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絕唱:大明天下和帖木兒帝國的另一場大明風華

陳大舍 發佈 2020-01-12T05:00:19+00:00

中原,明太祖義旗高舉,將黃金家族的大汗攆回了老家;半島,高麗王朝五百年的「大業」和三千里的江山也交待了一群東北莽漢手中,朝鮮王朝從此取而代之;日本,後醍醐帝企圖以合縱連橫之術重整大和朝廷的威風,最後卻壯志未酬,埋骨于吉野山的青苔之下,替室町幕府做了嫁衣······在與遠東的沃野良

元明之際,整個亞洲都處於動盪之中。中原,明太祖義旗高舉,將黃金家族的大汗攆回了老家;半島,高麗王朝五百年的「大業」和三千里的江山也交待了一群東北莽漢手中,朝鮮王朝從此取而代之;日本,後醍醐帝企圖以合縱連橫之術重整大和朝廷的威風,最後卻壯志未酬,埋骨于吉野山的青苔之下,替室町幕府做了嫁衣······

在與遠東的沃野良田隔著萬里黃沙的內亞,也正在移宮換羽——駙馬帖木兒取代了掌控了察合台汗國,成為了新的霸主,而且這個突厥跛子還盤算著在任何時候,只要有機會就把自己的主君,成吉思汗那些孱弱的子孫們踢下寶座,自己取而代之。

任何一個生於斯世的人都明白:

「大人,時代變了」。


唯一沒有變的是人們心中的慾望,是慾望使彼此不同的人有了相同的宿命。

駙馬帖木兒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貴族之家,在血腥而動盪歲月中爬上了高位——但是,儘管在兩個世紀後,克里斯多福·馬洛在其代表作《帖木兒大帝》中將他尊稱為「大帝」、「成吉思汗二世」,並且幻想出帖木兒是一個白手起家的英雄,從牧羊人一路發跡,最後成了半個世界的主子······而稍有歷史常識的人卻都看得出,馬洛的這部「歷史劇」其實是標準的戲說。因為歷史上的那個帖木兒雖然建立了帝國,並且使用了全套大汗的衣冠車騎,但卻從來沒有登上帝位。就像魏武帝一樣,一直到死,「帖木兒大帝」在理論上都是察合台汗國的臣民。至於曾經當過牧羊人,後來又奪取天下的亂世英雄也確實存在,不過不是帖木兒,而是與之同時代的大明太祖高皇帝。



明太祖年長帖木兒八歲,是同時代的人,兩個人不僅都目睹了蒙古秩序的衰落,而且還親自動手,催化了這一進程。雖然帖木兒要從察合台汗國那裡奪取自己的帝國;明太祖也必須徹底打垮北元朝廷——但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在創業過程中,都並不急於首先解決舊蒙古王朝。也許是彼此之間有著太多的共同之處,所以,帖木兒和明太祖之間的關係在一開始相當的不錯。

大明朝開國之時,帖木兒第一個遣使進獻方物,向大明朝示好。彼時正值洪武二十年(1387AD),漠北的蒙古天元帝烏薩哈爾汗還在苦苦的支撐著黃金家族最後的基業,而以成吉思汗繼承者自居的帖木兒卻派使臣滿剌哈非思向明太祖進貢,香火情誼早已蕩然無存。第二年,藍玉在捕魚兒海大敗北元君臣,並且帶回了數百名因戰爭被迫滯留在漠北的撒馬爾罕商人,作為對帖木兒的回報,明太祖將這些商人送回了家鄉,此後,帖木兒向大明遣使不斷。

