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隆中交遊的名士,他的同學們,他們後來都去哪裡了?

林鹿苹 發佈 2020-01-13T10:33:43+00:00

1.隆中交遊諸葛戲言眾人前途在隆中期間,諸葛亮表現出與眾人的不同,在讀書方面,孟、石、徐等都追求精通熟練,只有諸葛亮采其大略,每至晨夜閒時,四個人常常抱膝長嘯,諸葛亮對三人道:卿等三人的仕進,官位可至刺史、郡守。

荊襄地區是三國時期重要的人才寶庫。以諸葛亮、龐統為首,隱士們最初選擇觀望天下大勢,最終也不得不各選明君而出仕。在隆中,曾經和諸葛亮交遊的崔州平、孟公威、徐元直、石廣元大部分也都挑了自己的主子侍奉。他們的結局又都如何?這裡面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1.隆中交遊 諸葛戲言眾人前途

在隆中期間,諸葛亮表現出與眾人的不同,在讀書方面,孟、石、徐等都追求精通熟練,只有諸葛亮采其大略,每至晨夜閒時,四個人常常抱膝長嘯,諸葛亮對三人道:卿等三人的仕進,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能至何位,他只笑而不言。後孟建思鄉里,意欲北歸,諸葛亮道:中國甚多士大夫,要四方遨遊,又何必歸故鄉呢!後來其他三人的發展果如諸葛所言,並未在曹魏擔任非常顯赫的官位。反觀諸葛亮,成為了人中龍鳳,直入青雲。

侍奉過劉備的徐庶,在這三人中算是一位知名度較高的人物。在真實的歷史上,徐庶之所以轉投曹操,與演義中的相差不是太多,只是徐庶的母親是曹操追擊劉備時,在戰爭俘虜所得,並非是演義中所說徐母留在中原被曹操扣押。但最終都是為要挾徐庶,為了搶奪人才,這一點別無二致。進了曹營的徐庶,在魏國表現平平,也未得到太多重用,以至於諸葛亮北伐之時,聽聞徐庶與石韜(石廣元,當時分別擔任郡守、典農校尉)官職都不太高,於是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在曹丕繼位之後,徐庶的職務也僅僅是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關於原因,我們不難猜想,被迫投魏的徐庶由於並非真心,此後在魏國也不想上進,更是母親身死,對曹魏懷有恨意,寧願遮掩才華也不願獻策。這一點可能連累一起來投奔魏國的石廣元,二人來自同郡關係十分要好,遭到統治者的疑忌,他在魏國的仕途也很一般,僅僅擔任郡守、典農校尉一類的一般職務。另外一個諸葛亮的好友孟公威,相比這兩人要好一點,仕魏後,官拜涼州刺史、征東將軍。官位和他們不可同日而語。在《三國志·魏書·溫恢傳》,裴松之引《魏略》註:諸葛亮在出祁山時,在回復司馬懿的回信中,希望司馬懿請杜襲替他向孟建(孟公威)致意。

2.崔州平和司馬徽的結局

崔州平與諸葛亮關係最為要好,兩人時常出遊山川大澤,諸葛亮出山後,他的前輩水鏡先生曾經說:諸葛亮雖得明主,不得其時。一旁的崔州平默然無語。他最終也沒有出仕,終生在大山修道。也許他知道,這是最適合自己的歸宿。在諸葛亮北伐後不久沒幾年,徐庶就逝去了。其他交遊的同門,也在魏國終老,老友再不復有交遊之機。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長輩水鏡先生,在曹操下荊州之時,被曹操所得,但司馬徽在此後不久就病死了。曹操也想藉助他荊州名士的地位,招攬當地賢才,只可惜司馬徽年華不永。 在荊州一地的特別是司馬徽的門生人才,其實分散三國,在吳國,有諸葛瑾、潘濬等。在蜀地司馬徽的學生還有李仁、尹默等,整體在北方曹魏政權,荊州人才並沒有太受重視,相比諸葛亮的荊州系人馬可以說天地懸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