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寬仁失天下(上)

凌煙閣主 發佈 2020-01-11T07:59:35+00:00

元朝首次將青藏地區全部和雲貴地區全部納入版圖,還在台灣島設立澎湖巡檢司,進行管理。《元史‧卷五十八》: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疆域面積最大的國家。元朝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宋遼金夏長達三百年間的分裂對峙局面。元朝首次將青藏地區全部和雲貴地區全部納入版圖,還在台灣島設立澎湖巡檢司,進行管理。


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元史‧卷五十八》: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元朝在在歷史開創了省這一制度。而且元朝開挖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的河道。還有舉世矚目的青花瓷。元朝留給今天的遺產非常多。但是元朝歷史比較冷門。這個朝代是大一統王朝中在民眾的了解非常冷門。

很多人將元朝的歷史停留在什麼所謂的四等人制度和十等人制度,還有初夜權,十戶用一把菜刀等等。其實這些都是清朝末期,為了反對晚清政府,文人編纂的。

在正史中的文獻資料中根本沒有以上所謂的事情。而且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對待民眾政策非常寬鬆的朝代。沒有所謂的愚民政策和文化。


朱元璋認為元朝就是因為寬仁失去了天下。

《皇明寶訓》:「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

元朝的政策寬鬆表現在一下這幾個方面。

(一)元朝賦稅最輕

歷朝歷代都會向百姓收取賦稅,當時分為徭役和賦役。所謂徭役就是政府規定百姓一年內必須為政府做事,時間為一個月到兩個月。賦役就是稅收,分為農業稅和人頭稅,有時候還會有商業稅。

古代朝廷的稅賦是百姓身上巨大的負擔,有時候百姓為了繳納朝廷的稅賦,甚至要賣兒賣女。迫不得已的時候,就揭竿而起了。

根據歷史記載元朝是中國古代王朝中賦稅最輕的王朝,元朝稅收比宋朝和明朝還要輕。元朝只有賦役,沒有徭役。而且元朝的賦稅制度很輕。


元朝在蒙古汗國窩闊台時期就有人提議殺了全部漢人,將中原的土地變成草原,在中原放牧牛羊。

蒙金戰爭時期蒙古近臣別迭曾主張:「雖得漢人亦無所用,不若盡去之,使草木暢茂,以為牧地。」

耶律楚材說,軍隊征服南宋需要供給;如果在中原平均徵收地稅、商稅、鹽稅和鐵冶稅,以及其他山澤之利,每年可以獲得白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餘萬石,就足夠軍需之用了。

耶律楚材建言:因奏地稅、上水、酒醋鹽鐵、山澤之利,周歲可得銀五十萬兩,緒八萬匹,粟四十萬石。

蒙古大汗窩闊台聽從了他的意見,就委派耶律楚材主持中原賦稅。耶律楚材於是在中原設立了十路課稅使,全部委任儒士向百姓徵收稅賦。

蒙古汗國開始新的賦稅徵收制度:每二戶出絲一斤,以給國用;五戶出絲一斤,以給諸王功臣湯沐之資。地稅,中田每畝二升又半;鹽價,銀一兩四十斤。

到了蒙哥時期又改了,蒙哥時期的稅收:初漢民科納包銀六兩,至是止征四兩,二兩輸銀,二兩折收絲絹、顏色等物。


到了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天下一統。建立了全面的稅收制度,為了安撫南宋軍民。南北的稅收制度是有差異的。

元朝賦稅制度主要有稅糧和科差兩項。稅糧南北不同,北方分為丁稅、地稅;南方則沿襲南宋舊制,按地畝徵收兩稅。科差行於北方者,包括絲料、包銀和俸鈔三項。

南方科差則有戶鈔、包銀。但「江南包銀」在元代施行時間很短。一般來說,元代的江南三省不徵收包銀。

當時南北的稅收非常低,《元史·食貨志》說:「至元七年(1270年),遂定三十分取一之制。」很多時候元朝都減免了稅收。尤其是為了安撫南宋軍民,減免了很多南宋地區百姓的賦稅。

