同於受遺詔而繼承皇位的國君 。 而是一種用種種卑劣手段 , 篡奪而爬上皇位的代名同 。這更說明宋太宗弒君殺兄的事實 。

為什麼宋代國史、實錄、日曆、時政記、會要等官修史書都不載「燭影斧聲」 這件大事呢?

這就是宋太宗為了掩蓋其殺兄篡位的罪惡目的, 而對當時史官採取厲統治有關。宋太宗的嚴厲統治,雖然史料不曾記載太多 , 但在當時恰恰又巧妙地表現在宋太宗對知識分子的攏絡收買上。

王明清在他撰寫的《冊府元龜》 、《文苑英華》、《太平廣記》之類 , 廣其卷峽,以役其心, 多卒老於文字之間 。面對宋太宗的壓迫,誰還敢堅守他們的莊嚴的史官職 呢? 至於五代的遺臣入宋 、仕之史官的如沈倫、李穆、李 叻等人 , 也就更加「謹言慎行」 , 不敢輕易妄動了。他們甚至害怕到如此地步,竟將平時所著文章隨即毀 之 , 多不留稿。

弒君篡位 ,歷來在我國封建社會裡是件大逆不道之事, 何況是殺死親兄,登上寶座的,宋太宗弒君殺兄,篡位奪權,自知難以服眾, 他除了攏絡收買當時文人學士之外, 還千方百計為自己繼承皇位製造合法的根 據 。

第一 , 金匱之盟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這個「金匱之盟」,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趙匡胤死後,當傳位於老二趙光義,這是因為杜太后看到後周柴氏亡國的原因, 是 「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的緣故,杜太后害怕舊事重演,杜太后認為 「 能立長君, 社稷 之福也 」 。

疑點一:

杜太后死的時候,宋太宗趙匡胤才三十五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期,這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已經出身了,到了宋太祖趙匡胤五十歲駕崩的時候,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年二十五, 小兒子趙德芳也十七了,完完全全已經成年了,根本不存在什麼幼主登基,控制不住朝綱,而且當時的宋太宗趙光義在趙匡胤駕崩之後,立馬就登基了,如果有所謂的「金匱之盟」,為什麼會出現了「燭影斧聲」的傳聞?

疑點二:

趙匡胤和趙光義手足情深?

《宋史》 太祖紀:受命杜太后 , 傳位太宗, 太宗嘗病覓 , 帝往視之 , 親為灼艾,,太宗覺痛,帝亦取艾自炙,每對近臣言:「 太宗龍行虎步,生時有異, 他日必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 」 。

對於一個人的評價,從古自今都是「蓋棺定論」,所以這些所謂的太祖本紀,都是由在宋太宗時期撰寫的,所以很多東西不能完全相信,特別是宋太宗上位的理由比較牽強。

疑點三:

天命所歸和天命之子?

太宗神功聖德文武皇帝諱炅,初名匡義, 改賜光義 , 即位之二年, 改今諱, 宣祖第三子也, 母曰昭憲皇后杜氏。初, 後夢神人捧日以授, 已而有娠 , 遂生帝於浚儀官舍。是夜,赤光上騰如火, 聞有異香,時晉天福四 年十月七日甲辰也 。

除了這上述三點疑惑之外,宋太宗還迫不及待地採取一系列政治措施,以證明他登上皇帝寶座是理所當然的,而這些政治措施的改動,又往往集中在改元 、 改名 、郊祀、尊號等封建社會極為重視的舉動上 。

趙光義為什麼要殺死其兄趙匡胤,趙大和趙二兄弟之間在當時,究竟在哪些重大問題上發生了根本性的分歧,最終導致了矛盾的激化發生了「燭影斧聲」?

1、皇權分配不均

趙匡胤在後周世宗柴榮時,擔任禁兵的殿前都點檢,幼主登基之後 , 改授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五 代十國大混亂時期,政權的演變多由軍士擁立政變,趙匡胤故伎重演,以契丹 、北漢聯兵南下為藉口,率兵抵禦,到了陳橋的時候,趁機發動了兵變, 於公元960年初,登基稱帝 , 定國號為宋,在這次不 流血的陳橋兵變當中,趙光義擔任了主要的決策角色。

趙匡胤在登基稱帝之後,為了防止重蹈覆轍,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杯酒釋兵權」,加設多種機構,讓整個北宋的權利層層架構重疊,讓北宋初期的專制主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種情況之下,趙光義的權利肯定是受到了打壓的,畢竟皇帝是趙匡胤,但是,趙光義並不會這樣想,因為「陳橋兵變」中趙光義才是推動者,只是趙光義沒有趙匡胤的威望高,最終才是趙匡胤登基稱帝,趙光義會甘心嗎?

在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趙光義這個不甘寂寞的「陳橋兵變」主角,在趙匡胤稱帝的十餘年裡,趙光義培養心腹進行結黨,以晉王府為中心的政治集團,儼然構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當時老謀深算的趙普, 在趙匡胤在世的時候, 就看出這個危機, 曾經規勸趙匡胤除去趙光義。 但是,因為此時的宋太祖趙匡胤有 「 投鼠忌器」,結果沒有採納趙普的建議。最後 , 趙光義終於羽毛豐滿了,對封建國家至高無上的皇權進行了挑戰,並且成功了 。

2、政策上有著嚴重分歧

自五代至宋,當時中央政權主要的威脅均來自北方, 其中以契丹為最,北宋建立後,趙匡胤對待契丹的基本決策是經濟上的賄賂收買 , 然後才是軍事上的進取,並且設置封樁庫,儲藏金帛,準備作為經營契丹 、收復北方失地的經費。

但趙光義卻是主張武力收復,趙光義登基之後是想趁熱打鐵,在收復北漢的時候,一鼓而下燕雲十六州,結果宋軍二次潰敗,還得回到趙匡胤所確立的基本決策上來。另外,圍繞著是否遷都洛陽的問題 , 也加深了趙氏兄弟之間的矛盾 。

上生洛陽 , 樂其土風 , 嘗有遷都之意 。晉王又從容言曰:遷都未便,上曰: 遷河南未已 ,久當遷長安,王叩頭切諫。上曰:吾將西遷者無它 , 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 , 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 德不在險。上不答,王出。

從這段記錄來看,從對趙光義的寫法以及話語字數就能看出,開始是用「晉王」到「王」,趙匡胤和趙光義之間的矛盾已經非常尖銳激烈了。趙光義是十分反對遷都的,最終由於趙光義聲望高,羽翼 豐滿,以晉王府為中心的勢力膨脹強大,迫使趙匡胤放棄了遷都洛陽、長安的打算 。

總結

趙光義除了採取手段掩飾自己殺兄篡位的醜行外 , 還以強硬殘酷的態度 , 處理皇族內部的矛盾鬥爭 。宋太祖死後沒有幾年 , 其大兒子趙德昭就被迫自殺。太祖太宗的異母弟趙廷美也在太宗雍熙元年 , 貶至房州,「 因憂悸成疾而卒 , 年三十八 。」太祖妻子孝章宋皇后於太宗至道元年四月死後, 太宗對其親嫂嫂的地位不予肯定, 不令群臣服喪。大臣王禹稱為太祖妻開寶皇后服喪一事,稍有議論,即受到太宗的斥責,受到貶降。

這一連串事實證明,「燭影斧聲」都不是一件子虛烏有的事情,是權力鬥爭之下的產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