也許英雄所見略同,明太祖之所以如此優待帖木兒,可能是察覺到了這個蒙古駙馬在很多方面和自己很相像。明太祖雖然有著政客的狡詐和堅忍,但始終是一個性情中人,他常常會毫不掩飾的親近、偏袒某個人。比如,帖木兒的所作所為,也許讓明太祖想起了另一個「帖木兒」——王保保。一個典型的遊俠騎士,一生充滿了奇蹟和矛盾——他忠於大元,但卻將大元的官吏,視為草芥,自己也與高麗等國私交甚密;他慈悲仁厚,但卻恩仇必報,將仇人破腹挖心;如果說他是個機會主義者,但是在大元朝氣數已盡時卻又為之不計得失的灑血斷頭;雖然他的智慧和勇氣讓敵人都佩服,但是卻在南方群雄逐鹿是挑起了自家的火拚,戰場上也有過丟下弟兄們獨自逃跑的黑歷史——帖木兒差不多也是這樣的個性,而且,明太祖本人似乎也是這樣的人。





帖木兒為了向國內解釋:為什麼身為黃金家族的駙馬,卻要向一個「蠻子朝廷」表示出謙卑的敬意。帖木兒的御用文人便在宮中四處散布明太祖的身世之謎——這些小道消息聲稱:這位大明天子其實是一位欽察騎士,後來奪去了大汗之位。從此,直到明太祖駕崩,帖木兒基本上都在向大明朝示好。到洪武二十八年,大明朝派遣了以傅安為首的使團出使撒馬爾罕。但是,這一次成了兩國外交糾紛的開始。


據西班牙人羅伊·哥澤來茲·德·克拉維約在《帖木兒時代之自卡提斯至撒馬爾罕遊記》 中記載,帖木兒雖然一直對大明天子「稱臣納貢」,但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卻「拒絕」繼續繳納貢賦。以至於最後鬧出大明遣使催促帖木兒進貢,而帖木兒扣押明使的大新聞,據克拉維約描述:

「我們此時起立,有侍役引至帖木兒御座之右方座位上。此座先為契丹(Katay,也就是大明朝)之專使坐處,中國專使來此之使命乃向帖木兒催納欠貢,帖木兒之左右原曾考慮到我們應坐之地位問題,近侍將我們排列在契丹專使的下首。但帖木兒不願我們坐在下首,命移坐上首。落座之後,有王公一人走向契丹專使之前,傳帖木兒之旨:「帖木兒現與西班牙國王親善,帖木兒待之如子。使契丹專使如敵寇,為帖木兒之敵人,今日特引見西班牙使團於契丹專使之前者,即以示帖木兒不悅中國之意。關於帖木兒與契丹之交涉,應俟其恩典,不日將予解決。但今後契丹無須再派人來此催索貢賦,因此種種……契丹皇帝名Cayis Han,其意為:「統有九邦之大帝」之謂。韃靼人則稱之為通古斯(Tanguz),其意為:「嗜食豬肉之人」,昔日帖木兒對契丹稱臣納貢,現在則拒絕之矣。」

而《明史》對這段歷史的記載也很清楚:

「元駙馬帖木兒既居撒馬爾罕……(洪武)二十八年,遣給事中傅安,郭驥等攜士卒千五百人往,為撒馬爾罕所留不得達。三十年又遣北平按察使陳德文等往,亦久不還。成祖踐祚,遣官備璽書,綵幣賜其王,猶不報命。」

這裡必須說明的是,帖木兒的宮中稱呼大明天子的「Tughus khan」,並不能按照現代突厥語系的語言,比如維吾爾語或哈薩克語,翻譯成「野豬汗」。「Tughus」本意就是東波斯人對古中國的稱呼「桃花石」,這裡的Tughus khan即桃花石汗,也就是中國皇帝之意。

之所以帖木兒突然對大明朝的態度需速的轉變,恐怕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用不到」了。因為他應該明白,無論自己如何的「折騰」,也不會名正言順的成為「大汗」。北元、察合台、金帳等蒙古系大國自不必說,即使跟自己扮演者類似角色的明太祖也不會承認他,帖木兒,是蒙古大汗。所以,是看透了一切,之後對所有的努力都厭倦了。

到了靖難之後,明成祖登基,已是風燭殘年的帖木兒又假戲真做的鬧出東征大明的事件。《中西交通史料彙編》記載,當時服役於帖木兒軍隊的德國傭兵Johanan Schitbargar《遊記》:

