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五大永安都督:一位遭諸葛亮罷黜,一位孤軍抵抗東吳入侵

燦爛海灘 發佈 2020-01-12T06:42:02+00:00

永安雖然地形險要複雜,位於從長江進入巴蜀腹地的咽喉地帶,是該地區的重要戰略樞紐,但在建安二十四年之前,其戰略地位並不顯著。

如今的四川省重慶市奉節縣,東漢末年為益州巴東郡治下的永安縣,治所在白帝城。劉備平定益州後,於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將此地更名為魚復縣,並於次年病逝前設「永安都督」鎮戍該地,此後便成了蜀漢集團的常設都督之一。其實,蜀漢集團設置這個職務完全是一種無奈之舉。

永安雖然地形險要複雜,位於從長江進入巴蜀腹地的咽喉地帶,是該地區的重要戰略樞紐,但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之前,其戰略地位並不顯著。直到關羽丟失荊州後,東吳大軍一旦沿長江西進,經過永安就能深入入巴蜀腹地。此時,永安才成了蜀漢集團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最後一道軍事重鎮。劉備在夷陵戰敗後,集中殘部進駐永安堅守待援,所以,劉備應該算是真正意義上鎮戍永安的第一人,大有「天子守國門」的悲壯氣概。劉備在臨終前託付重臣李嚴鎮戍該地。此後,又有四位大臣先後擔任了該職。

第一任永安都督:李嚴。李嚴,字正方,任職時間為章武三年(公元223年)至建興四年(公元226年),在職三年。李嚴早年先後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帳下出仕,歷任多個縣的縣長、縣令等職務,劉備入蜀後在綿竹加入了蜀漢集團。李嚴效力蜀漢期間,在仕途上較為順暢,劉備稱帝時官至輔漢將軍、犍為郡太守。李嚴在地方任職期間政績與軍功都很突出。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李嚴率領五千部眾平定了馬秦、高勝等數萬人叛亂,自此得到了劉備的器重,在蜀漢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

自夷陵之戰後,蜀、吳兩國的關係非常緊張。雖然曹魏南征伐吳緩解了蜀、吳兩軍的對峙局勢,劉備戰敗後兩國也互通了使節,但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鑒於當時的特殊情況,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臨終之前不僅命其為託孤大臣,並將鎮戍永安的重任也交給了他。至此,李嚴成了蜀漢集團的首任永安都督。李嚴在任的三年時間裡面,蜀吳兩國數次互通使節,雙方的關係也緩和了許多。建興四年(公元226年),李嚴因得到晉升而離職。不過,李嚴的命運非常悲慘,在與諸葛亮的權斗中失利,遭到罷黜,鬱鬱而終。

第二任永安都督:陳到。陳到,字叔至,任職時間為建興四年(公元226年)至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在職二十三年。陳到早年投靠劉備,在之後四處征戰的過程中,其勇武和軍功僅次於五虎上將中的趙雲。建興四年(公元226年)李嚴遷升職後,陳到以護軍之職接任了永安都督,成了蜀漢集團第二任、也是在職時間最長的一位永安都督,最終在任上病逝。

第三任永安都督:宗預。宗預,字德艷,任職時間為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至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在職九年。宗預早年投靠張飛帳下,後被舉薦給劉備,在蜀漢集團官至鎮軍大將軍。陳到鎮戍永安期間,蜀吳之間的關係已經修復。因此,陳到病逝後,蜀漢集團任命了曾有過數次出使東吳經驗的宗預接替永安都督一職,既方便了蜀漢與東吳之間的關係維持,又避免了守將之間因一些瑣事而發生衝突。宗預在職十多年,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因病離職。

第四任永安都督:閻宇。閻宇,字文平,景耀元年(公元258年)至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在職五年。據《三國志》載,宗預因病離職後,蜀漢朝廷任命庲降都督閻宇遷任永安都督一職。蜀漢集團之所以會任命閻宇接任宗預的位置,也是出於一種特殊情況下的考慮。當時,東吳已經進入中後期,權臣孫綝把持朝政,東吳內部局勢比較混亂。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時,東吳鎮守荊州的驃騎將軍施績,曾與閻宇有過秘密的聯盟之約,雙方約定互為後援力量,無論曹魏攻擊哪一方,另一方都將出兵支援。所以,閻宇接任永安都督,也有鞏固蜀吳兩軍聯盟關係的用意。

第五任永安都督:羅憲。羅憲,字令則,景耀六年(公元263年)上任。羅憲是蜀漢集團的最後一任永安都督,也是任職時間最短的一任都督,同時,還是五人之中最有骨氣的一任都督。曹魏徵伐蜀漢時,閻宇被調回成都,由羅憲接任了永安都督一職。後主劉禪投降時,羅憲依然統領部眾堅守永安拒不投降。東吳得知蜀漢敗亡後,不僅不出兵救援,反而欲趁機奪取永安。羅憲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統領部眾在永安足足抵抗東吳大軍長達六個月之久。後來,曹魏大軍趕至永安解圍,羅憲率領殘部歸降曹魏。

參考書籍:《三國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