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將迎大利好!多部委高層釋放積極信號,補貼退坡也有明確說法

新華網客戶端 發佈 2020-01-12T06:11:05+00:00

讓各類新技術、新產品在廣泛使用中加快疊代和完善,讓各種新業態、新模式在豐富場景中加快應用和驗證,加速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

新年伊始,新能源汽車行業就傳來政策利好信號。

多個部委的高官11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0上透露了今年新能源汽車行業政策思路。一起來看看他們說了什麼:

苗圩:今年新能源汽車補貼不會大幅退坡

苗圩說,多個信號表明新能源汽車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沒有改變。從長遠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具備較好的規模效應優勢和發展環境,未來將繼續堅持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戰略不動搖,鞏固和發展來之不易的良好勢頭,今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不會大幅退坡。

他透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已基本成型,爭取今年上半年正式發布。同時《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修正案於2019年兩次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將於近期發布。

「這次政策修訂在積分辦法兩年實施的經驗基礎上,綜合考慮了產業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旨在構建形成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的長效機制。」他說。

苗圩還表示,工信部正在組織牽頭研究制定促進汽車穩增長的政策措施。除了製造業的一些通用政策措施可以適合於汽車行業之外,針對汽車也有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包括行業的「放管服」,進一步放開准入限制,降低准入門檻,加大事中事後的監管;推進公共服務領域用新能源車來取代傳統的汽車,穩步推進排放標準的升級等。

萬鋼:新型鋰電池和新型電池系統將成動力電池發展主要方向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論壇上發表講話時表示:「2019年中央和地方的汽車補貼退坡幅度已經超過70%,建議2020年底不要再制定中間的補貼政策,也不要對補貼的產品、技術指標再做新的調整,要讓企業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退補以後的產品規劃和研發工作,更加滿足市場的要求。」

萬鋼建議,2025年之前繼續實行新能源汽車的購車免購置稅的政策,同時還要優化實施雙積分的管理制度。此外,建議服務於民用車輛的充電服務企業,包括公交、出租、共享汽車的企業,都能夠享受統一的民用電價。

數據顯示,去年1至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共銷售了104.3萬輛,同比小幅增長1.3%,預計全年和2018年基本持平。從結構看,私人用車、乘用車銷售比例有所增加,市場帶動的力量在逐步凸顯。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2019年產業集成度增長比較大。在乘用車方面,前十的企業銷售量已經達到了75.6%;在商用車方面,前十的企業達到了74.8%,而電池企業前五的比例就達到了79.4%,動力電池集中度更加明顯。

萬鋼認為,面向未來,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會帶動汽車的轉型升級。高性能、高安全性、長壽命、低成本的新型鋰電池和新型電池系統將成為動力電池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下一步要加快插電和增程式混合動力專用驅動系統開發,這是今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向。

李冶:支持探索創新充電商業模式

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表示,今年國家能源局將繼續會同相關部門,加強充電基礎設施相關行動計劃的督促實施,紮實組織促進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

比如,支持探索創新充電商業模式。借鑑歐洲等先進經驗,會同相關部委加大協調力度,促進車企深度參與充電運營服務,支持整車企業向充電服務運營商購買配套服務,更好發揮車企的引領作用,促進車樁協同發展,提升用戶充電體驗,同時考慮進一步減少政府干預,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在先進技術研發方面,他表示,將加快柔性充電技術推廣應用,加強無線充電、智能充電等關鍵技術攻關,在重點領域開展充電設施與電網互動實驗示範,鼓勵V2G等新技術的應用,加強裝備研發,依託網際網路+智慧能源,提升充電的智能化水平。

截至2019年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達到120萬個,較2018年底增加了50萬個,設施結構進一步優化。其中,北京新能源汽車充電樁19.3萬個,同比增長約30%;上海新能源汽車充電樁25萬個,同比增長約20%。

王蒙徽:適時擴大智能汽車基礎設施和機制建設的試點城市範圍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表示,下一步將加強對城市智能汽車基礎設施和機制建設的試點城市的指導和支持,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出台相關配套政策,適時擴大試點範圍,不斷提升試點的層次和水平,繼續鼓勵試點城市因地制宜進行體制機制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建設城市數字化平台,打通城市數據鏈,並以此為切入點,探索建設未來智慧城市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打造智慧城市的作業系統。

林念修:加速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繼續推動汽車產業在新一輪變革中行穩致遠。

其中,將加快推進汽車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出台相關的法律政策和標準規範,不斷適應汽車研發測試、生產製造、銷售使用的新要求,營造鼓勵創新、保障安全的應用環境。讓各類新技術、新產品在廣泛使用中加快疊代和完善,讓各種新業態、新模式在豐富場景中加快應用和驗證,加速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