《元史》卷十六,《世祖》十三,至元二十八年(1291)十二月壬申,中書省臣言: 江南在宋時,差徭為名七十有餘,歸附(元朝)後一切未征。 可以說元朝的稅收非常有利減輕百姓負擔的。

因此很多從元朝過來的明朝人都認為元朝的時候國家發展和百姓都非常好。元朝時期老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幸福。

明初人葉子奇在《草木子》里記載:「元朝自世祖(忽必烈)混一之後,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矣! 」

明朝人李開先則在《西野春遊詞序》云:「元不戍邊,賦稅輕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詠作。」

明朝讀書人認為「前元取民最輕」「其時(指元朝)賦稅甚輕,徭役極省。」

而且元朝的稅收制度到了元朝末年也沒有就此增加。元順帝的時候國家形勢發展嚴峻也沒有增加稅收。

談遷在《國榷》卷一,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二月癸酉中引朱國楨話曰: 又其時賦稅甚輕,徭役極省,侈汰狂惑,釀成臃腫之勢,於是群盜疊起,幾遍天下。

因此明朝人認為元朝可以超過漢唐時期。前元全盛之時,國內昇平幾八十餘禩。人才蝟興,比隆唐宋。休明之運,淳龎之氣,見於文章,散於篇什,率皆光華俊偉,一掃衰世委靡之習。

《元史‧卷五十八》:文宗至順元年,戶部錢糧戶數一千三百四十萬六百九十九,視前又增二十萬有奇,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

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於一統,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

明朝人葉子奇說「元惠民有局,養濟有院,重囚有糧,皆仁政也

我們來看看元朝人是怎麼評價元朝的。都說元朝時期,天下太平,元朝朝廷輕徭薄賦,百姓安居樂業,是一派盛世太平的景象。


​元代大學者虞集「昔在至元、大德之間,天下大定,天子方與民休息,上外晏然,可謂熙洽之至矣。武皇帝入篡大統,當富有之大業,聖明於赫,盛莫加焉。方是時也,國家豐裕,府庫充斥」。

​明代文士賈仲明:「元貞年裡,昇平樂章歌汝曹。喜豐登雨順風調。茶坊中嗑、勾肆里嘲:明明德,道泰歌謠。」 「至大、皇慶錦社稷,延佑、至治承平世,養人才,編傳奇,一時氣候雲集」

當元之初,閩廣稍警,旋即安枕,吳、浙晏然。(蘇松人)以苦宋(朝)公田之累,如釋重負,有祝而無詛,則輕徭薄賦,實以招徠而深結之也。(《紀文·上大司農陳素庵書》

元人陳草庵的《中呂 山坡羊》「堯民堪訝,朱陳婚嫁,柴門斜塔葫蘆架。沸池蛙,噪林鴉,牧笛聲里牛羊下,茅舍竹籬三兩家。民,田種多;官,差稅寡。」

杜仁傑散曲《般涉調;耍孩兒》,「風調雨順民安樂,都不似俺莊家快活。桑蠶五穀十分收,官司無甚差科……」

元人馬致遠:「喜,喜,喜,五穀豐登,萬民樂業,四方寧治。」

盧摯《陽翟道中田家即事》:「潁川南望襄城,邂逅田家,春滿柴荊。翁媼真淳,杯盤羅列,盡意將迎。似雞犬樵漁武陵,被東君畫出昇平。桃李欣榮,蘭蕙芳馨,林野高情。」

元代文士陸友仁「昔我文宗皇帝(元文宗),天下太平,文物大備」

(二)元朝的貨幣政策寬鬆

紙幣的流行起源於宋朝的交子。在宋朝,還有金朝都發行過紙幣。結果都產生了紙幣濫發的現象。導致通貨膨脹,民不聊生,錢不值錢。但是宋朝和金朝雖然發行紙幣,但是也沒有禁止金銀銅等貴金屬。

