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誌|鄰水:川東山城英傑輩出小面鮮辣辛香 桫欏遺世獨立手掌木偶演繹傳奇

央視科教 發佈 2020-01-12T05:57:23+00:00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中國影像方誌《鄰水篇》播出時間:2020年1月13日15:38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編輯 / 田楚韻 胡悅 陳皖寧

CCTV-10

2020.1.13 15:38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四川卷 鄰水篇


古時,大洪河名為大鄰水,御臨河名為小鄰水。

《輿地紀勝》記載:「鄰水有二,大鄰水出鄰山頂上,西南流經鄰水,入巴縣界。小鄰水亦出山頂上西南,流一百五十里入鄰水。」

《鄰水縣誌》記載:「鄰水縣以此名。」

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始置鄰水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朝主政者改鄰水縣為潾水縣

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改潾水縣為鄰水縣。從此,「鄰水」二字沿用至今。


勤耕務讀 英傑輩出

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四川地區因戰亂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外地移民入川。

在六百多年前的一天,甘氏的先祖沿著大洪河抵達了這裡。

明清兩代,入川的甘家人才輩出。其中,在乾隆年間官至大理寺正卿的甘家斌,於晚年修成《鄰水縣誌》,較完整系統地記下了鄰水縣一個時期的史實,流傳至今。

出生於1916年的甘惜分,是我國著名新聞理論家、新聞教育家,是新中國新聞學主要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新聞學界泰斗。

在族訓的激勵下,鄰水甘氏數百年來耕讀舉業之風從未斷絕。

「常懷讀與耕,惟勤能致富。」這是甘氏的族訓,勤耕務讀。

甘氏僅是鄰水眾多移民族群之一。據今天的《鄰水縣誌》記載,該縣的移民姓氏多達65個。

從元末明初開始,從湖廣而來的甘、王、馮、陳、周、吳、劉等家族在鄰水落地生根,開枝散葉。


鄰水小面 鮮辣辛香

在今天,最能窺得鄰水手工面精妙之處的品類,當數「銀絲」面。地道的手工銀絲面,面身之細恰如其名,卻實為中空,針尖兒可入。

這樣的面身入鍋後,久煮不爛,晶瑩透明,無論是涼麵還是湯麵,都會充分吸收湯汁,入口鮮香筋道。

逢年過節,新婚添丁,以手工面為代表的傳統麵條,一直是鄰水人首選的禮物。日復一日,鄰水小面以熟悉的家鄉味道串連起每一次日出,伴隨著一代代人的成長記憶。


珍稀植物桫欏 遺世獨立

桫欏,這種誕生時間比恐龍早、物種延續比恐龍久遠的珍稀植物,已被我國列為一級保護瀕危植物,它的身上保存著億萬年前的地球密碼。

1975年,鄰水的桫欏樹被林業工作者陳仲質意外發現。從此,藏身鄰水山谷中達億萬年之久的桫欏樹聞名於世。

1983年10月,鄰水縣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四川鄰水倒須溝樹蕨保護區。曾經向遊客開放的這片谷地,從此封閉起來。

如今,保護區中生長著5000餘株桫欏,其中,樹齡最長的超過200年。2019年,又有25株幼苗被發現並加以保護。

保護區成立以來,先後建立了倒須溝、螞蝗頸和龍王溝三個保護片區,共計183.2公頃。

截至2019年,保護區完成了120 塊警示標牌的安裝,聘請4名護林員進行24小時常態化巡查。

這些舉措讓桫欏這一古老的物種得以心安神泰地繁衍生息。


手掌木偶 一人一台戲

150多年前,鄰水人陳永清從福建學成手掌木偶戲,並將其帶回故土。鄰水民眾性格勇健直率,更加偏愛詼諧明快的表演風格。於是,陳永清不斷改進技藝,將川劇、京劇的元素融入其中,才有了今天的鄰水手掌木偶戲。

「一人獨演一台戲,一根扁擔一舞台。」

念白,說唱,表演,鑼鼓,全靠一人獨自完成。

銅口笛,小木偶,鑼鼓鈸槌,幕帷棚架,全能容納於一口木箱之中。

2007年3月,鄰水手掌木偶戲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不久,鄰水手掌木偶戲傳承中心成立。

作為手掌木偶戲的第三代傳人,能演出70場傳統劇目的張賢光,像他的父輩一樣傳承著木偶戲。


和諧發展 未來無限

鄰水縣黎家鄉搭界寺村這座面積達1000畝的果蔬基地作為當地的扶貧創業園區,已經幫助390名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並將在未來探索鄉村旅遊的發展之道。


如今,鄰水村村有了致富產業。截至2019年底,全縣7.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52座貧困村全部退出。

鄰水縣川渝合作高灘新區所在的位置,處於重慶半小時經濟圈內,緊鄰重慶市渝北區,是四川距重慶主城區最近的園區。

快捷的交通網絡,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了重慶這座老牌工業基地的眾多企業,汽車零部件、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電子信息等產業,紛紛落戶鄰水。目前,園區中七成企業來自重慶,八成產品配套重慶。

在這座園區中,更多的鄰水人正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共同推動著家鄉的高科技產業邁步向前。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

《鄰水篇》

播出時間:2020年1月13日 15:38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田楚韻 胡悅 陳皖寧(實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