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以速戰速決聞名,與公孫淵交戰,為何前後花了一年時間

燦爛海灘 發佈 2020-01-11T08:59:39+00:00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五回,發生在遼東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司馬懿、夏侯霸、夏侯威和公孫淵。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五回,發生在遼東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司馬懿、夏侯霸、夏侯威和公孫淵。故事梗概如下:

得知司馬懿大軍直撲襄平,陽隧守將卑衍與楊祚大驚失色,擔心公孫淵有失,連忙拔營起寨,全軍撤往襄平,不料卻正中司馬懿下懷。司馬懿令夏侯霸和夏侯威各領一支兵馬在遼水之濱設伏,命二人等卑衍與楊祚來到時發動突襲。

沒過多久,卑衍與楊祚果然進入了夏侯霸和夏侯威的包圍圈,二人立即殺出,卑、楊二人,無心戀戰,奪路而逃。當逃至首山時,公孫淵聞訊也親自率部前來接應。三人合兵一處,回軍與夏侯霸兄弟交戰,結果卑衍被夏侯霸斬殺,公孫淵所部大敗,只得退回襄平,堅守不出,司馬懿隨即將該城團團圍住。

時值秋雨連綿之際,大雨下了一個多月,絲毫沒有停止的跡象,襄平一帶水勢上漲。公孫淵的運糧船通過遼河口,輕易將糧食運進襄平,而司馬懿大軍的營寨卻被浸泡在水中。有部下向司馬懿提出建議,將營寨移到地勢較高的山上,遭到司馬懿的拒絕。

幾天後,司馬懿令南寨的兵馬後撤二十里下寨。襄平百姓見曹軍撤走,出城樵採柴薪,牧放牛馬。司馬陳群對司馬懿的這一舉動疑惑不解,以當年司馬懿八天殲滅孟達之事為例,質疑司馬懿為何不加快戰爭進程,儘快拿下襄平。

司馬懿回答道,當年孟達糧多兵少,自己糧少兵多,只能採用速勝的戰法。而如今公孫淵兵多糧少,自己兵少糧多,無法採取速勝之策,只能尋找到最為合適的戰機後採取將其殲滅。對於司馬懿的回答,陳群佩服不已。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小說中描述的這場遼東之戰在歷史上確實發生過,曹魏派出的將領也的確有司馬懿和夏侯霸。不過,小說中提到的夏侯威和陳群卻並沒參加此次戰役。小說中提到的夏侯威,是曹魏名將夏侯淵的第四子,曾擔任過荊、兗兩州的刺史,是當時曹魏帝國東南地區的高級將領。不少,夏侯威卻從未在東北地區任職,更談不上參加遼東之戰了。

小說中提到的陳群,在曹魏帝國只有一位,是曹魏帝國的三朝元老之一,也是「九品中正制」的制定者,後來的曹魏西北名將陳泰就是陳群之子。不過,在遼東之戰爆發的一年前,陳群已經病逝。因此,他也不可能出現在遼東前線。

不過,在遼東之戰期間,的確有一位姓陳的司馬隨司馬懿一起參戰。此人名叫陳珪。不過,他並非漢末名士陳登的父親,而是在曹魏並不知名的一位下級軍官。他的名字也不見於陳壽的《三國志》和房玄齡的《晉書》,而是出現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當中。

至於遼東之戰的具體經過,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進行詳細介紹。或許有不少對三國歷史有一定了解的讀者會提出這樣一個疑問:以司馬懿的軍事才能,為何遼東之戰竟然花費了一年的時間才結束呢?在真實的歷史當中,自從曹睿下令征討遼東開始,這個問題也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當中。眾多朝臣就對這一決定提出過反對意見,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是司馬懿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勝利結束遼東之戰。

據《三國志》及《晉書》相關傳記記載,曹睿特意找來司馬懿進行詢問。司馬懿給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案:一年。司馬懿是這樣表態的:進軍需要一百天,作戰也需要一百天,返回還是一百天,中途休息需要六十天。整個遼東之戰從開始到結束,一年時間足矣。

這場戰爭的實際進程也證明司馬懿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二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夏侯霸等人從洛陽出發趕往遼東。同年六月,司馬懿大軍來到陽隧。同年七月,司馬懿開始圍攻襄平,期間經歷了三十多天的大雨。等到了八月,司馬懿發動總攻,將公孫淵殲滅。

之後,司馬懿大軍開始返回中原。如果按照正常的行軍速度,返回洛陽恰巧就是第二年的二月份。這裡還要特別說明一下,此戰過後,司馬懿並沒有回到洛陽,而是經河內郡的汲縣、軹關來到了長安。

參考書籍:《三國志》、《晉書》、《三國演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