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中國,死於胃癌?中國人怎麼打贏這場「保胃」戰爭?

腫瘤專科何大夫 發佈 2020-01-11T08:26:59+00:00

是什麼引發的胃癌 從全球範圍來看,胃癌在東南亞地區最為高發,僅中國、日本、韓國3個國家胃癌發病的總人數就占到了全球的 70%,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胃癌的發生被認為與人種有緊密的關係,黃種人由於基因問題天生就容易發生胃癌。

被確診胃癌的人全球都有,但亞洲特別多;因胃癌而死的人也導出都有,但我國特別多。

每年世界上新增的胃癌病例有超過半數來自亞洲地區,其中以中國、日本和韓國尤為嚴重。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日本的胃癌死亡率曾經高達130人/10萬人,是同時期歐美地區胃癌死亡率的2.5倍。

隨著衛生狀況、飲食條件的改善,以及胃癌早期預防篩查的普及,60多年來胃癌在世界範圍內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了顯著的降低,但是胃癌的高發地區仍然集中在東亞各國。最近15年日本男性的胃癌發病率雖然明顯降低,但仍是美國的十倍;韓國則比較慘,從1999年到2011年胃癌的發病率就一直保持在60人/10萬人的高位上沒有掉下來。

中國能夠統計到的胃癌發病率雖然低於日本、韓國,但由於人口基數極大,中國事實上貢獻了東亞地區絕大部分的胃癌患者。中國每年約有67.9萬新確診胃癌患者。而且,大多數胃癌患者面臨的往往就是死亡——在2015年,約有49.8萬中國人死於胃癌。


為什麼胃癌這麼偏愛亞洲人,特別是中國人?

是什麼引發的胃癌

從全球範圍來看,胃癌在東南亞地區最為高發,僅中國、日本、韓國3個國家胃癌發病的總人數就占到了全球的 70%,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胃癌的發生被認為與人種有緊密的關係,黃種人由於基因問題天生就容易發生胃癌。為了研究東亞胃癌高發的原因,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聯合多所大學,對比了日本胃癌高發地區人群和夏威夷日本移民的胃癌發病率,結果卻令人出乎意料。

夏威夷日本移民的胃癌發病率顯著低於日本宮城縣人群的胃癌發病率,並且發病率的變化也趨同於夏威夷當地白人。這意味著移民到歐美國家的中國人在接受了西方的飲食習慣後,胃癌發病率直線下降。顯然問題並不是出在基因上。

類似的跨文化移民飲食結構對比在中國人身上也得到印證。1988年到2008年居住在洛杉磯的中國移民,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胃癌的發病率都比同時期的本土中國人要低,降低幅度均超過一半。

本土中國男性每十萬人的發病率大約是30人/10萬人,而洛杉磯中國男性移民的胃癌發病率只有12人/10萬人;同樣的,本土中國女性的胃癌發病率是20人/10萬人,但洛杉磯中國女性移民的發病率為7人/10萬人。

這不是因為移民發生了基因突變,而是因為飲食結構。中國特色地域飲食習慣正在幫助胃癌迅速擴大版圖……

愛吃鹽

含鹽量高的醃漬食品已經被證明與胃癌有極強的相關,但不幸的是醃製的魚乾和發酵的水果蔬菜一直是東亞地區的傳統美食。無論是夏威夷的日本移民,還是洛杉磯的中國移民,他們只要更多放棄了本土飲食習慣,更傾向於選擇西方食品工業化的飲食方式,也就更加遠離胃癌。

日式拉麵雖然美味,但含鹽量高

因為有辣得胃疼的體驗,人類曾經以為是吃辣過多引起了胃部病變。但真正的誘因是嗜咸。高鹽食物可以破壞胃黏膜,而醃製類食物添加的用於防止腐敗的亞硝酸鹽,在食物的發酵和胃部食物消化過程中則會產生N-亞硝基化合物。這是一種已知的高致癌物。

韓國的人均食鹽攝入量達到13.5克/天,幾乎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3倍。每一天韓國的傳統泡菜為愛吃鹹的韓國人提供了超過20%的鹽分。日本人的醃菜就更豐富了,從醃魚子、醃海參到漬黃瓜、漬蘿蔔,應有盡有。