「契丹國(大明)大汗遣使帶馬四百匹,至帖木兒之廷,責取貢賦,蓋帖木兒不入貢者,已五年矣。帖木兒引使者至其都(撒馬爾罕),繼乃遣之回國,告以歸後,須報告契丹大汗帳:帖木兒自此不復稱臣納貢於大汗,不久彼將親來見大汗,使之稱臣納貢於帖木兒也,使者歸,帖木兒下令全國,親征契丹,徵集大軍一百八十萬人,東行一月余,抵沙漠,須行七十餘日,始得越過,水草缺乏,天氣寒冽,馬死者甚眾,帖木兒乃歸國都,病死。」

也就是說,貼木兒死在東征大明的路上。現在關於這段歷史的傳言頗多,恨大明朝的人喜歡宣稱帖木兒大帝已經到達了裕勒都斯河谷,也就是今天的庫爾勒,明成祖嚇得驚慌失措;對有民族主義情懷的,則願意相信跛子帖木兒還沒出征就死在撒馬爾罕了——但事實上,這位征服者死亡的地點是錫爾河邊的訛答剌,位於撒馬爾罕的北部,在今日的哈薩克斯坦境內——至於他的身份,則至死都只是一名異密,也就是諸侯。




帖木兒死後,他的子孫們圍繞著權力展開了一場混戰,先是兩個王孫之間的戰爭:哈里勒奪去了皮爾默罕默德的王位,這個只有二十一歲的國君返回撒馬爾罕。就像所有繼承了大筆財富的年輕人一樣,大肆揮霍祖父留下的遺產,用來滿足他的妻子,奴隸出身的夏德穆爾克。據說這個曾經的女奴坐上寶座,將一捧又一捧的珠寶扔進水中······哈里勒的倒行逆施引發了朝中元老的憤怒,於是在一個花好月圓之夜,帖木兒的四子沙哈魯登上了王位,之後流放了自己的侄兒。至於紅顏禍水夏德穆爾克,不僅被強行與丈夫分開,並且逐出後宮。那些曾經向她獻上讚歌,將其比為天使的人們立刻向這個「賤人」吐口水、詛咒她······之後她在貧困中度過了自己漫長的餘生。

這些故事都見於沙哈魯的時代編撰的史書。關於哈里勒與夏德穆爾克夫婦那些「天方夜譚」式的描寫,總讓人想起了同時代的另一部「紀實」性的報告文學——《奉天靖難錄》中對於建文帝的種種污衊。世界就是這麼奇怪,兩個關係微妙的帝國,同時有一對彼此勢不兩立的叔侄。而且在成功的驅逐了侄兒之後,又同樣的將都城遷到了自己的發祥地。

沙哈魯即位之後,面對的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帝國,內部府庫空虛,外部又有瓦剌部崛起,而這個新興的蒙古系邦國首領馬哈木太師也有著大元朝駙馬的身份——他是元順帝的孫女薩穆爾公主的丈夫。

於是大明朝和帖木兒帝國之間至少又有了兩點共識——掙錢、防備瓦剌部。

掙錢,或者說貿易,對於這兩個帝國是性命攸關的問題:從沙哈魯一面講,因為當時的國際間的貿易路線已經逐漸的從陸地轉向海洋,而沙漠中的駝鈴也因為蒙古帝國凋零的終結而變得日益寥落。但帖木兒帝國的財源只能仰仗著絲綢之路的繁華來做支撐,沒有駝隊、沒有貿易,那誰來給這種大漠環繞的綠洲帝國輸血續命?





