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一定要逼死、被譽江東社稷之臣陸遜?

江湖小百科 發佈 2020-01-13T10:30:50+00:00

有才能的人,必然不會平庸,很快機會就來了,我們知道東吳偷襲荊州最大的功臣是呂蒙、其實給關羽最後致命一刀的是陸遜、陸遜白衣渡江成功之後、陸遜就長驅直入荊州的公安、南郡,當關羽聞訊從襄樊撤軍時,陸遜又率軍占領秭歸枝江、夷道,堵住了關羽退回益州的大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部《三國演義》,就是一部英雄之歌。烽煙四起的三國時代,各路梟雄「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數十年」,上演了一場場精彩大戲。

放眼三國時代,有無數風流武將先後登上過歷史舞台。我們知道蜀漢有五虎大將、曹魏有五子良將和八驃騎、東吳有四大都督、上回小百科說到在公元244年毋丘儉的東征高句麗的事情、這個時候蜀漢五虎大將、曹魏五子良將和八驃騎早已謝幕,東吳四大都督已去其三、說起東吳四大都督、他們仿佛有魔咒一般、周瑜,魯肅,呂蒙三人均是英年早逝、陸遜最終也沒有逃過大都督的不得善終的魔咒。


陸遜二十一歲時,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統治集團的幕僚。之後在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的過程之中、表現出色得到孫權的賞識、孫權為拉攏陸遜將自己的侄女許配他為妻。也就是孫策的女兒,就這樣陸遜成為孫策的女婿、孫權的親戚。


有才能的人,必然不會平庸,很快機會就來了,我們知道東吳偷襲荊州最大的功臣是呂蒙、其實給關羽最後致命一刀的是陸遜、陸遜白衣渡江成功之後、陸遜就長驅直入荊州的公安、南郡,當關羽聞訊從襄樊撤軍時,陸遜又率軍占領秭歸枝江、夷道,堵住了關羽退回益州的大門。才使用關羽進退維谷,走投無路,疲於奔命,軍心動搖、最終,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將領馬忠擒獲並斬首。

關羽被殺之後、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與趙雲的反對,親自率領大軍征伐孫吳。這時候的陸遜,已經是東吳大都督,統率三軍。於夷陵一帶擊敗劉備、為東吳守住了荊州,使蜀漢受到重創、並且蜀漢君主劉備也在不久之後死去。



要說陸遜對孫權最大的貢獻,那還應該說石亭之戰、陸遜一戰導致曹魏損兵折將、被曹操稱為:「此吾家千里駒」的曹休不久之後被氣死、曹魏數十年再也沒有發起來大規模的攻吳行動、孫權聲勢大振,並在一年以後稱帝,陸遜擊破關羽、大敗劉備、氣死曹休,達到了許多將領一生都難以企及的高度。對於這樣的將領,應該怎麼獎賞呢?這讓孫權傷透了腦筋。因為陸遜已經是大將軍、大都督了,做到了武將的極限。想來想去,孫權在大將軍之上又設置了「上大將軍」,地位比三公還高,難能可貴的是陸遜、其為人深謀遠慮、不但擁有高超的軍事才能,還在政治上遊刃有餘。陸遜掌管荊州及揚州豫章等三郡事務,主持吳軍國大事。可以說是做到臣子的最高成就出將入相。



本來在外人看來、陸遜與孫權相知相得四十年、陸遜也多次讓吳國化險為夷、可以說吳國後期少了誰也不能少陸遜、陸遜應該深得孫權信任才對,本來陸遜對於孫權兩個兒子的太子之爭、是中立立場、認為這些支持兩宮勢力的子弟必會各自結成派別,這是古人最忌諱的事,可惜事與人違、本不想參與的他,最後因為太子之爭的事情導致死去。


孫權為了給長子孫登鋪路,可以說煞費苦心、選用老師是張昭,與他一起一起讀書的人,分別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張昭的兒子張休、顧雍的兒子顧譚、陳武的兒子陳表。這幾個人選,大有講究。他們的父輩,都是東吳的高官,因此他們將來也肯定會是東吳下一代朝臣之中的棟樑。孫登如果和這些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對於他將來統治國家大有好處。之後派陸遜輔佐孫登鎮守武昌、確立了孫登與陸遜之間的君臣關係、孫權對孫登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可惜在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孫登病逝於武昌,時年33歲,孫權這一年剛好60歲。可惜孫登早亡、導致的結果就是接下來該選誰當太子?


