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朝的軍事制度看宋朝為何積弱

學海一扁舟 發佈 2020-01-11T09:49:13+00:00

唐朝末年,地方藩鎮割據勢力崛起,安史之亂以後,唐朝逐漸衰落。在冷兵器時代,優秀的步兵面對騎兵多少會有一些力不從心,更不用說是二流軍隊;軍事制度的缺陷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顯現出來,頻繁的更換將領,不利於軍隊中形成上下合一的局面,面對強大的騎兵,逃命的士兵必然會增加,這對軍隊的戰鬥

唐朝末年,地方藩鎮割據勢力崛起,安史之亂以後,唐朝逐漸衰落。唐朝以後,五代十國繼踵而至,天下群雄並起,又陷入了混亂的局面。

宋太祖趙匡胤於「陳橋兵變」中崛起,並「黃袍加身」,成為天下之主。鑒於晚唐和五代十國群雄並起的局面,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軍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宋朝的軍隊制度由樞密院,三衙,率臣組成。兵符出於樞密,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

」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三衙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遇有戰事,由皇帝任命率臣領兵出征,從而實現了發兵之權」與「握兵之重」的分離。這種體制對於消除中唐以來綿延200多年藩鎮割據的局面,確實起到了重大作用。

其中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宋朝的軍隊由禁軍,廂兵,鄉兵,蕃兵組成。禁軍也就是中央軍,大體上一半的兵力駐守京城,一半駐紮在各地,以便可以內外相制。廂兵也就是地方兵,是各州府的雜役兵。禁軍的戰鬥力是最強的,但他們中的一半用來拱衛京師,以達到「強幹若枝」的目的,這也就削弱了邊疆軍隊的戰鬥力。


也就是這樣,面對契丹或者西夏才勝少敗多。

首先,軍隊的戰鬥力遠遠不足,根本沒有辦法和契丹那些驍勇善戰的騎兵相比,面對騎兵強大的攻擊力,廂兵根本無法阻擋;

其次,軍隊的調動的機動性太低,帶兵的將領並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我們都知道「戰機稍瞬即逝」,面對敵兵,看到機會就要立即發起重逢,或者立即撤退,但是在宋朝,軍隊的指揮權和調兵權完全分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戰機;

最後,王安石變法期間,提出「更戍法」,也就是說軍隊的將領和士兵要不斷輪換,防止出現武將專權的情況,這雖然降低了武將起兵的機會,但是這會讓軍隊的戰鬥力大打折扣。在戰鬥中會出現不受將領的情況,不利於軍隊戰鬥力的提升。


朝廷的精銳力量安置在中央這一方面有利於維護中央集權,確保政治穩定性,但是另一方面,這大大削弱了邊疆將士的戰鬥力。在冷兵器時代,優秀的步兵面對騎兵多少會有一些力不從心,更不用說是二流軍隊;軍事制度的缺陷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顯現出來,頻繁的更換將領,不利於軍隊中形成上下合一的局面,面對強大的騎兵,逃命的士兵必然會增加,這對軍隊的戰鬥力是極大的挑戰,只有將士一心,才能更好地激發士氣,提升戰鬥力。比如南宋時期的「岳家軍」,有一句傳言是「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也看出,一支軍隊的士氣提升需要將士的長時間磨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