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保姆,我讓你幹啥你就得幹啥」,孩子童言無忌,真沒問題?

福林媽咪 發佈 2020-01-12T06:42:44+00:00

文|福林媽咪童言無忌,是說孩子說的話,不必忌諱,即使說了難聽、不吉利的話,也無妨礙。孩子的話,是天然的、純真的,更是完全發自內心的話,所以當孩子說了可愛的話,會讓人覺得格外可愛。有些話讓人哭笑不得:女兒要媽媽陪自己到100歲。媽媽說:「到那時候我就死了」;女兒:「媽媽不會死的,我

文|福林媽咪

童言無忌,是說孩子說的話不必忌諱,即使說了難聽、不吉利的話,也無妨礙。

孩子的話,是天然的、純真的,更是完全發自內心的話,所以當孩子說了可愛的話,會讓人覺得格外可愛。

有些話讓人哭笑不得:

女兒要媽媽陪自己到100歲。

媽媽說:「到那時候我就死了」;

女兒:「媽媽不會死的,我100歲,媽媽1000歲」;

媽媽:「不可能,媽媽活不到1000歲,活到1000歲,那成那啥了……」

女兒:「能,我是小王八,媽媽是大王八,外公是老王八,我們都長命百歲!」

還有些話,也讓人害怕:

搬新家,24樓,入住前打掃,孩子突然跟爸爸說:「爸爸,那個房間有個叔叔吊在繩子上。」

爸爸嚇得頭皮發麻,差點退房子。

後來才知道「掉在繩子上的叔叔」是一個外面裝空調的大哥。

孩子的這些話,初聽著好玩,可是有些話細究又覺得可怕,孩子的話真的是「童言無忌」嗎?

其實,在孩子童言無忌的話裡面,暴露的問題可不少。

1

有些孩子的話和行為,真的非常傷人。甚至不只是傷人,還有羞辱人的意味。

從孩子的行為裡面,恰恰能看出孩子的家教,能看出父母的素質。

海灘邊,一個小男孩拿著礦泉水瓶子問一個老人:「你在撿礦泉水瓶子?你要這個礦泉水瓶子嗎?」

老人說:「要」。

結果這小男孩竟然掄圓了胳膊把礦泉水瓶子朝海里一扔說:「去撿啊。」

媽媽的反應卻是誇獎孩子:「你扔的真遠!」

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恰恰暴露出家庭中的教育問題,暴露出孩子的家教。

孩子雖然破壞力驚人,可但凡家裡曾經教過孩子尊重別人,這種「羞辱人」的事情是想不出來的。

當孩子做了過分的事情,說了過分的話,年紀就成了孩子的「保護傘」,也成了父母掩蓋自己惡劣行為的藉口。

一個堂哥剛闖出名堂,在上海買了房,倆孩子也在上海上學,夫妻雙方忙,顧不上孩子,就想到了在家沒事做的大姨,用了極低的工資「僱傭」了大姨。

結果孩子卻跟大姨這樣說話:

「你是我家的保姆,拿工資的,我讓你幹嘛就要幹嘛,把筷子撿起來給我!」

這些話、這些行為,如果父母不曾跟孩子說過,恐怕憑著孩子自己的想像力,很難做到這種地步。

但是父母會怎麼說呢?

「小孩子嘛,不懂事,你這麼大年紀了,還跟孩子計較什麼?」

跟孩子計較什麼?其實不是跟孩子計較,是跟父母計較,計較孩子的父母對人的不尊重,計較孩子的父母對別人的侮辱。

孩子的不尊重人,孩子侮辱、欺負別人,跟家裡的教育是離不開的。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通過孩子,能照出父母的模樣來。

孩子的「童言無忌」、糟糕行為,父母是要承擔責任的。

2

這話有些人會說「童言無忌」,有人會認為是這孩子「壞透了」,其實呢,更多時候是因為孩子不懂。

因為孩子不知道那些詞是罵人,也不知道佛像對某些人的意義。當孩子說「我恨我媽」的時候,並不是真的「恨」,而是不懂得「恨」這個詞對父母和對自己的意義。

因為沒有經歷過,所以不懂得別人所作所為背後的不得已和付出。

這「沒經歷過」,既是孩子的「純真」,也是孩子的「無知」。

對於這種無知,有些東西是需要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慢慢體會才能懂得,就像父母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卻喜歡說「你不懂,別管我」、「明明姥姥做的飯很難吃,媽媽為什麼喜歡吃?」

