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過年啦!春運故事、年貨地圖、名家春聯,全在這個展覽里

周到客戶端 發佈 2020-01-12T06:09:20+00:00

1月11日上午,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室外門廊處,《八仙過海》「踩高蹺」的民俗活動圍滿了大大小小的市民朋友,室內木偶劇《了不起的靈靈鼠》看得孩子們目不轉睛。

1月11日上午,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室外門廊處,《八仙過海》「踩高蹺」的民俗活動圍滿了大大小小的市民朋友,室內木偶劇《了不起的靈靈鼠》看得孩子們目不轉睛。

這邊廂,等著名家現場寫春聯領春聯的百姓排起長隊;那邊廂,漫畫、龍鳳字、剪紙、麵塑、草編、樹葉畫等手工藝擺起長攤,攤前是一張張翹首以盼的臉龐。

就在一片火紅熱鬧的場景中,第十四屆海上年俗風情展踩著春運的腳步如約而至。本次活動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收藏家協會主辦。

本屆海上年俗風情展延續往屆「衣食住」主題,圍繞過年出「行」,以「啟程·回家·團圓年」為主題,通過「年貨,城市出行記憶」、「過新年,兜兜轉轉真『遐意』」、「春運,赴一場團圓之旅」和「旅遊,過年的另一種形式」四大板塊,呈現過年與「行」有關的傳統年俗。

一份堅守換萬家團圓

春節的腳步臨近,當千千萬萬中國人打起背包踏上歸途時,還有一群人把春運、春節當作平凡的工作日,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只為送你回家。

展覽中,就有不少故事、圖片和藏品立體地呈現了這些春運守護者的故事。

上海鐵路姐妹花,「85後」孿生姐妹姐姐沈茹在鐵路上海站擔任客運值班員,妹妹沈燕則在鐵路上海客運段擔任列車長。為了春運,她們默默堅守16年。每年除夕,姐妹倆一個埋頭瑣碎的客運站事物,一個穿梭在一節節列車廂中奔波在不同的城市之間,用汗水築起回鄉旅客的溫暖回家路。 「能看到一個又一個家庭通過火車相聚、團圓,這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大的幸福」。

上海公安局地鐵分局的退休武警張建平無比懷念二十多年來春運時扯著嗓子維持秩序的時光。

為了讓市民們過一個幸福祥和的年,他們比平時更忙更辛苦。人潮洶湧,只能靠他們將擠在門口的人推進去,關上自動門。一天執勤下來,大汗淋漓。春運時犯罪活動數量也飆升,保障乘客安全,讓大家過好年是他們最重要的責任。從警37年,回家吃年夜飯的機會屈指可數。

春運也是公交最繁忙的時刻。開過22年計程車的老壽,過年期間,一天都不能在家待著,吃年夜飯就別想了。他最怕遇到雨雪天氣,輪胎打滑,「尤其是大霧,車子都不知道往哪裡開。」更加鬧心的還有吃飯問題。一到過年,街邊的小飯店陸續關門,從家周邊出發,隨著乘客的目的地越開越遠,老壽何時能回到家吃上飯都是未知數。

幸福是有人等你回家過年

展廳中,「姥姥家的廚房」和「姥姥家的臥室」微縮模型帶著歲月的痕跡,熟悉的記憶闖入眼帘。

冰雪覆蓋的老房子,掛著淡紅的窗聯和對聯,掉著冰柱的屋檐下,空空的鳥巢在等待來年春天歸巢的鳥兒,斑駁的木門和地面的青磚寫滿歲月的滄桑。這所北方老宅溫暖而逼真,作者是一個三口之家,爸爸劉慧遠,媽媽朱恩艷和六歲的女兒瑤瑤。他們歷時2年,用滿滿的親情和一個個不眠之夜,復原了家鄉內蒙古老宅的廚房和臥室,老宅的主人是爸爸已故的姥姥。

房子中的每個物件基本都是按照原材料、原工藝進行復原,力求原汁原味地還原老房子。旁人不解他們這般執念,他們卻認為,「如果有一件東西不是我們記憶中的模樣,會覺得不完全是我姥姥家。」

幾小時之前還在送快遞,幾小時之後就背上行囊準備回家了,00後快遞小哥張銀賽回憶起去年春節回家的情景。上海火車站是承載情感的站點,上次在這裡送別媽媽的時候,他哭了,這次又在這裡踏上返鄉的旅途,大廳里的民樂「喜洋洋」提醒著人們新春將至,寒冷的冬天,因為「返鄉」而溫暖,他前幾天就開始打包行李了,回家的心情很急切。不管掙沒掙到錢,父母都希望他儘早平安到家。「快遞一天不停,早晨起來就出去送,一直送到晚上將近十一二點,最多一天送了270多單,雙十一期間沒有吃過中飯。」父親在毫州站接到了下車的他,眼裡閃著喜悅的光芒,家鄉親情的溫暖洗去了他整年獨在異鄉打拚的疲憊,幸福就是有人等你回家過年。

年貨地圖帶你一站買齊

「過」年,在中國文字中,年和行走密不可分。

滬上年貨的採辦,哪裡強?本次展覽為你繪製了一張年貨的採辦地圖,老同盛的南北貨經營,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邵萬生、沈大成等上海老字號,老城隍廟、朱家角等古鎮的都是我們傳統的採辦年貨的地兒。

展櫃里,我們還可以看一看民國時期和建國初期的年貨包裝盒。

拜年訪友,總是要紅包賀卡伴身,程先生還收藏了從民國到現代的賀年卡,5、60年代最為流行直到8、90年代嘎然而止,上門拜年直接遞上賀卡,遠方的親朋則郵寄過去,如今人們更多使用微信等新媒體渠道發送賀卡傳遞祝福,小小賀卡代表情感與祝福未變。

展品中還有市民旅行中的購買的旅行紀念品、還有曾經出遊必備,如今卻被手機取代的各種中外不同年代的相機。

豐富展品還原十足年味

與此同時,二樓白廂展廳的「生肖有禮·鼠你紅」生肖文化展,通過廣泛設計徵集,也向廣大市民朋友們展示一批精美優秀的、以「子鼠」文化為創作主題的平面設計佳作和設計衍生品等豐富多彩的內容。一旁的非遺展廳,則一場「栩栩如生——閩台木偶、海派木偶聯展」,介紹了春節期間人們喜愛的民俗活動——木偶戲。手推車、年貨,鞭炮、祥雲……三樓的「團團圓圓照像館」也換了新顏,等待市民來「團圓」。下午,二胡表演藝術家馬曉暉和上海社科院馬列所所長黃凱鋒還進行了一場藝術與哲學的對話。

當天,山三會館作為本屆海上年俗風情展的分會場也以「鼠年暢想」為主題拉開了帷幕,展覽分別從五大板塊「鼠咬天開萬物生」、「取火點燈迎新年」、「和和美美團圓飯」、「共慶庚子鬧除夕」、「鼠(數)不勝鼠(數)話名人」,全面展示鼠文化的前世今生。

其中有鼠圖像的銅章、國畫、玉雕擺件,民俗中一些迎新的燈具器具,根據年夜飯習俗展示的大漆描金果盤、酒瓶等,還有圍繞新年娛樂活動展開,結合老鼠嫁女的主題故事展出的燈謎、火花、民國煙標等,以及名人們關於老鼠的畫作、詩詞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