而中國胃癌高發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和中西部的黃河中上游地區。某些局部區域的發病率甚至會離奇的高。1980年前後福建長樂男性的胃癌死亡率高達120.5人/10萬人,江蘇鹽城女性的胃癌死亡率也到達57.1人/10萬人。至今胃癌仍然是江蘇省發病率最高的癌症。

中式鹹魚成了著名的致癌物,上了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黑名單

在中國南方的福建,由於高強度的體力的勞動再加上氣候炎熱,當地漁民每天都需要補充大量鹽分。福建人也一直保留著醃製鹹魚的傳統。明何喬遠《閩書》記載:「長樂濱海,有魚鹽之利。「 當地人對捕獲的」魚鹽螺蛤之屬,小者煮肉大者鹽醃,雖荒歲不飢。」

這種從對抗食物匱乏中獲得的智慧在當地一種叫作魚露的調味品中得到最高的體現。早年福建一帶的漁民捨不得扔掉食用價值低的魚蝦下腳料,便把這些小碎料加入大量食鹽後放入敞口大缸中暴曬、攪動和熬煮,數十天後就得到這種叫魚露的琥珀色液體。

當地人每天炒菜、拌面和熬制高湯都離不開魚露。但是魚露的用鹽量占到總原料量的20%。魚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經亞硝化後,其N-亞硝基化合物的含量明顯增加,具有致突變性與致癌性,並能檢測出具有直接基因毒性的物質。研究已經發現過量食用魚露是福建長樂地區人高發胃癌的危險因素之一。

一肚子幽門螺旋桿菌

高鹽食物會破壞胃壁,而受到破壞的胃壁會增加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風險,有八到九成的慢性胃炎、胃潰瘍都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再加上長期的胃潰瘍會導致胃癌,世界衛生組織便宣布幽門螺旋桿菌為微生物型的致癌物質。

大約六萬年以前,幽門螺旋桿菌就伴隨著它的人類宿主走出了非洲。它既可以在人的胃內生長和繁殖,也可以在人類的糞便、唾液、牙垢和嘔吐物中被檢測或培養出來。排出體外的幽門螺旋桿菌會污染水源和食物,例如家蠅可通過接觸糞便進而污染食物。

科學家從一具5300年歷史的木乃伊身上檢測到幽門螺旋桿菌的痕跡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從整體上看,中國自然人群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超過50%,但幽門螺旋桿菌是典型的「嫌富愛貧」菌,其感染與社會經濟狀態、文化程度關係密切。

在上海地區,低收入的農民、無職業者的感染率也高於其他職業;家庭年收入5萬元以上人群的感染率比低收入家庭更低;更無情直觀的是,有條件使用洗潔精與消毒櫃的家庭,受感染的比例也比較低。

幽門螺旋桿菌喜歡找窮人的麻煩,是因為窮人大多過得是集體生活。

勞務工主要居住在工廠、企業內部和建築工地的臨時居住點,住宿條件相對簡陋、居住密度偏高;大部分勞務工選擇在工廠食堂就餐,而且他們還合用茶杯、牙缸,不實行分餐或使用公筷。

除了窮人之外,幽門螺旋桿菌還盯上了中國的孩子。一般而言,人類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風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成年後由於活動範圍的擴大,成年人感染的比例要高於未成年人感染的比例,而兒童感染的比例則非常低。

但是中國的孩子卻早早就遭了殃。中國兒童從一開始就暴露在極容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環境中,兒童期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的劇增期。2006年發現,7歲兒童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已經到達了30.91%,在之後的5年,平均年遞增3.28%。西方已開發國家兒童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則很低,例如法國10歲以下兒童的感染率僅為3.5%。

中小學生甚至幼兒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隨著年的齡增長而增長,其原因部分是由集體生活引起的交叉感染導致的。隨著年齡增長,全托及中小學生寄宿情況增多,集體居住及用餐者暴露於幽門螺旋桿菌環境也會隨之加大。

更主要的傳染源則來自家庭內部。母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呈陽性者,其子女感染也呈陽性的機率是90%,顯著高於父親呈陽性者的41.67%。這可以解釋母親在餵養時有咀嚼的傳統,通過口口餵養的兒童很早就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現象。

