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孔乙己》:黑色的社會,白色的情懷,調出了灰色的孔乙己

麥穗小魚 發佈 2020-01-12T06:23:57+00:00

最早發表在《新青年》,後編入《吶喊》。一個「固」字綁架了自己,也欺騙了孔乙己的一生。縱然,時間已過去百年。但如今,我們依然能夠發現身邊多多少少都存在著像孔乙己這樣的人。孔乙已鮮活的藝術形象時時警醒著追夢上的每一個人——認清現實,面對現實,審視自我,不要活成現代版的「孔乙己」。

文/麥穗小魚

題記: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白話小說,創作於1918年冬季,五四運動前夕。最早發表在《新青年》,後編入《吶喊》。

小說塑造了「窮酸」文人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的毒害下,精神迂腐不堪,生活上四體不勤,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黑色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形象。了了兩千餘字,卻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舊社會的世態炎涼,具有強烈的反諷和啟迪意義。

小學時,讀《孔乙己》,我只會嘲笑他的傻,他的迂腐。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再次讀起,依然有了更深的領悟。怎料,越來越覺得舊時的孔乙己恰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黑色的社會

1919年,稍微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當時的封建社會正處於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孔乙己》便創作於這個大背景下,然而在小說中,魯迅先生並沒有大刀闊斧地鞭笞封建社會的黑暗和人心世態的薄涼。他只是把筆觸騰挪到魯鎮的一家小酒館——咸亨酒館。

就連人物關係都被擇得一清二白,短衣幫、長衫主顧、酒館夥計、孔乙己......,他們之間毫無糾葛。故事情節亦是來源於生活,通篇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犀利的語言。但是,小說背後的意義卻力透紙背。一個黑色的社會,便在這樸實無華的文字中鋪展開來。

舊社會的一角——魯鎮的咸亨酒店,儼然是黑色社會的縮影。酒店的布局別有一番風味,「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便把人分出了三六九等。諸如,只出得起四文銅錢的「短衣幫」,這些下等人買一碗酒,靠櫃外站著喝。而那些穿長衫的上等人,方可踱進櫃檯,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這雖沒到詩人杜甫所說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地步,但「上,中,下」層次分明的階級地位卻也是一目了然。其實,階層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存在的。只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階層的概念在逐漸弱化。但是,100年前,這個坎是決然邁不過去的。

彼時,社會的黑色不必多言,人人都可說出個一二。而魯迅先生之所以能夠蜚聲世界文壇,在於他深邃的思想,在於他四兩拔千斤的筆功。在《孔乙己》這篇小說中,先生無一處提到舊社會的黑暗,悲涼與險惡。只是通過幾處笑聲的描寫,一個黑色的社會便躍然紙上。

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這是文中反覆出現的一句話,鬨笑是真的,快活也是真的。但「快活」二字對孔乙己來講,卻是要加雙引號的。文中出現的人群,都在「笑」他。而各色的笑,卻有各色的原因。

有時候,笑不代表友好,不代表溫柔,它被賦予了更多的色彩。比如,蔑視、譏諷、不恥,甚至是欺辱。這些色彩在文中都有體現,它向讀者訴說著彼時的社會現狀。

  • 「我」的笑——純真的心,被黑色的社會浸漬

「我」是誰?咸亨酒店最沒地位的一個小夥計。文章開頭便對「我」作了一個交代——樣子太傻,不夠機靈。於是,被掌柜打發在外伺候「短衣幫」,專職溫酒。更可悲的是,因為掌柜的一臉兇相和主顧的沒有好聲氣,平日裡「我」幾無歡笑。唯有孔乙己到店,「我」才可以附和著笑,而不被掌柜責備。

一個身份如此卑微的「我」,卻可以肆無忌憚的嘲笑孔乙己。「我」的這種嘲笑比其他人對他的嘲笑,殺傷力更大。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冷漠和人心薄涼。當然,文中還有一個情節,似乎更有說服力。

當孔乙己考「我」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時候?我一臉不屑,心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嘴上更是不耐煩地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麼?」

「配」、「不耐煩」、「一臉不屑」......,這些詞彙疊加在一起,向讀者傳遞了一個悲哀的現實。閱歷尚淺,地位低微的我,面對同樣處於社會邊緣的孔乙己,不是同情,不是憐憫,而是打心眼裡鄙視。一個「配」字道盡了人心的薄涼,也折射出彼時社會的無情。

我,十二三歲的年紀,是掌柜眼中那個不機靈的小夥計,是一個本該保有純真心靈的少年,但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被社會的無情和冷漠浸漬了。「我」的笑,看似在笑孔乙己,難道不是在笑自己,不是在笑彼時的社會嗎?