同時,對於大明朝的新主,永樂大帝,也就是明成祖來說,征漠北、下西洋、營造北京、疏通大運河······這些開銷只需一項就足以讓朝廷捉襟見肘,而從元末開始的那種濫發寶鈔的經濟政策也也把社會搞的民窮財盡。對於此時的永樂大帝來講,任何一個掙錢的機會都彌足珍貴。而且,來自中亞的冶金技術、河中地區的馬匹以及那些混血的突厥、蒙古騎士,也都是可以幫助大明朝統馭四海的大殺器。

於是大明朝派陳誠造訪帖木兒帝國的新都赫拉特,而沙哈魯的使臣也沿著絲綢之路也到達了昔日的元大都,今日的北京順天府。其中一名叫做蓋耶速丁的細密畫畫家詳細的記錄了當時大明朝北方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皇宮門口的大象、富饒的村落、帶著耳釘的小鮮肉驛卒、堆滿了奇珍異寶的市場、對公務一絲不苟的朝廷命官·······等等。

在蓋耶速丁《沙哈魯遣使記中國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鮮活的永樂大帝,他既不是聖人,也不是惡魔,他既不鄰家大叔,也不是癲癇狂人——他只能是他自己,大明天子。比如蓋耶速丁在北京獵場見到永樂大帝身披織金紅緞披風,一捧長髯用一個黑紗囊裝著;沙哈魯貢獻之馬過於老弱,力不能支而撲倒,致永樂大帝在狩獵時從馬上墜落,摔青了手臂。使團長官沙第火者辯稱,該馬原系帖木兒大帝坐騎,沙哈魯是為了表示恭順,才將進它獻給大明天子。於是永樂大帝便一笑了之,並改騎沙哈魯的長子,兀魯伯王子所獻之白斑黑馬。當然,永樂大帝不會白白的吃啞巴虧,他在招待使臣的宴會上好生的捉弄了一下帖木兒帝國的使臣們,當日賜宴的菜式為:豬肉和羊肉。


雖然很多人對有明一代的外交十分不以為然,並認為在波斯文獻中並沒有帖木兒及其子孫視明朝為上邦記錄。但是,當時法蘭克旅行家留下的史料確實承認了,至少沙哈魯等人對明成祖恭敬,但對奧斯曼蘇丹倨傲。這也不是不能理解,長期以來帖木兒帝國在理論上不過是一路蒙古諸侯,帖木兒或沙哈魯向明帝謙卑示好,無異於同時期日本徵夷大將軍足利義滿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這個從外交對等原則上來說毫無不妥。更何況在當時沙哈魯愛好歷史,曾命無名氏(甚至有可能就是他自本人)寫了一部史書——《紀年節要》,聲稱大明天子實為蒙古天驕之胤,所以尊彼為上邦也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可憐見在沙哈魯在他的時代《蒙古秘史》尚未解密。所以他不知道不知《蒙古秘史》中記載成吉思汗八世祖之孫,孫子巴魯剌岱是巴魯剌思氏的始祖,如此便可以證明帖木兒一族也出自尼倫蒙古,乃是黃金家族旁系。不然何必如此牽強附會的認這門親?






永樂大帝駕崩之後,在大明宣德五年(1430AD),沙哈魯派出了包括三子拜宋豁兒在內的高規格使團出使大明朝。這一次出使十分成功,雙方皆大歡喜,所有的人都會覺得之前絲綢之路的衰落,只不過是暫時的。
誰也料不到,這竟然是大明朝的君臣最後一次見到帖木兒帝國的使團。三年後,1433AD,一生詩酒風流的拜宋豁兒王子在帖木兒帝國繁華如夢的太平之世悄然離世,他的死意味著災難的開始:四年後,沙哈魯的次子易卜拉欣也告別了這個世界。數年後,幼子米爾扎賈克也英年早逝。沙哈魯的兒子中只剩下長子兀魯伯——一位年逾半百的天文學家,他始終牴觸成為帝國的主人。事實證明兀魯伯是對的,因為在沙哈魯歸天之後他不得已登上王位,但兩年之後卻為逆子所弒,從此帖木兒帝國分崩離析,成為了歷史。

絲綢之路,從此也徹底沒落。回憶那場短暫的繁華,似乎只是永樂大帝與沙哈魯這兩個天才帶給這個世界的一抹五色浮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