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考慮立朱棣為太子,但大臣一句話就讓朱棣多奮鬥十幾年

抽根煙去 發佈 2020-01-11T07:10:16+00:00

話說有元一代,自蒙古滅金時曾開過一次科舉,此後在近八十年的時間裡,科舉考試便地老天荒般的停了。這就導致了明朝開國之初,缺乏大量優秀的讀書人來做官,尤其是精通文墨、治國理政的優秀人才。

話說有元一代,自蒙古滅金(1238年)時曾開過一次科舉,此後在近八十年的時間裡,科舉考試便地老天荒般的停了。直到元仁宗(1313年)時,才重新恢復科舉考試。這就導致了明朝開國之初,缺乏大量優秀的讀書人來做官,尤其是精通文墨、治國理政的優秀人才。

厲害的一句話

明太祖朱元璋費盡心力去網羅一批又一批的所謂「大師」、「人才」,但結果總是不如意,這些所謂的「大師」往往只是認得幾個字,而所謂的「人才」有些連朝代表都記不住。但天下之大,總還是有那麼些「牛人」的。在這些「牛人」中,就有這麼一位叫做劉三吾的老頭,這老頭哪裡厲害呢,是厲害在文武雙全,還是經天緯地呢?其實都不是,劉三吾厲害就厲害在他一句話就讓後來的「明成祖」朱棣提心弔膽的多奮鬥了十年,改變了明朝的歷史。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_圖

洪武十八年,劉三吾被茹瑺推薦給了朱元璋,這個時候劉三吾已經七十三歲了。這麼一把年紀就算是擱在現在,也該頤養天年了。但對於劉三吾老大爺來說,七十三歲只是個開始。這一年,他真正開始了自己不凡的一生。

讓朱元璋折服的老頭

當時朝廷官員給朱元璋推薦的人才有很多,一大把年紀的劉三吾在這群人中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照例行程序,朱元璋百忙之中抽出空來接見一下,提幾個問題,只要不是那種大字不識幾個的所謂「大師」,都會給些賞賜。倘若再有些文采,在皇帝面前展現一下自己有治國理政的本事,就可以得到朱元璋親自任命的官職。

劉三吾(1313-1400)_圖

但當朱元璋見到劉三吾後,便被這位七十多歲的老大爺所深深折服。劉三吾極其博學,知識面極廣,並且這老頭還非常擅長寫文章。《明史·劉三吾傳》記載,「三吾博學,善屬文」。在面對朱元璋當堂提問時,這位七十多歲的老大爺耳不聾、眼不花。回答的頭頭是道,思路清晰。讓朱元璋不覺相見恨晚。立馬給了劉三吾一個左春坊左讚譽,沒多久又讓他做了翰林學士。連帶著那位推薦劉三吾的茹瑺也獲得了表揚,晉升為兵部尚書、吏部尚書,還被朱元璋還順手賞了一副「中流砥柱」的字。

大明的文運星

在明朝初期,因為貪污和胡惟庸謀反案,不管是朝廷還是地方官員,大量的被屠殺。官員們都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生怕因為一點小事而喪命的時候。劉三吾這老頭老而彌堅,充分發揮了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幫著明太祖修了很多的書,朱元璋親自編寫的明朝奇書《大誥》就是由劉三吾來做的序,除此之外,劉三吾還奉敕修了《省躬錄》、《書傳會選》、《寰宇通志》、《禮制集要》等書。

大誥_圖

朱元璋對劉三吾為大明文化事業做出的貢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曾當著眾人的面給予表揚,說道:「朕觀奎壁間嘗有黑氣,今消矣,文運其興乎。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稱朕意。」。即朱八八(重八)沒事的時候就喜歡看星星。剛開國的時候,老朱看到大明的文運星是一片烏黑,結果現在劉三吾來了以後,黑氣消失了,大明的文運星也亮了起來。鼓勵劉三吾等人多寫點東西,大家都跟著發。說完,明太祖高興之餘,還賞了劉三吾等人朝鮮進口的玳瑁筆。由此可見,劉三吾確實對明初的文化的恢復和發展確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皇位繼承