  • 「短衣幫」的笑——悲憫的心,被黑色的社會吞噬

「短衣幫」,一群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同命相連的人本應該相互同情,相互扶持。但是,「倉稟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那個年代,短衣幫是出苦力,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一群人。他們就算有悲憫之心,卻也無能無力。久而久之,這種無能為力被黑色社會這塊大海綿慢慢吸附。變成了看到比自己更沒用,更弱勢的人,便有恃無恐的戲虐和嘲諷。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雖說,孔乙己沒中半個秀才,但好歹還是個讀書人。但恰恰因為自己是個「文人」,孔乙己每每聽到這種話,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憋得滿臉通紅,然後是滿嘴的之乎者也。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如孔乙己這樣的文人終其一生所追逐的。彼時的社會有多麼崇尚和鼓吹「學而優則仕」,就有多麼鄙夷和嘲諷「學而劣則恥」。孔乙己終其一生也只是會寫得一手好字,但偏偏又好吃懶做,以至於,所有人都在拿他開涮。

「學而劣」是孔乙己內心深處最痛的傷疤,只要被人輕輕按壓,就會汩汩冒血。短衣幫這幾句看似玩笑的話,句句刻薄,字字扎心。一個讀書人的尊嚴,在一次次的戲虐和嘲諷中,被踐踏的體無完膚。一個讀書人的清高,也在一次次地刻薄和羞辱中,被撕裂的意氣盡斷。

  • 長衫主顧的笑——凌弱的心,被黑色的社會強化

長衫,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丁舉人無疑就是長衫主顧的代表,他作威作福,趾高氣昂,絕不會把一個地位低下的窮人放在眼裡,更何況是「竊書不竊財」的孔乙己。

在孔乙己發了昏,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被捉住後,「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你可能會說,幾本書而已,至於嗎?

至於,太至於了!這展現的是丁舉人等長衫們高高在上的威嚴,是他們一丁點兒權利都不容侵犯的霸道。哪怕只是好學的孔乙己偷了幾本書,也最終被打得半死。

恃強凌弱,本來就是人類的劣根性。更何況在那樣一個黑色的年代,越隱忍,越助長了他們的有恃無恐;越屈卑,越強化了他們凌弱的底氣。

最後,孔乙己變成了偷書不再辯解,面子折損只是哀求。曾經驕傲的「之乎者也」,也在一次又一次地「玩笑、嘲笑、恥笑、辱笑」中低下了頭。他不僅失去了活下去的底氣,更加失去了支撐自己活下去的心氣。於是,「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至於,走向哪裡?

魯迅先生沒交代,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白色的情懷

彼時的社會再黑暗,人心再悲涼,但是遠方還是有一盞燈。這盞燈的名字,叫情懷。

有了這盞燈的指引,人們才不至於徹底迷失自我;有了這盞燈的焯照,社會才不至於徹底暗無天日。

無疑,魯迅先生就是這盞燈。

他一生都在以筆為戈,批判著,懷疑著,為這個民族戰鬥著。在那樣一個大多數人依然愚昧迂腐的年代裡,他的思想宛如一把利劍,試圖將這一切腐朽愚昧撕裂;又如一道閃電,指引著厚重的民族精神滾滾向前。

魯迅先生的偉大在於深邃的思想,在於犀利的筆鋒,更在於濃郁的人文關懷。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更是被世界文壇公認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他言語犀利,毫不留情,橫眉冷對千夫指;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俯首甘為孺子牛。

即使,小時候,我們在讀魯迅的文章時,只會嘲笑孔乙己的傻,只會同情祥林嫂的慘,只會譏諷阿Q的蠢,卻總也搞不懂他筆鋒之下,文字背後的真正內涵。畢竟,先生深邃思想外化後的語言是如此的晦澀。但是,長大後,依然會欽佩先生對黑暗的評判,一針見血,既精準而又透徹,既犀利又充滿關懷。

魯迅先生的文章多取材於病態社會的,多著眼於不幸的人們。雖然源於生活,卻見解獨到;雖然文字普實,卻醍醐灌頂。

  • 比如,《故鄉》中,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後來的貧苦。而是,他那一聲低沉的「老爺」所透露出的心靈上的麻木。正可謂,「哀莫大於心死。」
  • 比如,《祝福》中,最讓人心生憐憫的不是祥林嫂的悽慘一生。而是,她那句「那麼,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這才是,真正的生不如死。
  • 比如,《孔乙己》中,最讓人耿耿於懷的不是為何他一生窮困潦倒。而是,他那句「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或許是,他已料到自己的結局。

魯迅的批判不同於一般的思想評論,他把自己的批判鋒芒始終對準人的心理與靈魂:這是一種文學家的關照。

正如魯迅自己所言:

「我的習性不太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常有「疑心」。因此,我最為關注的正是人們隱蔽的,甚至自身無法自覺意識的心理狀態。」

魯迅先生之所以有這份「疑心」,是因為他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是因為他對這個民族寄予厚望,是因為他對生活在黑色社會中的人們賦以濃郁的情懷!

在讀《孔乙己》的時候,我時常詫異於為什麼魯迅會寫孔乙己給孩子茴香豆吃這一段。現在想來,魯迅先生或許是再暗示我們,情懷隱藏在每個人的心中。即使是自身生活潦倒的孔乙己,見到孩子們圍住他,也會慷慨的給他們一人一顆茴香豆吃。這難道不正是體現了人性的善良嗎?

