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一出手,韓國首都首爾從此有

大君講景點故事 發佈 2020-01-12T05:43:32+00:00

從空間結構看,漢陽既是按照風水空間觀和儒教理念規劃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座象徵王朝權力的城市,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

「首爾」在韓語裡有廣義和狹義兩層意思,廣義的「首爾」泛指一個國家的首都,狹義的「首爾」單指韓國現今的首都。韓國首都首爾曾被稱為「漢陽」、「漢城」等。「首爾」一詞之所以擁有兩重性,是因為首爾作為一國之都的特殊地理位置。


古朝鮮曾把「首爾(首都)」定在平壤、扶餘、慶州、開城等地方,可後來人們在漢江邊上發現了北靠北漢山、南臨漢江的依山傍水的地方,於是將首都遷到了那裡。

那個地方就是古稱「漢陽」、「漢城」的現今首爾。從地理位置看漢江橫穿朝鮮半島中部,歷史上始終把漢江視為半島中心。三國鼎立時期,流行著「支配漢江者乃半島之霸主」之說,而真興王占領三角山一帶之後還特意建造巡守碑,以示北漢山—漢江一帶的地理重要性。



高麗時期高麗國王將國都定在開京(朝鮮的開城),而把現今的首爾稱為「南京」,高麗文宗王曾在首爾建造過宮闕(1067年),到了高麗肅宗王時期(1095—1105年)甚至制定過遷都首爾的計劃。由此來看,開創朝鮮王朝的太祖李成桂定都漢陽並非出自他一個人的想法。

高麗末期的「易姓革命」導致了「定都漢陽」的結果,這一結果的出現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風水圖讖說」的影響,可實際上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為抵抗女真族和倭寇的侵擾奔波於整個半島的太祖李成桂的「國土觀」和空間觀念。

因為漢陽不僅位於整個半島的中心地帶,而且還夾在南漢江和北漢江的中間,可以充分利用南北的水運優勢抵擋外來勢力的侵擾,作為統治整個半島的都城是再好不過的地帶。過去的六百年間一直統治朝鮮半島的「事實上的唯一都城」首爾的歷史就是這樣開始的。



從空間結構看,漢陽既是按照風水空間觀和儒教理念規劃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座象徵王朝權力的城市,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漢陽是個外圍以「外四山」為遠界,內圍以沿「內四山」山脊修築的城牆為近界的都城。

作為連接城牆內外的通道,城牆上共設八道城門,東西南北的城門分別為「興仁之門」、「敦義門」、「崇禮門」、「肅清門」,每個大城門之間又設「光熙門」、「昭義門」、「彰義門」、「惠化門」四道小城門。

四大城門再加上城中央的「普信閣」等五個大城門的連接處分別刻有「仁」、「義」、「禮」、「智」、「信」等儒教德目,使整個都城變成儒教理想主義產物,成為君子們現實烏托邦夢想的理想空間。然而,這座以儒教宇宙論裝扮的中世紀行政都市也捲入歷史巨變的漩渦,沒有維持兩個世紀的時間便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