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中隱》詩講了什麼?為什麼是無數人想要實現的願望?

詩詞曲精品庫 發佈 2020-01-12T04:28:23+00:00

不知作者為誰,在此引用,作為結尾:詩意是春披一蓑煙雨,夏看十里荷花,秋賞三秋桂子,冬釣一江寒雪;詩意是詩寫風花雪月,詞填春夏秋冬,曲唱悲歡離合,賦染墨香古韻;詩意是庭前栽幾排翠竹,園中種幾株蠟梅,階前植幾朵陶菊,室內擺幾盆蘭香;詩意是山泉沏茶凈禪心,樹下落棋添妙趣,借酒三分閒對月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矛盾」的人。一方面,他內心嚮往歸隱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卻又不想放棄做官帶來的豐厚生活。所以,白居易雖然在很多詩中都體現了歸隱理想,卻一直沒有行動,他在朝廷的進退中搖擺不定。

但在經過多次被貶和召回後,白居易慢慢摸索出了一套「中隱」的「生活法則」。

唐文宗太和三年,即公元829年,白居易被廢除太子賓客的職務,之後分司東都洛陽,從此,他開始了在洛陽的餘生。在這段時期,他寫下了一首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中隱》詩,可以說是其在做官與歸隱之間,找到的一條出路,詩曰: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

不勞心與力,又免飢與寒。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

君若好登臨,城南有秋山。君若愛遊蕩,城東有春園。

君若欲一醉,時出赴賓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歡言。

君若欲高臥,但自深掩關。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

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白居易的中隱生活理想。他不想放棄做官帶來的物質生活,可又不願摻和進當時混亂的官場,所以他便要找一份「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的「閒職」,一邊工作,一邊「歸隱」。白居易能在後期動盪的唐王朝中全身而退,與他這種「中隱」生活有很大的關係。

許多人批評白居易的「中隱」理想帶壞了後人,使得他們在其位而不謀其政。但其實,這是對白居易中隱生活的誤解。白居易追求的中隱生活,並非尸位素餐,而是尋求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或者說,他在追求詩意的生活。

首先,這種中隱生活,可以保證生活上的衣食無憂,同時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上,尋找精神上的逍遙;其次,這種生活是樂觀、知足的,不會為了爭名奪利而每天蠅營狗苟,搞得心神俱疲;再者,正因為知足常樂的精神,所以對心靈是有凈化作用的,能夠獲得內心的安寧。正因為他在官場中,還能讓精神世界保持一個相對獨立的狀態,所以後世人們紛紛效仿,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白居易詩意化的中隱生活,求之於現代,我覺得,是能在一天的工作之餘,抽一點時間(哪怕只有一個小時),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這樣,工作賺取的金錢可以保證日常生活的必要開銷,詩意的生活又能讓自己活得更加美好。

中隱生活是詩意的,能有一個詩意的生活,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那麼有人會問,什麼是詩意的生活?

陶淵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可以說辛苦非常,但是卻能為我們留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佳句,這當然很有精神境界,但是陶淵明的生活卻是貧窮之極的,「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雖然陶淵明不以為意,但是能受得了這種無物質生活的人,古往今來,又能有幾個?

所以,詩意的生活,一定是物質的,但更是精神的,物質是基礎,精神才是追求。不去抱怨,不去計較,而是尋求寧靜的內心。相比脫貧、脫單,有一個詩意的生活,我覺得更加重要。

能夠將日常生活詩意化,是一種極高的精神境界。當我們工作累了一天,能夠在晚上九點關上手機,讀一會好書或一首好詩,這便是詩意的;當我們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可以抽出一上午的時間,帶著家人兜兜風、看看海、弄弄花草,這便是詩意的;當我們在完成了日常的瑣碎事後,能夠泡一杯茶,享受幾分鐘落日的美景,這便是詩意的……

詩意的生活是自己主動去追求的,是在完成了一天該完成的學習或工作任務後,主動尋找的高層次精神寄託,刷個抖音,看個肥皂劇,那不叫詩意的生活,因為那雖然也能帶來幾分鐘的歡愉,可是過後卻只留下一片空虛。詩意的生活,一定是有點門檻的,一定是需要慢慢培養的,是猶如詩歌中表現出來的那種美感和意境。

曾經看到過一段話,覺得最能表現什麼是詩意。不知作者為誰,在此引用,作為結尾:

詩意是春披一蓑煙雨,夏看十里荷花,秋賞三秋桂子,冬釣一江寒雪;

詩意是詩寫風花雪月,詞填春夏秋冬,曲唱悲歡離合,賦染墨香古韻;

詩意是庭前栽幾排翠竹,園中種幾株蠟梅,階前植幾朵陶菊,室內擺幾盆蘭香;

詩意是山泉沏茶凈禪心,樹下落棋添妙趣,借酒三分閒對月,偷香一枕和夢歸。

願我和大家的2020年是充滿詩意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