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登基後的無奈和寂寞,你感受到了嗎?

鏟史 發佈 2020-01-11T09:51:07+00:00

公元223年夏季去世,一切安排妥當後,劉備去世,享年六十三歲。最終他選擇了與孫權和解,因為此時的他已經是一位六十二歲的老人,也沒有機會短期內打一仗。

公元223年夏季去世,一切安排妥當後,劉備去世,享年六十三歲。

在得知曹丕出兵南下後劉備頗具幽默地寫了封信給陸遜,他問道:「曹丕在向你們進軍,要是我也來,你怎麼辦?」

陸遜則毫不客氣地回信說道:「你才打了敗仗,應該來和解,若是你非要送死,那我然也會奉陪。」

最終他選擇了與孫權和解,因為此時的他已經是一位六十二歲的老人,也沒有機會短期內打一仗。

至於曹丕?

劉備和陸遜都知道,他不具備征服南方的能力。

陸遜戰勝劉備曹丕後開始向孫權方向出兵,在此之前,夷陵之戰卻按兵不動。

最可笑的原因居然是發現孫權並不是很尊重自己。

曹丕又不聽從劉曄的建議,結果是南下的軍事行動以魏帝國的完敗而結束。

吳王國終於誕生,真正的三國時代也終於到來了。

很遺憾,作為三國時代的締造者,曹操本人沒能看到這一天的到來。

劉備幸運地活到了現在,但是他卻是以自己的慘敗來開啟的這個時代,這種無奈的感覺可能只有戈巴契夫等人才能夠理解。

公元222年年底,他徹底地病倒了,也許最後一次以勝利來祭奠自己的機會沒有了。

在醫療條件極度落後的時代,一個人一般能非常清楚自己會在什麼時候自然死亡。

他們認為這種預感是上天給自己的下達的命令,其實現代也是如此,貌似察覺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死期的逼近,於是他放棄了一切的抗爭,轉而安心地開始等待著那一刻的到來。

劉邦是如此或許還有血緣關係的劉備也是如此。

活著是為了什麼?

我們不知道劉備有沒有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當他被一個又一個敵人追得像條狗一樣的全中國逃跑時,皇冠可能是他想都不敢想的東西。

但是當他最終坐上了皇帝的寶座時卻已經不能和自己的好兄弟關羽、張飛等快樂地度過生命中的最後時光,反而要親眼見證他們一個接一個的非正常死亡,,,

他與關羽、張飛二人之間純粹的友誼構成了三國歷史的另一條主線,這些高尚的品質和行為成為了人們懷念他們的理由,同時也成為了整個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那些發生在很久以前的感人故事讓一代又一代人為之而著迷,所以這才催生了一大批優秀的粉絲為之譜寫優秀的篇章。

雖然另一些更具影響力的人物(比如曹操)在他們的作品中遭到了扭曲,但是現實難道不總是和道德有偏差的嗎?

政客們更多關注歷史的真實,而平民們則更在乎那些形而上的東西。

至於這兩樣東西究竟哪個更重要,我想這應該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