元朝對商品交換依賴較大,同時受儒家輕商思想較少,故元朝比較提倡商業,使得商品經濟十分繁榮,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相當富庶的國家。


為了適應商品交換,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全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然而因濫發紙幣也造成通貨膨脹。

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後,聽從開國軍師劉秉忠的建議發行紙幣。銅錢用於陽,紙幣用於陰。華夏,陽明之區;沙漠,幽陰之地。今日陛下龍興朔漠,如果主掌中原,適合發行紙幣。陛下應當叮囑後代子孫,如果流通銅錢,將來天下四海都難以安寧。

元朝為了維護紙幣的法定地位,採取了多項措施:禁止流通金、銀、銅等重金屬;停止使用蒙古舊鈔;可用中統紙鈔兌換南宋紙幣,而且還規定所有的賦稅都使用紙幣支付。元朝對製造假幣的行為法律嚴酷。

《元史》中記載:「凡偽造寶鈔、同情者並處死,分用者,減死杖之。」

元朝的紙幣流通主要經歷了中統鈔、至元鈔、至正鈔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中幣值最穩定的是中統鈔,流通時間最長的是至元鈔,前後超過了36年。


忽必烈統治末期,征服擴張基本停止。沒有了戰爭收益,元朝財政支出壓力驟現。為緩解財政壓力,中統鈔開始出現超發趨勢,元鈔幣值下跌,通貨膨脹問題初露端倪。

1276年由於元廷大肆搜括,增發紙幣,並將各路準備金銀運往大都,引起物價上漲,紙鈔貶值。1280年,紙幣貶值成為原來的十分之一。1287年物價已經「相去幾十餘倍」了。

而發行量最多、貶值最嚴重的是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時開始流通的至正鈔。這種新鈔一貫權銅錢1000枚,是以前的至元鈔的二倍。


為了穩定物價,元廷發行「至元寶鈔」和中統鈔並行。1350年元惠宗又發行「至正交鈔」,發行不久,貶值嚴重,物價暴漲。事實上,民間的日常交易、借貸、商品標價等多有用銀的。這時使用的白銀,主要是銀錠和元寶。

因為朝廷收去賦稅必須要民眾繳納紙幣。而紙幣濫發,導致貶值。民眾又必須將農產品換成紙幣才能繳納稅賦。結果加重了百姓負擔,老百姓甚至無賣兒賣女,有的就逃跑了。有的甚至當了賊寇。

「爾來歲頗豐收,而物價甚賤,得鈔為艱。」「糶終歲之糧,不酬一引之價。緩則輸息而借貸,急則典鬻妻子。」「民力日弊,每遇催征,貧者質妻鬻子以輸課,至無可規措,往往逃移他方。近年漳寇擾攘,亦由於此。」

元順帝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舉措使得百姓生活實在是過不下去了。民眾的憤怒達到了極點。民眾寫曲來諷刺元朝的政策。


民間流傳著一首《醉太平小令》:「堂堂大元,奸佞當權,開河變鈔禍根源,若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

當時紅巾軍起義,軍費緊張,為了賞賜軍隊。大量印刷紙幣,導致紙幣數量太多。而紙幣又不值錢,所需要的錢太多,運送錢幣的車船不可勝數。「海內大亂,軍儲供給,賞賜犒勞,每日印造,不可數計。舟車裝運,軸轤相接,交料之散滿人間者,無處無之。」

與此同時,「物價騰踴,價逾十倍」、「京師料鈔十錠,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縣,皆以物貨相貿易,公私所積之鈔,遂俱不行,人視之若弊楮,而國用由是遂乏矣」。

元朝發行的紙幣失去了信用,終於崩盤了。而元朝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