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曹操都做過的一件事,揭露個道理:手段不重要,時機才關鍵

卧牛說歷史 發佈 2020-01-11T08:07:12+00:00

同樣,換個時間段,劉邦絕不願意封賞雍齒,不過既然已經封侯,那這事就定了,只要雍齒老實點,就不用再用事後清算那一套東西。

劉邦和曹操,若說有什麼相似點,同樣崛起於亂世算一個。一個開創漢朝基業,另一個終結漢朝天下(指曹丕代漢),也算一個聯繫。倆人相差四百多年,同為君主,用過的手段也有相似點。

劉邦、曹操這類人物,或稱英雄,或稱梟雄,但能讓一票兄弟跟著打天下,自身本就具有很強的魅力。能在歷史上留名的人物,多少都會籠絡人心,只是有人更高明罷了。

高明不是指手段,而是對於時機的把握。籠絡人心無非靠三樣:分配利益、降低損害、增加使命感。分配利益,一般指「跟著我干,酒肉管飽,還有官做」,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是標準的利益號召。

降低損害多針對普通百姓,劉邦的「約法三章」,曹操的降低賦稅,都算降低損害。至於增加使命感,指「終結亂世,還天下太平」,歷史任何時候都不缺為國、為民的大豪傑。

這些手段,哪怕到了現代,仍在用。為何如此簡單的手段,卻屢試不爽?又為何有人依靠他成就帝王基業,有的卻敗了?我們從劉邦、曹操都做過的一件事來聊聊。

劉邦一統天下後,為一件事心煩。按說成了天下之主,劉邦該高興才是,可他被群臣鬧得頭疼。功臣集團跟著劉邦打天下,現在老劉你當了皇帝,我們做不了王,怎麼也得封個侯吧。

封侯簡單,但論功卻不容易,拿下幾座城,擊敗多少人,總不能你說多少就是多少吧,得一點點統計出來,再以功封侯。理是這個理,功臣們卻不買帳,誰知道你劉邦究竟怎麼想的?

劉邦能先進關中,後又滅項羽,一步步走來確實不容易,並且劉邦是第一個平民皇帝。嬴政駕馭群臣,依靠秦國諸代帝王數百年的威望,加上滅六國的武功,才能懾服天下。劉邦可沒這優勢。

在一眾功臣集團,尤其是豐沛集團眼中,劉邦不是皇帝,更有點類似「帶頭大哥」,敬重劉邦,卻沒有君臣該有的上下之別,兄弟間還分什麼彼此嗎?於是眾人紛紛找上劉邦,吵鬧著趕緊封侯。

劉邦沒把這當回事,又不是不打算給,拖個幾天怎麼了?張良卻看出其中的危機,靠武力拿下天下,功臣們都不好相與,他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容易生出怨恨,一旦恨紮根,就要出亂子。

一天,劉邦看見眾功臣聚在一起,貌似在商量著什麼。劉邦問身邊的張良,他們嘀嘀咕咕幹嘛呢。張良假意往那邊一看,扭頭對劉邦說,他們在商量怎麼造您的反呢。

​劉邦大驚,忙問原因。張良說,還不是因為您遲遲沒有封賞的緣故。張良也知道,封侯這事,一時半會兒下不來。緊接著,張良提出解決方案——劉邦最恨誰,就先給他封侯。試想,漢王連最討厭的人都封了,其他關係近的,還怕跑了「侯爺」的身份?

劉邦最恨的人是雍齒,雍齒被封為什邡侯,並且活到漢惠帝3年,比劉邦活得久。劉邦是真恨雍齒,但既然已經封對方為侯,表示原諒對方,那就是真原諒,過去的事就此揭過。

原諒「仇人」這事,曹操做過不是一次兩次。張繡先投降,又反叛,殺了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就連曹操都差點沒挺過去。後來賈詡勸張繡再次投降曹操,曹操不也原諒了?

曹操原諒張繡,不是做樣子。為了安撫對方,曹操拜張繡為鷹揚將軍,並讓兒子曹均娶張繡的女兒。這將軍可不是虛名,後來的官渡之戰,滅袁譚,張繡皆領兵出戰,立下大功。

官渡之戰後,曹操搜出大把的「投降袁紹的文書」,他心裡不恨麼?當然恨,可曹操還有大事要做,「恨」只會讓自己陷入兩難之境。所以他一把火燒了書信,這事也算就此結束。

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在討伐曹操的檄文中,將曹操祖孫三代罵個狗血淋頭,一句「各為其主」就揭過去了。我們要是被人罵,恨不得暴打對方一頓,好出口惡氣。

劉邦、曹操的手段簡單嗎?簡單卻很高明。高明之處在於時機。劉邦和曹操都有人,自然有七情六慾,也有「失控」的時候。例如曹操殺兗州名士邊讓,直接導致陳宮、張淼的反叛。但更多的時候,倆人都能控制自己情感。

韓信要挾劉邦,要做齊國假王。劉邦聽說後跳腳大罵,陳平趕緊在一旁踢了他一腳,劉邦醒悟過來,改口道:做什麼假王,要做就做真王。

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是劉邦、曹操成為贏家的原因。在這個時間裡,哪怕他們的感情如何厭惡、厭煩,也得做出「違心之舉」,因為這事就得這麼辦,原諒雍齒、張繡就是如此。

曹操原諒張繡,因為他正同袁紹對峙,需要張繡這股生力軍,既能增加實力,又能收買人心,兩全其美。若曹操一統北方後,張繡再投降,恐怕沒這麼簡單了。但曹操既然已經原諒張繡,哪怕後來不需要他了,也沒有清算,這才是大度。

同樣,換個時間段,劉邦絕不願意封賞雍齒,不過既然已經封侯,那這事就定了,只要雍齒老實點,就不用再用事後清算那一套東西。

我們普通人,同成功人士的差別,「情緒」控制占有很大原因。劉邦、曹操成功關鍵不在於手段,而是對情緒的控制——能忍。或許有人問,這活著很累吧?也許吧,這是個人的選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