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楊貴妃的初夜給了誰?李白是胡人?

春秋老師聊歷史 發佈 2020-01-12T04:57:56+00:00

唐朝這個朝廷,你想像一下,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裡的官員,有日本人、有韓國人、有英國人、有中亞民族,混合在那。

看過陳寅恪先生書的讀者應該了解,他是十分重視考據的。

與他同時代的錢鍾書甚至批評他,有的考據太瑣碎、太無聊了。

甚至連楊貴妃嫁給唐玄宗的時候是不是處女,她的初夜給了誰。這些,陳寅恪都要考據。

這樣的考據有意義嗎?

有的,並且大有深意。



今天大家都說,陳寅恪先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是一位國學大師。

但是,凡是被稱得上大師的人物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大部分稱他們為大師,其實不知道他到底厲害在什麼地方。

比如說那麼多人在講季羨林先生是位大師,但是有多少人看過他的書呢?

倒不是因為大家不想看,而是沒看懂。


為什麼沒看懂呢?

比如就拿陳寅恪先生來講,據說他當年在清華教書的時候,很多學生上他的課就沒聽懂他到底在說什麼。

不是他口齒不清,而是他有這樣的一個上課習慣:一來先抄板書,寫的全是一條一條的史料,都寫完了他就坐下來。

據說他是閉目講課,講講講。好,課上完了,走了。

到底那些史料全部羅列出來是為了什麼呢?


陳寅恪為學生上課,就跟他寫書的風格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比如說,很多人說他最有名的傑作是《柳如是別傳》,但是絕大部分人拿起來,看了頭兩三頁就已經頭暈了,再也看不下去。

為什麼?(這本書是)一段又一段的考證,一句又一句的引述,跟我們今天熟悉的所有的寫作方式都不一樣。

我們今天讀慣了的歷史書,哪怕是很正經的學術著作,都是給你一整套完整的論述,所有的參考材料是夾雜在裡面,用來佐證自己的說法的。

但是陳寅恪先生卻不習慣這麼寫。

他的那種(寫作風格),人家說是考據癖,就是要說明一個觀點,他不是先把觀點亮出來,他是一段話一段話地引用,引了不同地方找來的十幾段話,然後說兩三句結論。

這就說完了,沒了嗎?沒了。接著就再說下一樣東西。他是這麼來寫作,難怪叫人家犯暈。

如果你是看慣今天那種細說歷史的書的話,你最好連碰都不要碰陳寅恪的書,你會很痛苦的。

但是如果你能夠熬著性子讀下去,你就會發現裡面大有深意,只不過這個深意也不是人人都欣賞。

我們說民國的那些大師們,他們其實不都是一群好朋友,有時候彼此之間也不對付的。

比方說大才子錢鍾書先生,也相當有傲氣,你很難想得到有誰是被他看得上眼的。比如說他就不喜歡陳寅恪先生,曾經兩三次寫東西,批評陳寅恪先生。

他批評陳寅恪先生太喜歡做考據,而有的考據太瑣碎、太無聊了,你不知道考據那個有什麼用?



比如說他就指出一點,陳寅恪先生連楊貴妃嫁回給唐玄宗當貴妃的時候,是不是處女,她的初夜到底給了誰,這個東西都要做考據,這有意思嗎?

可是,我想跟大家講的是,陳寅恪先生不是一個沒意思的人,他做的所有這些考據,他很多工夫就在這裡頭。

他的很多細密的考證工夫不是出於癖好,而是為了提出一些很大的觀點,埋伏在裡面,你要小心看。

就拿楊貴妃嫁給唐玄宗時是不是處女這個問題好了。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出現呢?

那是因為她原來曾經是唐玄宗第十八個兒子——壽王李瑁娶的老婆,只不過唐玄宗這個當爸的看到這個兒媳婦,覺得豐滿性感,不如我自己自己收了吧。

但是兒子已經娶了,怎麼辦?於是他就想了一個理由,讓兒子把老婆送去出家,(還說)這是為了國家、人民、百姓,為了人民的名義,讓你老婆出家。


等到以人民的名義讓他兒子的老婆出家之後沒多久,隔了兩年,他這個兒子覺得:「老婆都被老爸拿去出家了,我有什麼辦法,我再娶吧。」

等到兒子一再娶,一個月後,這個老爸就忽然想起:「哎呦,那個廟裡頭不是有楊玉環嗎?還俗還俗。」還俗之後,唐玄宗立馬取了楊玉環。

好,問題來了。

第一,老爸娶了原來的兒媳婦,這像話嗎?