可有些東西卻需要父母引導和教育的,比如說孩子對人說「你做的飯真難吃」、「你長得真醜」、「奶奶胖的像個球」。

遇到孩子的「無知」,如果父母尷尬的一笑,對人說「童言無忌,別介意」,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的孩子。

孩子是成長中的人,成長中的大大小小的經歷,都是塑造孩子的一部分,父母發現孩子的問題,不要想著敷衍應付,抓緊時間教育才是好的方式。

3

在之前《意林》雜誌上有這麼一個故事:

小女孩一個人上下學,有一天跟爸爸說:「我看見了鬼,黑色的,看不清楚,看一眼就消失了。」

爸爸專門請假提前下班,在女兒後面默默跟著,結果在第三天的時候,看到一個帶黑色包子的中年男人在跟蹤女兒,這位爸爸趕忙報了警,把這個跟蹤狂抓了。

有時候孩子的話,並不像父母以為的那樣,只是「童言無忌」,想像力豐富。

孩子的話,有可能是他遇到了麻煩,在向你求助。

在《奇葩說》中討論「生二胎該不該經過老大的同意」的時候,傅首爾講過這樣一件事情:

當傅首爾跟孩子商量給他生個妹妹的時候,孩子的反應卻是「萬一(妹妹)跟我一樣不爭氣怎麼辦?」

孩子話里的意識是「是不是我不夠優秀,所以你才想再要一個孩子」。

孩子的一些俏皮話、讓父母覺得可愛、很萌的話,常常藏有很深的意思,他用其他方式在引起父母的注意,讓父母注意到這個小可愛遇到麻煩了。

父母聽到孩子的話,如果只看表面意思,去給孩子的話下一個定義:「真可怕」、「好可愛」、「沒教養」、「太成熟」,卻不去想孩子更深層次的表達,也不去跟孩子好好溝通,有時候錯過的就是孩子成長中的問題。

父母常常想:「我的孩子怎樣才能快樂成長」、「我的孩子怎樣才能不被同學欺負」、「我的孩子怎樣才能避免遇到壞人」……

如果不去了解孩子的「語出驚人」,遇到問題又偷懶,那麼父母的問題問道最後,就變成了「我的孩子怎麼變成了這樣的人」、「我的孩子為什麼跟我親近不起來」……

對於孩子的「童言無忌」,父母要給出孩子反饋,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他的在意。

4

當孩子說出不合適的話的時候,父母該如何去看到孩子話裡面更深層次的意思呢,如何去讓孩子改正呢?

首先,當孩子說了不恰當的話,父母要有所作為

前一段時間逛超市,3歲左右的小男孩不斷的用難聽的話罵自己的姐姐,媽媽在旁邊不理睬,然後姐姐也弱弱的用髒話回懟小男孩。

孩子在一起,學會身邊人的說話方式太容易了,所以當孩子說了不恰當的話,父母要及時制止,不要不作為。

這是對孩子的負責人。

其次,父母要儘量冷靜下來,解決問題是最主要的

大家可能在網上發現過一個問題,就是孩子犯了不大的錯誤,我們就看不慣、要罵。

比如現在有一群自稱「黑化家族」的孩子,認為父母不理解、學校在壓迫、朋友背叛自己,所以要「黑化」。

很多人就在罵這群孩子「不知所謂」,但是在我們青春期的時候,不也流行過「非主流」嗎?

這是這一代孩子,對抗世界的一種方式,儘管在我們看來不那麼對。

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心理過程之後,不該是絕對的「打」、「罵」、「制止」,而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存在於世界上的意義,讓孩子找到自身的價值,孩子才會在生活中找到自我,而不是用「黑化」來武裝自己青春期的迷茫。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是敏感的,當父母察覺出孩子的不妥,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情況,也可以用自己的經歷讓孩子安心,並且用自己的經歷給孩子引導,這樣都是可以的。

「童言無忌,大吉大利」,孩子的話不在意,會讓氛圍不那麼尷尬,會更加和諧。

但是孩子說的話,如果父母回應,可能會獲得一份感動,可能會獲得一個教育孩子的機會,也可能會獲得一個接收到孩子求助的機會。

孩子的話沒那麼重要,可是,對父母來說,孩子的話不重要,還有什麼算重要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