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讀書十法,學會一個便享用終身,你還愁不會看書嗎

黃猛銅仁報道 發佈 2020-01-11T08:46:07+00:00

他在書中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

杜甫有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代才子智者頗多,哪一個不是知曉古今,就是身為皇帝也得以書籍作為參考,謀求治國之道。當然讀書也是有方法的,並不是認字般過一遍,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代十位智者他們的讀書法。



一、董遇:三餘法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是擠出來的。在現在社會很多人會說工作忙什麼的,沒時間讀書。但這只是為自己找藉口罷了,漢朝學者董遇經常忙中偷閒,利用相對空閒的時間讀書,他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雨者晴之餘。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也有「三上讀書法」,那便是「馬上、枕上、廁上」。因此真正想讀書的人並不受制於時間場地。



二、諸葛亮:觀大略法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他的作用對蜀國舉足輕重。《三國志》載:「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一起讀書時,徐庶、石廣元、孟公威三人讀書務於精熟,唯獨諸葛亮獨觀大略」,他讀書從全局觀出發,抓住書本最主要的本質,不糾結於小細節。現著名學者王通訊認為運用觀大略讀書法需要有五個前提條件:1、要有一定的哲學修養,善於概括提煉。2、既要鑽進書中,又能站在書上,獨立思考。3、經常注意最先進的知識,站在本學科知識的前沿。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關鍵者。5、精通唯物辯證法。

三、陶淵明:不求甚解法

他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筆下的《桃花源記》更是讓人見識了不一樣的世外桃源。他讀遍古今史籍,各家經典,他認為讀書當讀原著,認真體會原著本意,而對他人對原著所作的注釋不必花過多時間去深究,有些不懂的地方不必死磕,要不然一生便讀不了幾本書。陶淵明的不甚求解法許多人對此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是不負責的態度;也有人肯定他的讀書觀,覺得他不像一些迂腐書呆子死扣章句。



四、楊大眼:耳讀法

他為南北朝時期北魏的一員大將,他征戰疆場,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他識字不多,但也是個好學之人,而他的讀書法也是奇特,竟是用耳朵讀書。《北史》載:「大眼雖不學,恆遣人讀書面坐聽之,悉皆記識。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識字」。

五、韓愈:提要鉤玄法

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曾說: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他認為讀書時需要先將書分門別類,按其性質類型採用不同的讀書法。比如對於記事性質的歷史書籍,閱讀時必須提出綱要,也就是提綱摯領地將書中的主要內容抽出來;而對於那些理論方面的書籍,閱讀時則要注意探取其深奧的觀點,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六、蘇東坡:八面受敵法

此讀書法歷來被許多人所推崇,而關於這個方法的起源有著這樣一個故事:話說有個叫王庠的人在參加科舉時,向蘇東坡請教讀書方法。蘇東坡就給他寫了封信,信中有一段話:

「書之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盡取,但得其所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實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似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此讀書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八個方面,然後各個擊破,根據從八個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加工整理,然後得出的結論,豈有不深刻、不全面之理!



七、陸遊:有的放矢法

陸遊自小酷愛讀書,「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他讀的書雖多,但卻雜而不亂,受祖父影響,他讀書都是很系統的。少年時,他便攻讀了大量古人的詩作;青年時,他又把「上世遺文」至「先秦古書」都讀了個遍,而後,又讀完了《六經》、《左傳》、《離騷》等重要著作。

而且他很注意結合研究專題讀書。並且他也注意將讀書與使用聯繫起來。他為了實現自己抗擊外敵入侵,報效祖國的宏願,一邊習武,一邊苦讀兵書,準備來日疆場征戰時派上用場。

八、朱熹:循序漸進法

「或問讀書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漸進」。這是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讀書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讀書方法。



何謂循序漸進?朱熹作了詳盡的解釋:以兩本書而言,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本書而言,則「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他還要求:「未及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

九、陳善:出入法

宋朝著名學者陳善著有一部《捫虱新話》。他在書中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

十、陸九淵:涵泳法

他認為讀書不要性急,火急火燎地死摳住一處不放,僵在那裡,越急於弄懂,可能越不容易弄懂。讀書要平平緩緩地細心涵泳,讀不懂的地方,不妨暫時先放過去,等到上下文都讀過之後,或是日後重新閱讀時,慢慢地就會領悟了。



讀書平心靜氣,慢慢地涵泳、品味,每當有一點新的體會時,必然會感到興味無窮,其樂融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讀書時情緒越好,也就越有助於理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