更重要的是,孔乙己的這種善良在孩子們的心裡種下了溫暖。當他們長大後,或許會把這種善良和溫暖散播給更多的人。這才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正是因為有了善良的情懷,悲憫的情懷,友愛的情懷,我們這個社會才會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這個民族才會看到希望的未來。

灰色的孔乙己

魯迅先生曾表示,在其創作的眾多小說中,他最喜歡《孔乙己》。相比於祥林嫂,阿Q,孔乙己的人物特色更加鮮明。美學家劉再復也曾這樣評價孔乙己:

「貧賤而悲慘的多餘人,失去人的尊嚴與資格,被社會所恥的下層知識分子。」

孔乙己,唯一一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短短十餘字,一個矛盾的孔乙己便躍然紙上。站著喝酒,表示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短衣幫」差不多,承擔不起坐喝的價錢;穿著長衫,意味著自己是個讀書人,依此來彰顯自己的「不一樣」。他甚至從心底是瞧不起那些「短衣幫」的,更不願與他們「同流合污」。

這種矛盾性貫穿了文章的始末,也深深地印刻在了孔乙己的骨髓里。也正是因為這種矛盾性,才讓孔乙己活成了灰色的樣子。

  • 好吃懶做的孔乙己

小說中寫道:「孔乙己本來可以靠寫得一筆好字,替人家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

短衣幫尚可以靠著自己的力氣掙口飯吃,但是孔乙己有著文人特有的清高,只想靠筆桿子吃飯。然而,就連抄書這種不用耗費體力的活兒,他都三天打魚兩天撒網。這讓我不由地想起了當下有好多大學生眼高手低,這山望著那山高,就像孔乙己一樣,總是糾結於自己懷才不遇,總是埋怨社會的不公,偏偏不肯腳踏實地的努力。

如今,很多人都標榜自己是佛系青年,成天無所事事,還大言不慚地說,人生就要順其自然。殊不知,真正的順其自然,是竭盡全力後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有人說,「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現在想來,確實如此。很多人,都變成了書中那個好吃懶做、不務實際的孔乙己。

  • 不敢走出「舒適圈」的孔乙己

有人會問,處於社會邊緣,身份如此低微的孔乙己也有自己的舒適圈嗎?

有,當然有!

他的舒適圈,恰恰是「讀書人」這個桎梏自我營造出來的。孔乙己可謂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最佳代言人,他不願意輕易走出「讀書人」這個圈子。所以,他會穿著長衫,雖然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所以,他會學著長衫主顧的做派,慢慢地在櫃檯上排出九文大錢,雖然自己窮困潦倒;所以,他會滿口的之乎者也,雖然學無精進,甚至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

孔乙己這一生都不願放不讀書人的架子,痛苦地游離在社會的邊緣。他明知道自己做不到「學而優」,他也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走上仕途,但就是不願脫去象徵著自己文人身份的長衫,更加不願放下身段像短衣幫一樣去另謀生路。

走不出「舒適圈」的孔乙己,只能越活越窘迫,越活越孤獨,越活越感覺不到未來的希望。最終,活成了困死在自己舒適圈裡的小丑。

生活在舒適圈的我們就像溫水煮青蛙,越活越沒有鬥志,越活越缺少生氣。舒適圈,正在慢慢毀掉我們。前方的路,雖有坎坷,也不乏別樣的風景。時間是延伸的射線,逝去的無法重來,走過的路無法回頭,如果想今後過得舒坦,不辜負此生,就必須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 自欺欺人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可憐的、可悲的,亦是可笑的。他的可憐與可悲前面已經說過,現在我們來說說孔乙己的可笑。他的可笑,源於他的自欺欺人。

明明偷了東西,他卻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明明是偷,他卻漲紅了臉,青筋爆綻地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這就是十足的自欺欺人心裡。

更讓人驚愕的是,孔乙己竟然說出了,「君子固窮」這樣的話。他自己是不以為然,但是,在外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所以,大家都鬨笑起來。這鬨笑裡帶著不解,帶著鄙夷,帶著嘲諷......。一個「固」字綁架了自己,也欺騙了孔乙己的一生。

縱然,時間已過去百年。但如今,我們依然能夠發現身邊多多少少都存在著像孔乙己這樣的人。孔乙已鮮活的藝術形象時時警醒著追夢上的每一個人——認清現實,面對現實,審視自我,不要活成現代版的「孔乙己」。

有句話說,生活是由當下創造,打拚的人從來不遷就時間,更不會遷就自己。人生的大舞台上,每天都是現場直播。而我們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在為未來買單。這份帳單可能是你對抗未來的籌碼,也可能是你埋下苦果的引線。

彼時,無情的雨,無情的風,留下了背影孤單的孔乙己;

如今,真心希望,「孔乙己類」的悲劇能在美好社會的進步中,能在魯迅先生的吶喊中,能在我們的不斷反思中,划下一個休止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