但如果僅是這樣,也就談不上所謂改變明朝歷史了,讓明成祖提心弔膽多奮鬥十年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因病逝世,朱標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沒有之一。喜歡到什麼程度呢?話說朱標出生時,朱元璋正在攻打集慶(今南京),得報後,朱元璋興奮地在當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興奮之餘,朱元璋也對兒子朱標抱以極大的希望。朱標剛五歲時,朱元璋便讓宋濂等名儒為師,教授他經學。朱元璋稱吳王時,便立馬將其冊為世子,等到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時,又立馬把朱標立為太子,可見朱元璋對朱標感情之深厚。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_圖

但太子的突然逝世讓已經六十四歲的老皇帝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為了大明江山,朱元璋還是把大臣們召集起來,一塊商量皇位傳承的問題。朱元璋覺著燕王不錯,跟自己很像,並且也很有謀略和武功。說了句:「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朱元璋這句話一說,大臣們都大眼瞪小眼,心想這反正都是皇帝家事。前面的藍玉、李文忠之流可謂是前車之鑑。自己萬一亂插嘴站錯了隊搞不好得丟了身家性命。

於是大臣們都紛紛稱讚老皇帝的英明睿智,稱讚燕王的神武。如果不出什麼意外,朱棣在這時就有可能被立為太子,然後順理成章的成為大明的皇帝。要知道,朱元璋雖然有二十多個兒子,但唯有朱棣符合朱元璋的心意,朱棣上面雖然還有晉王和秦王,但這兩王都有違法犯罪,擔當不起大任。如果此時朱棣被立為太子,也就沒有朱允炆什麼事了。自然也就沒有後來那場殺得人頭滾滾的靖難之役了。

靖難之役_圖

朱允炆也不是嫡長孫

但是,這終究只是如果。關鍵時刻,劉三吾跳了出來,說:「太子雖然死了,可是還有皇孫啊!太子的兒子繼承皇位才符合歷史規律嘛(三吾進曰:「皇孫世嫡承統,禮也。」)」。於是乎,劉三吾這一句話戳到了明太祖的痛點,太祖慟哭,太孫立。估計此刻朱棣心中是幾億頭神獸奔騰而過的。

很多人都曾分析過朱元璋晚年在太子病逝後將皇位傳給皇太孫朱允炆的原因。其中主流的一個原因便是所謂的嫡庶觀念。他們認為朱元璋相當的保守與傳統,腦子裡的嫡庶觀念根深蒂固。但持這種看法的人往往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除了朱允炆,還有一位血統更純正的、實際上的「嫡長孫」朱允熥。太子朱標原配是常氏,常氏生二子,長子朱雄英早逝,在生下二子朱允熥後沒多久便去世了,因此,朱允熥是實際意義上的嫡長孫。朱允炆在出生時是庶子,後來常氏去世後,他的母親呂氏被扶正,朱允炆才成為了所謂的「嫡長孫」。因此,這樣看來,如果強行說明太祖因為嫡庶觀念而立朱允炆不立朱棣是有些牽強的。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_圖

在太子病逝後,通過明太祖考慮繼承人時劉三吾的行動可以看出,明太祖也曾把朱棣當做自己心中的候選人。並在進行了多次考量後仍覺著是四子燕王朱棣適合繼承皇位時,是劉三吾的這一句話又觸到了明太祖的痛點。搞得明太祖又想起了自己最疼愛的太子,在慟哭後,把對太子朱標的感情轉移到了最像朱標的皇孫朱允炆身上。

可以說,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更多的是因為他的祖父朱元璋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朱標的影子。朱允炆的文質彬彬和他所擁有的仁愛之心與他的父親朱標一脈相承。

因此,劉三吾的這一句話確立了朱允炆的皇位,也讓燕王朱棣重新奮鬥十幾年,直到靖難之役才成功奪取皇位。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改變了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