中國後來一直有這個爭論,比如清朝有些學者就說:「是不太像話,可是沒關係。」

為什麼?

因為楊玉環嫁給唐玄宗兒子的時候,他們兩個雖然婚禮是搞了,但沒同房過,沒上過床,還是處女。

這皇帝怎麼能夠娶個非處女,尤其是兒子搞過的一個女子來當貴妃呢?這不像話吧?


可是,陳寅恪先生就考究這個問題,考究出來的結論是:不可能。

他做了很詳細的說明,因為當時李瑁跟楊玉環已經定親兩年,按照唐朝的禮制,一成親當天就要同房。

那李瑁都跟性感、漂亮又誘人,像個小蘋果似的楊貴妃都同房了,你覺得他忍得住嗎?他忍不住,所以她後來再嫁給他老爸的時候,肯定不是處女。第一個搞的就是這個老爸的兒子。

像不像話?很不像話。你考究這個幹嗎?這不是瑣碎、無聊、卑鄙、齷齪嗎?

不,陳寅恪先生做這個考據別有深意。


唐朝是胡人王朝?

陳寅恪研究楊貴妃的初夜,是想指出,唐朝的天子之家李家就是這麼亂。

他想說明,其實唐朝從最高層的統治集團來看,它不是傳統的漢人,它沒有我們那麼講究三綱五常,禮法的觀念沒有那麼地嚴肅,所以才會做得出這些在正統漢人、儒家文化看起來是傷風敗俗事情。

這就說到,到底唐朝李家是不是蠻族呢?是不是漢人呢?

陳寅恪先生說:

他們是漢人,只不過他們是胡化了的漢人,就是常跟胡人在一塊,其實文化上已經變成胡人了。

這有點像今天一個華人在美國生到第五代的時候,你覺得那小伙子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呢?他是美國人嘛,對不對?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唐朝李家是胡化的漢人。可是唐朝的制度又想重新漢化,那麼在那個各個民族文化彼此衝撞交融的唐朝,就會出現這麼奇怪的現象。

為什麼陳寅恪先生這麼關心這個問題呢?

因為當年的中國,我們甚至可以說直到今天的中國,也都還處在這種各種文化思想相互碰撞、融合的一個時代。

這種時代中國過去出現過嗎?出現過的,那就是佛教來華的時候。


佛教原產於印度,是跟我們截然不同的文化、水土裡面長出來的東西,怎麼能夠就順利來到中國呢?

陳寅恪先生又寫過一篇小文章,叫作《蓮花色尼出家因緣跋》。


陳寅恪先生為什麼寫這個東西?

他寫的是這個故事傳到中國之後,中國人怎麼看這個故事,中國佛教徒怎麼看這個故事,這又是一個文化衝撞。

在印度的文化里,當時可能覺得蓮花色的經歷不是大問題。

但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就不對勁。佛陀最重要的一個弟子,她居然跟她媽一起,跟一個老公在一起,又跟她的女兒嫁了同一個老公,這什麼出身背景啊?這不行吧?漢人看了覺得不對勁。

於是這又是一個文化衝撞。

由此可見,唐代是個多麼開放的、多民族融合的一個朝代。


李白是胡人?

關於李白,陳寅恪也做了考證,做了一個很有名的論斷,至今有很多爭論。他說李白絕對是胡人。沒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是胡人。


那個時候你覺得李白是個胡人,在中國名氣那麼大很奇怪嗎?

不奇怪。我們不要忘記唐朝還有一個文人很有名,叫阿倍仲麻呂,聽名字不像中國人吧?

沒錯,他是日本人,他是李白的好朋友,還在中國當官當到死為止,現在他的墓還在西安。

唐朝這個朝廷,你想像一下,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裡的官員,有日本人、有韓國人、有英國人、有中亞民族,混合在那。你能想像嗎?

但這就是當年的唐朝,一個真正當之無愧的世界帝國。

陳寅恪研究這一切課題,是為了要指出,整個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時候的關鍵的歷史線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