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怪病多痰?如何治?

張建福大夫 發佈 2020-01-11T08:41:02+00:00

如痰滯在肺,肺失宣肅,氣失升降可見喘咳咯痰,胸悶;痰阻於心,心血不暢,可見心前區憋悶,甚至絞痛,心悸;痰停於胃,胃失和降,可見噯氣,呃逆,噁心,嘔吐痰涎,胃脘痞滿;痰濁上犯於頭,阻滯清陽,可見頭重頭脹,眩暈,昏冒;痰氣結於咽喉,可見咽中梗阻,如若有痰,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氣


要回答為何怪病多痰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以下痰的致病特點。

易阻滯氣血

上一篇我們談過,痰常為瘰癧、痰核、乳癖、流痰、陰疽、流注等有形之病理產物,則易阻滯氣機,致局部脹悶;亦易阻礙血行,成痰瘀相兼之局。

如痰滯在肺,肺失宣肅,氣失升降可見喘咳咯痰,胸悶;

痰阻於心,心血不暢,可見心前區憋悶,甚至絞痛,心悸;

痰停於胃,胃失和降,可見噯氣,呃逆,噁心,嘔吐痰涎,胃脘痞滿;

痰濁上犯於頭,阻滯清陽,可見頭重頭脹,眩暈,昏冒;

痰氣結於咽喉,可見咽中梗阻,如若有痰,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氣」;

痰阻經絡,可見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等。

故治痰必輔行氣之品,所謂氣行則水行,而活血之藥也常與化痰藥相配。凡觸之有形的痰,所選的化痰藥必兼散結之功者方能見效,如半夏、浙貝、瓜蔞、牡蠣、海蛤殼、浮海石、海藻、昆布等。

致病廣泛、變化多端

痰可隨氣升降,內而臟腑,外而筋骨皮肉,無處不到,隨所到而影響相關功能,產生各種症狀。

病可生痰,痰又可致病,因果交織,形成複雜病變,故曰致病廣泛。有時甚至產生一些難以名狀的病症,故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

以一病例窺之:多年前一男性50餘歲患者尋余診治面部腫物,症見面左頰部有一約1.5×1.5cm的微隆起腫物,色微紅,質軟,無明顯熱感,推之可微動,此不為奇。奇就奇在病人說此腫物可在面部移位,時在顴,是在頰,時在左,時在右,往往數日一移。腫物微痛,刻診伴見舌略紅,苔微膩,脈略滑。

翻看其病歷,在不同的中西醫院看過,病史約一年,症狀描述大體相近,僅是腫物漸大,由於病人不願作病理檢查,故西醫多書為面部腫物待查,沒有具體診斷。經中西醫治療一年,未效。

思之,以西醫結構之學實難解釋面部可出現游移性腫物,若以過敏論,則一直以來僅出現一個腫物,只是位置不同,也不太像。

既然西醫未有解,則不如放下,以中醫釋之:

微隆之腫物,質軟,無明顯熱感,推之可微動,當為痰結;

病位可游移,合風性善行,當有風;

腫物色微紅,微痛,舌略紅,則為微熱之象;

病在面部,則以陽明經為主屬。合之為風痰兼熱流於陽明之經。

方以牽正散加味:白附子5克,全蠍5克,僵蠶9克,膽南星9克,天竺黃5克,升麻10克。

牽正散所治之病,本為風痰阻於經絡之口眼歪斜,現代醫學多見於面神經麻痹。病雖不同,但病機相近,均為風痰阻於頭面,陽明經脈受病。所異者,該患者多一熱因。

方以白附子之辛散,主入陽明經,善行頭面以祛頭面之風痰,但究屬辛溫之品,故輕用之,亦有「治上焦如羽」之意;

全蠍善走而色青,與風氣通,為搜風通絡之主將;

僵蠶清虛上行,能祛經絡之風痰並散結。

原方以熱酒調服,宣通血脈而助藥勢,並引藥達病所。但酒之性熱,該患者病性偏熱,故棄而不用。

膽南星、天竺黃均善祛風痰而清熱,亦可制白附子之溫性;