當然,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不代表你就一定會患上胃病乃至胃癌。約有八至九成的感染者,一輩子都不會表現出任何症狀。但就有那麼一小撮感染者,不幸地被胃癌選中了。

日韓胃癌發病率高,原因在這裡

來自日本楽啓生再生細胞研究所的伊藤教授介紹,日本早在1983年開始實施全國範圍內的胃癌篩查。一項追蹤了13年涉及42150日本人的調查發現,有36%的人報告在最近12個月內進行了胃癌篩查,在考慮了年齡和性別因素後,這組人群的胃癌死亡率比不參與篩查的人群的死亡率要降低兩成。

2008年中國胃癌的發病率是29.9人/10萬人,略低於日本的31.1人/10萬人。但這不能說明中國的胃癌發病率真的低於日本,原因在於日本的高篩查率導致了高的胃癌診斷率,日本韓國的早期胃癌發現率已經達到了50%。而中國由於缺乏早期診斷,約有80%的患者等到發現時已是晚期。

胃癌早期篩查其實並不困難,鋇餐造影或內鏡檢查都可以達到目的。但是在中國,這兩項檢查都沒能納入醫保。這兩項檢查也許對財政是一種巨大的負擔,但政府完全可以縮小範圍,先讓醫保覆蓋40歲以上幽門螺旋桿菌陽性人群,對他們做鋇餐造影或內鏡檢查。

伊藤教授提到,早期胃癌和晚期胃癌的治療完全是天壤之別。美國癌症協會數據顯示,最早期胃癌(一期第一階段)的5年存活率可達71%,最晚期胃癌(四期)的5年存活率只有4%。由於胃壁和結腸壁分為五層,早期胃癌幾乎不會發生轉移,直接局部切除病灶部位就有很大希望痊癒。


總之,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胃癌發病率看上去比日本低,而死亡率卻是日本的兩倍。在2015年,約有49.8萬名中國患者死於胃癌,平均每天死亡1364人。而得益於胃癌早期篩查項目,日本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達到了64.6%,韓國更是達到了驚人的71.5%。

日本胃癌患者的選擇

在日本,不管是早期還是中晚期的胃癌患者,在接受傳統治療的同時,大多數都會再聯合免疫療法進行治療。這主要得益於免疫療法在臨床的有效治癒。

手術治療是目前早期胃癌患者治療的首選方法,手術的方式主要包括徹底治療性切除、姑息性切除等。但對早期胃癌患者來說,他們最關心的還是接受手術後如何防止癌症復發。

這時,免疫細胞療法可以說是他們的最佳選擇。

因為要降低復發風險,最重要的,就是消滅或者控制體內殘餘的癌細胞,儘量減少它們「興風作浪」的可能性。免疫系統是最適合幹這件事的。大量的研究證明,免疫系統可以控制或清除癌細胞,實現臨床治癒或長期和癌共存。

以往有很多臨床試驗,嘗試各種方法來阻止癌症復發,比如局部化療的改進;化療方法的改進;靶向藥物的使用等等,但效果都令人遺憾。現在,大量的研究證明免疫細胞療法不僅可以用來治療癌症,還可以聯合手術治療,攻擊殘餘癌細胞,防止癌細胞進展和復發。


免疫細胞療法的適應症包括:

1、早期胃癌根治術後適合全身應用免疫刺激劑;

2、不能切除的或姑息切除的病例可在殘留癌內直接注射免疫刺激劑;

3、晚期病人伴有腹水者適於腹腔內注射免疫增強藥物。

早期胃癌患者接受免疫細胞療法的優勢:

1、在手術前縮小腫瘤,降低手術難度,甚至給原本無法手術的患者手術的機會。

2、提前清除掉那些肉眼不可見,但已經存在的微小轉移灶,降低復發風險。

3、手術前腫瘤部位的血供保持比較完整,治療藥物可以更有效的到達腫瘤處。

4、提高患者免疫力,讓患者在術前保持較好的身體狀態,能更好地耐受放化療。

試著想像一下,二三十年後的一天,你成為了胃癌患者,躺在病床上痛苦地喘息著,回想著那麼多的胃癌「大禮包」,自己但凡能改變一樣,是否結局都會有所不同。作為中國人的你,不妨像日本人一樣用免疫細胞療法逃開胃癌的宿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