孫登死後,孫權經過考慮把很孫和立為太子。至於冊立原因,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孫和之前與孫登關係親厚,孫權曾在孫和身上看到了孫登的影子。孫登確實給孫權帶了沉重打擊。在人生最後的十多年中,孫權變得不問朝政也不管民生,一心只想著把江東士族徹底打壓下去。孫權在暗中一手主導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鬥爭,並以此為藉口沉重打擊了江東士族。



孫權生性多疑、稱帝之後這方面表現更加突出、一方面陸遜家族,為江東大族。孫氏一門出身寒微,孫堅能得到長沙太守、烏程侯的官爵,完全是白手起家,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基業。孫策和其父一樣,也是靠攻殺朝官、殺戮名士而立國開基。孫策為袁術部將時領兵攻打廬江,陸遜的堂祖父,陸家家主、廬江太守陸康與之苦戰兩年,病亡於戰陣中,陸氏宗族上百口,一半人死於艱苦的圍城戰和後來的流離遷徙。年僅九歲的陸績隨宗族返回吳郡,接過家主之位,因為太過年幼,十三歲的堂侄陸遜幫他支撐門戶。


不久孫策兵取江東,占領吳郡。兩個少年人不得不從此在仇人眼皮底下討生活,此時他們對孫氏的觀感,自是可想而知。建安二十四年陸績去世時,恰在漢朝滅亡前一年,他雖仕官江東孫氏十餘載,臨終仍以漢臣自命,期待天下一統,遺言:「有漢志士吳郡陸績,幼敦《詩》、《書》,長玩《禮》、《易》受命南征,遘疾遇厄,遭命不幸,嗚呼悲隔!從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車同軌,書同文,恨不及見也。」恰恰就在六十年後,西晉大軍南下,攻滅東吳政權,西晉統一天下,可謂冥冥中自有天意。說回孫權。他對陸遜家族、多少心裡還是有些芥蒂的。


在孫和被冊封為太子後,魯王孫霸獲得了跟孫和一樣的禮遇,兩人同時設立官署,委派官員。這相當於一個單位出現了兩位正職領導,你從待遇上完全沒有辦法分辨出兩人的差別,別人乍一看根本不知道誰是一把手。這樣導致的朝中大臣分為兩派,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其中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都支持魯王。兩個派系鬥爭過程之中。太子孫和與孫權父子關係惡化,孫權對太子孫和不滿。


本來孫權對於太子孫和不滿、這時候陸遜寫信勸誡孫權,希望他能在孫和跟孫霸之間有所區分,否則容易生亂。但對於陸遜存於芥蒂的孫權,對陸遜開始猜疑、一方面陸遜與孫家有仇、其二孫策之子孫紹已不是當年的幼子、孫權對孫紹也有些防備、在229年,孫權稱帝,孫紹被封為吳侯,不久後被改封上虞侯,作為孫策女婿、孫紹姊夫的陸遜,又多了一層被孫權猜忌的理由。其三、孫權最擔心的一件事情、就是陸遜是不是看自己老了,要投靠新帝王了,他懷疑陸遜已經和太子有所聯合。於是多次指責陸遜,陸遜終不勝憤忿而卒,終年六十三歲。在孫權死後,朝中大權被孫氏宗親掌控,從而直接導致了東吳政權的沒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