升麻既可引藥上達陽明以代原方熱酒之用,亦具清熱解毒,宣散風熱之功。

方開七劑,囑每日晨服,以助藥勢升散。

一周後複診,腫物已消散無蹤。

這患者後又常因它疾來診,未見腫物復發。此證在中醫看來,實未算奇難,無非就是辨「象」求「因」,再據因而治。西醫無診斷,不等於中醫就不能以自己的診斷來治,須知在西醫進入中國之前,中醫一直就是這樣看病的。中醫看病本無秘訣,不過就是熟習理、法、方、藥,再於臨床隨「機」變通而用。

常聽人說中醫是經驗醫學,雖則中醫的經驗成分確然較重,但若僅以「經驗醫學」四個字來概括卻非恰當,甚至可說是對中醫層次的一種無意識矮化。

像本例西醫既無明確診斷,也無明顯治效;醫者以往也未見過,在門診也不可能查閱古文獻有否記載,可說全無經驗可憑。可憑者唯患者證象,再據象推理(病機),順理選法,據法擇方,方證合拍而獲效。

這就說明了中醫早已超越了經驗醫學範疇,是在眾多醫學經驗事實基礎上經往復循環的理性疏理、再實踐檢驗、再理性總結而成就自身理性的科學體系。

中醫師們每天接診那麼多的患者,不可能每一個都有現成的診治經驗,如何處理?不過是據體系內的醫理而推,再知行合一,據理而行,因理獲效。

一門據自身之理操作得如此順當的學科,若還要質疑其理是否算有理?或認為其理非得要它體系的方式來說明或判定不可,是否有點滑稽?

痰邪致病不僅廣泛,且變化多端。如美尼爾氏綜合徵,平時一如常人,一旦風痰上擾發作時,則見天旋地轉般的眩暈;再如癇證,多素有伏痰,平日如常,多因痰而發,發時突然暈撲,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牙關緊閉,口吐涎沫。

痰為陰邪,易蒙神明

津為活水,痰則類死水而暗濁。神以清明為用,尤畏暗濁之蒙。痰蒙神竅,火被水晦,則如白染皂,污水潑白牆,其症尤顯分明。

痰蒙清竅,可見頭昏頭重,精神不振,甚則神識模糊,昏不知人;

痰迷心竅則見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語,舉止失常之癲證;

痰若挾火擾心,輕則心煩失眠,重則狂躁譫語,哭笑無常,狂越妄動,打人毀物,不避親疏;

肝風挾伏痰上蒙神竅則見癇證。

病勢纏綿

痰類死水之停蓄,多有形而為陰邪,其粘滯之性較彌散狀態之濕更甚,故多病勢纏綿,病程較長。

看看癭瘤、瘰癧、痰核、乳癖,流痰,陰疽,流注,梅核氣、癲、狂、癇這一串病名,有哪一個能速愈?

更兼痰阻則氣滯,痰凝則血阻,氣血受阻,反過來又會促使水凝為痰。痰、氣、血交結,病更纏綿。

死水則易臭,死痰則易變,因此痰、氣、血互纏之病的惡化屢見不鮮。

多見滑膩舌苔

苔滑者水多,膩者濕顯。水、濕、痰、飲都是水液代謝的病理產物,所以滑膩舌苔常為四者共見症狀,也為有形、無形、廣義、狹義之痰所共見。

既然痰為繼發性病因,則如瘀血之治般,求其病本、位屬,再據機而治,是屬必然。然痰之病有其樞機所在否?有!

痰既為死水一潭般的陰性病理產物,則其病機就在於水之不化、不運。然水之化、運靠得又是什麼?答曰:陽氣!故「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金匱要略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就為痰病治療的基本指引。

然痰之變亦須明察與五臟的關係:

「脾為生痰之源」,「腎主水」,脾得陽溫則濕運,腎得陽溫則水化,水濕之源得控,痰自難生。

「肺為貯痰之器」,肺與天氣相通,天氣者,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故痰在肺,有風痰、寒痰、濕痰、燥痰、熱痰之變,當因變而治。

肝主疏泄,氣通則水行,氣滯則水停,故癭瘤、瘰癧、痰核、乳癖,梅核氣,囊腫等觸之有形之痰多凝於肝經,當效大禹治水,以疏為治;若結塊阻塞,則散之、破之。

痰阻心脈,仍法大禹。痰蒙神竅則宜溫化與開竅;心為火髒,痰蓄每易化火而成痰火擾心,則化痰清心開竅為宜。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