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會選擇無兵、無將、無地盤的劉備?

史家之韻 發佈 2020-01-11T08:16:03+00:00

在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的年代裡,諸葛亮雖然隱居於南陽,自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而實際上,胸懷大志,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他,只是「待時」選擇一個真正值得輔佐的明主出現。簡單地說,諸葛亮之所以選擇投靠劉備,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劉備是宗室之後。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軍閥諸侯紛起爭霸,這為各類人才的脫穎而出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表演舞台。

在三國這樣一個人才輩出的亂世中,「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我們熟悉的那些三國人物,除了曹操手下的曹氏與夏侯氏從一出道即是曹操的心腹外,其他大多數人都有跳槽的經歷。

這就說明在那樣一個亂世中,選擇什麼樣的人作為自己效力的對象,就成了有識之士能否實現自己人生抱負的關鍵。

在選擇「主公」這方面,諸葛亮可謂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典範,他與劉備那種親密無間的「君臣關係」,也是我國歷史上最讓人稱道的一對君臣。

那麼,聰明過人的諸葛亮為什麼會選擇了在當時基本上是一窮二白的劉備為君主呢?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位歷史上非常有才華的人,他常常「自比管仲、樂毅」,而徐庶甚至認為「管、樂殆不及此人」。通過諸葛亮的自比,我們也知道他有著非常強烈的建功立業的理想。

在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的年代裡,諸葛亮雖然隱居於南陽,自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而實際上,胸懷大志,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他,只是「待時」選擇一個真正值得輔佐的明主出現。

當時,在諸葛亮隱居的南陽周邊,北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東邊是雄踞長江而窺天下的孫權,離南陽不遠的荊州一帶則有漢宗室劉表,此時的劉備正在劉表手下混飯吃呢,西南邊還有稱霸益州的劉璋。

這些諸侯在當時都有相當的實力,各自雄霸一方,諸葛亮選擇誰也比當時的劉備強吧?

難道真的僅僅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就打動了諸葛亮嗎?

簡單地說,諸葛亮之所以選擇投靠劉備,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劉備是宗室之後。

由於劉備是「帝室之胄」,這一身份很好地調和了「君」與「主」的矛盾,事主即是忠君,這對長期受封建思想薰陶的知識分子來說,自然是一種心理上的認可和安慰。

而曹操、孫權等軍閥,都屬於亂政的臣子,自然不可能讓淡泊明志的諸葛亮賣身投靠。

第二、必須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

諸葛亮雖然隱居於隆中,但他卻把當時的天下諸侯看得明明白白,真正能和曹操、孫權爭霸天下的,不是袁紹,不是袁術,更不是劉表、劉璋,而是曾和曹操一起「煮酒論英雄」的劉備。

第三、必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本領。

無論投靠誰,諸葛亮必須要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也就是說,諸葛亮希望未來的君主能對自己言聽計從。而這一條,才是根本上決定了諸葛亮的政治選擇。

《三國志》里記載,在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東吳重臣張昭曾建議他轉投孫權,而諸葛亮卻回答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這句話說的很明白,諸葛亮認為,他所選擇的人主不僅僅要看重他,只是禮賢下士不夠,而應該能盡他之才。

那麼,什麼樣的人主才能盡諸葛亮之才呢?

當時的東吳,孫權有周瑜一人就足夠了,周瑜能文能武,智謀不輸諸葛亮,對孫權也是忠心不二,諸葛亮即使投靠孫權,他在孫權的帳下永遠也要站在周瑜身後。

而曹操一方,更是人才濟濟,謀士如雲,戰將千員,諸葛亮縱有天大的本領,也很難顯示出自己的才華,而不可能脫穎而出了。

在當時,能夠稱得上是當世英雄,又在人才資源上真正匱乏的,恰恰是劉備。

劉備從出道以來,一直是到處流竄,甚至是寄人籬下,雖然他身邊有兩個萬人敵:關羽、張飛,以及後來投靠過來的「渾身是膽」的趙雲,但他們在出謀劃策方面都不管用。

劉備好不容易得到一個徐庶,幫他打了幾個勝仗,還被曹操給撬走了。

劉備受限於身邊沒有智謀超群的人才,所以兵不過千,流離失所,無處棲身。

他客居荊州牧劉表的數年,自覺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遂有「髀肉之嘆」(劉備發現自己大腿生出贅肉,由此感概而落淚)。

正是因為這樣,劉備急於尋找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哪怕是「三顧茅廬」也要請出山,也許四顧、五顧也未嘗不可能。

而諸葛亮也正因為是劉備急需自己,他才覺得只有在劉皇叔那裡,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於是,在劉備連續三次請自己出山後,諸葛亮就義不容辭地走出了臥龍崗,開始了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傳奇人生。

本文參考自:《三國閒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