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真實魯肅:智謀過人,隆中對策略由他提出,比諸葛亮早七年

歷史小沙漏 發佈 2020-01-12T03:27:56+00:00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看上去是一個「和稀泥」的爛好人,他似乎沒有周瑜的英勇果斷,也沒有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甚至還經常被諸葛亮「利用」。他是東吳和劉備集團在赤壁之戰時達成聯盟的一個促進人物,但這種促進作用,又使得許多人認為魯肅是個憨厚老實、唯唯諾諾的人。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看上去是一個「和稀泥」的爛好人,他似乎沒有周瑜的英勇果斷,也沒有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甚至還經常被諸葛亮「利用」。他是東吳和劉備集團在赤壁之戰時達成聯盟的一個促進人物,但這種促進作用,又使得許多人認為魯肅是個憨厚老實、唯唯諾諾的人。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魯肅是什麼樣的呢?


其實,《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完全顛覆了魯肅的歷史形象。魯肅是東吳集團的一位關鍵人物,可以說是孫權的一個智囊團,對東吳的發展壯大起著關鍵的作用。這裡,我們就來還原一下正史中的真實魯肅,千萬不要再被《三國演義》中的故事蒙上了眼睛。

首先,我們談一下魯肅的「出山」。亂世期間,凡是有些謀略才華的人,一般都會想著投靠一個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抱負。魯肅家境比較富裕,當年周瑜任職居巢縣長時,率領幾百人向魯肅求助補給糧食,魯肅為人慷慨,直接送了一倉,也就是三千斛的糧食給周瑜。兩人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去一展宏圖的才子不能成為當時的名士。諸葛亮躬耕隴畝,尚且自比管仲、樂毅,也是期待一天能夠得到明主賞識,一展宏圖。魯肅也一樣,他後來,輾轉到了袁術麾下做縣長,但是發現袁術統治下制度渙散,覺得他難成大業,就帶領一部分人一塊去投靠周瑜。在周瑜的引薦下,魯肅正式成了孫權麾下的謀士。

接著,我們就要談一談三國歷史上有名的隆中對。這個「隆中對」,大家熟知的版本就是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時,兩人在隆中談天下形勢,諸葛亮給劉備講如何取得荊州、益州,奪得三分之一的天下,成為一方霸主,進而實現統一大業。

我們注意,其實這個「隆中對」的內容,是在魯肅和孫權見面時談過的,內容基本一致,時間上也比諸葛亮的版本早七年。我們來看一下魯肅是如何與孫權陳述天下大事的。

據《三國志》記載,公元200年,孫權向魯肅請教,自己想成就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有什麼良策可以幫助自己呢?魯肅回答說,以前的漢高祖劉邦本來是想尊崇義帝的,但是被項羽加害,無法尊崇成功。現在的曹操就像是項羽一樣,漢室已經不能復興,只能鼎足江東,觀察形勢。如今北方是多事之秋,在這種變局之下,可以剿除黃祖,討伐劉表,占據長江上游,稱帝建號,謀取天下。

從魯肅對孫權說的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魯肅是一種有著野心和抱負的人,他看透了漢室王朝已經無力回天,並不支持孫權去做齊桓公、晉文公尊崇周天子那樣的事,而是讓孫權趁著亂世,保住江東基業。

同時,他建議討伐黃祖、劉表,擴大地盤,占據荊楚之地,外連江口、漢中,可以順水而伐北方,實現帝業,口氣著實不小。也難怪張昭後來聽說了這段話,去孫權那裡告狀說,魯肅這人,太不謙虛。不過,魯肅說的話,確是非常符合孫權的心裡,所以孫權並不理會張昭。

那麼,諸葛亮版本的隆中對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再來看一下,據《三國志》記載,在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也問了諸葛亮同樣的問題:我想匡扶漢室,該怎麼做呢?

諸葛亮回答道,現在曹操打敗了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不能硬碰硬的。孫權勢力也已經穩固。如今想要成就霸業,就得拿下劉表的荊州,因為他北連漢、沔,東邊和吳相連,西邊通向巴蜀,是一個好的戰略根據地。然後再奪取地勢險要的益州,向南征服蠻夷,向東結交孫權,天下有變時,再北上而一統大業,漢室就可以復興了。

其實,這裡對於荊州的分析,天下大勢的分析,基本和魯肅一樣。也是讓先奪得荊州,後奪益州,然後向北擴展,向東並進,從而實現統一霸業。我們注意,這裡劉備的身份和孫權不一樣,孫權和漢室沒有關係,而劉備有著漢室皇族的血統。所以,諸葛亮不能在開始就說明讓劉備稱帝。

這兩個版本的「隆中對」,基本的思想都是一致的,但是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後世廣為流傳,而魯肅版本的東吳「隆中對」則不為大多數人知曉。再加上羅貫中在作《三國演義》時,有意偏袒劉備的正統漢室,所以對於魯肅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完全脫離了真實歷史。

除下東吳版本的「隆中對」,魯肅提出比諸葛亮提早了七年,另外,在赤壁之戰上,也是魯肅的智慧和膽識過人,排除投降的眾議,支持抗曹,才定下了這三分天下的局勢。在三國的歷史中,不得不說,魯肅是一個影響深遠的人,絕對不是一個泛泛平庸之輩。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