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古羅馬人的文化焦慮

法治周末 發佈 2020-01-11T07:26:49+00:00

英國著名古典學家,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瑪麗·比爾德在其著作《羅馬元老院與人民》的開篇即指出:羅馬原是個小民族,卻經600餘年篳路藍縷、艱苦奮鬥發展成一個橫跨三洲、水兼四海的超級帝國。


古羅馬鬥獸場外景 資料圖

  我們能否重建得到普通古羅馬人認可的他們自己的生活畫面,方法又是什麼?如果現存文學作品提供的是這種鄙夷誇張的諷刺描繪,那麼我們還能把目光投向何處呢


■《羅馬元老院與人民》

作者:【英】瑪麗·比爾德

譯者:王晨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劉英團

  「古羅馬是重要的。」

  英國著名古典學家,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瑪麗·比爾德在其著作《羅馬元老院與人民》的開篇即指出:羅馬原是個小民族,卻經600餘年篳路藍縷、艱苦奮鬥發展成一個橫跨三洲、水兼四海的超級帝國。他們也有過好幾次亡國之險,卻都化險為夷。所以,「忽視古羅馬人不僅只是對遙遠的過去視而不見」。

  美國范德堡大學古典學教授劉津瑜也認為:「無論我們將羅馬人英雄化抑或妖魔化,都是在傷害他們。但如果沒能認真對待他們,或者終止與他們進行的長期對話,那麼我們就會傷害自己。」因此,他希望本書不僅是古羅馬史,也是和「羅馬元老院與人民」的對話。


  「最好的政體」

  作為一個經歷了王制、共和制、帝制三種政體並持續存在超過千年的國家,古羅馬的歷史始終吸引著後世諸國史學家的思考和研究。

  第一個研究古羅馬及古羅馬政體的人是古羅馬著名史學家波利比烏斯。「歷史之父」希羅多德也曾在史學名著《歷史》一書中借波斯人之口探討了君主制、貴族制度和民主政治的優缺點。古希臘著名史家、雅典十將軍之修昔底德還進一步指出「雅典和斯巴達的矛盾代表了民主政治原則和貴族政治原則的衝突」。

  他們認為,古羅馬有著「最好的政體」,「古羅馬政治制度成為人們表達自己見解的重要媒介」。以古鑒今,英國上議院、美國參議院不但與「元老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名稱極有可能是從「元老院」一詞轉化而來,其職能、作用、人員遴選等也多有相通之處。

  「遠不如想像的那般優雅」

  瑪麗·比爾德把國家的產生和政體的更替視為一個合乎規律的過程,其中所有的「正常政體」都以特有的方式蛻變成「變態政體」,直到一個政治衰敗的頂點。

  在《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中,她以古羅馬的政治樞紐「元老院與古羅馬人民」為切入點,巧妙而深刻地以公元前63年西塞羅對壘喀提林的事件開篇,充滿熱情地向讀者講述了古羅馬的故事。

  她認為:「西塞羅和喀提林在元老院中的對峙是整個故事的決定性時刻。」「這肯定(也)是羅馬歷史上的一個決定性場合……就像羅馬的許多東西一樣,它實際上遠不如我們樂於想像的那般優雅。」

  當時,羅馬人民還沒有扮演特別突出的角色,女性則根本就沒有正式的政治權利。人民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通過最新的考古學、錢幣學、銘文學研究成果,瑪麗·比爾德教授以平實而幽默的筆觸講述了許多故事的另一面,使得我們對古羅馬有了一些全新、有意思的認識。

  「如果人們能夠通覽全局,明白一種政體是如何自然而然發生變化的,他們就能夠預測該種政體將在何時、何地、通過何種方式(或者關係)進一步生長、興盛、蛻變,直至走向終點。」波利比烏斯把這種政體演變的過程視為一個完整的「政體循環或自然的管理模式,在它的支配下,一種政體的結構發展、變化,並再次返回原初狀態」。

  古羅馬人如何看待自己

  在《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中,瑪麗·比爾德不僅探討了古羅馬帝國的形成,還揭示了古羅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他們取得的成就。

  「在這些故事表面之下不深的地方,隱藏著某些後來的羅馬歷史中最重要的主題,以及某些處於羅馬人內心最深處的文化焦慮。」瑪麗·比爾德認為,「現代史學家給出了各種答案……我們已經看到西塞羅如何掩飾雷姆斯的被害,而艾格納提烏斯更是對其全盤否定……兩者無疑都不正確。」

  「由於君主懼怕人民不滿,就要約束自己,防止變得傲慢。人民由於敬畏長老,也不敢怠慢君主。而元老又要永遠使自己堅持正義的做法。這樣,如果君主一方由於堅持傳統而趨於衰弱,元老就要施加影響力,讓他變得強大和重要起來。」瑪麗·比爾德寫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羅馬元老院有著不同的使命。最初的元老院不過是「貴族氏族酋長會議」的副牌,所謂的「元老」大抵都是氏族酋長充任,元老院充其量就是「各個氏族酋長的聯席會議」。

  王政時期,羅馬元老院從屬於王權,這種從屬關係到老塔克文時期甚至成為一個忠於國王的毫不動搖的黨派,最終引發了反對王政的革命。

  有研究稱,這是一場「由古羅馬元老中核心人物發動和領導的,以貴族為主體、聯合廣大人民參加的政製革命」。由於這些卓著的功勳,羅馬元老院成了古羅馬共和國當之無愧的精神支柱和傳統的道德監護者,乃至古羅馬共和國的實際領導者。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宏大的人類故事中扮演角色。」正如當今國際考古學界的領軍人物羅伯特·凱利所言,羅馬元老院作為古羅馬權力的一種富有想像力的象徵而保留下來。這使得人們不時追憶古羅馬輝煌的過去:古羅馬人民擁有和代表國家的一切權力,而元老院則是附屬於人民的。

  「我們能否重建得到普通羅馬人認可的他們自己的生活畫面,方法又是什麼?如果現存文學作品提供的是這種鄙夷誇張的諷刺描繪,那麼我們還能把目光投向何處呢?」在《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中,瑪麗·比爾德教授不但同時從外部視角和內部視角描述古羅馬歷史的各個階段,還以悲天憫人的情懷討論著古羅馬的軍事擴張、民主、移民、宗教衝突、社會流動、公民權和剝削等問題,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生動迷人而又真實殘酷的古羅馬。

責編:高恆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