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張湯啟示錄 | 閱讀《史記》

中華書局 發佈 2020-01-13T10:35:57+00:00

這種說法並非憑空而來,在本世紀初,西北政法大學校區曾挖掘出多處墓葬,其中一座墓葬的主人,就是西漢酷吏張湯,司馬遷在《史記·酷吏列傳》中對他有詳細的描述。

去年六月間,清華大學施工隊在修建土木館大樓時發現一處古墓。網友們熱議「為何高校常與墓地結緣」。這種說法並非憑空而來,在本世紀初,西北政法大學校區曾挖掘出多處墓葬,其中一座墓葬的主人,就是西漢酷吏張湯,司馬遷在《史記·酷吏列傳》中對他有詳細的描述。縱觀他的一生,給人頗多感慨。

眼看他起朱樓

張湯幼年時,一隻老鼠偷了他家肉食,他以老練的辦案手段「審判」了老鼠的罪責,並對老鼠處以「磔刑」。從這件小事,可見張湯從小就在法律方面嶄露斷案天賦;同時也顯露出酷吏的影子。張湯的處理讓父親感到驚訝,從此也就讓他學習律令並成為刀筆吏,進入仕途。武帝時期的幾件大案,如陳皇后巫蠱案、淮南王謀反案均由張湯辦理,他對涉案人員窮追猛打,深得漢武帝賞識,從此進入權力中心,開啟一生最為輝煌的時段。

從張湯的結局來看,可以說是一個悲劇(按文學理論的一般說法,屬於性格悲劇),這顆悲劇的種子是在幼年時期就種下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湯父親的教育方式影響了張湯的一生,他有意引導張湯在法律方面發揮才能,可以說符合儒家因材施教的思想。但是父親忽略了張湯性格中冷酷殘忍的一面,這對一個在宦海中沉浮的人是危險的,要麼及時批評和糾正張湯的缺點,引導他的性格向健康的方向發展;要麼就讓張湯甘為平民百姓,或可安然終老。因此,張湯的悲劇和他父親的教育失誤是分不開的。

眼看他宴賓客

張湯逢迎武帝的手段不可謂不高明。

首先,張湯善於揣摩武帝意圖,執法並不是以律令為準,而是以武帝的意志來左右案件的處理。他深知武帝打擊諸侯王和地方豪強的決心,因此處理這些人的案件毫不手軟;相反,對於平民百姓和弱小的人,張湯卻多加袒護,展現出他人性善良的一面。

其次,張湯巧用當時官方的意識形態為自己判決作掩護。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主流,張湯就請儒家學者從《尚書》《春秋》等經典中找尋斷案依據,以此鑽法律的空子,為武帝個人的判決意見尋求操作空間。

再次,張湯極力維護武帝的權威。如果案件處理得當,張湯就將功勞歸於武帝,稱頌皇帝的聖明;若是辦事不利,則把罪責歸咎於自己。武帝也對張湯多有寵信,提拔他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並處理了和張湯作對的人,風光一時無兩。

由此觀之,武帝的某些暴政和張湯這樣的酷吏是有關的。武帝曾想寬恕諸侯王謀反案件的部分人員,但是卻遭到張湯的反對,理由和《紅樓夢》中王熙鳳協理寧國府時處理一個遲到下人的理由一樣,「我頭一次寬了,下次人就難管」。武帝也就同意張湯的意見。張湯的做法從表面上像是頂撞和違背武帝,實際上和武帝加強集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使得武帝更加倚重他。這樣張湯等於是犧牲了別人,成全了自己,而某些原本不必發生的慘案也變成了現實,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張湯「劫持」了武帝的意志。

眼看他樓塌了

張湯升任御史大夫以後,權力野心急劇膨脹。御史大夫本是負責監察百官、起草詔書等,然而張湯越俎代庖,常與武帝探討國家財政,有架空丞相甚至皇帝的嫌疑,用司馬遷的話說叫「天下事皆決於湯」。至此,張湯的權勢達到頂峰,甚至張湯生病,皇帝都親自去探望。

常言道「月圓則虧,水滿則溢。」就在張湯風光無限的時候,有人向武帝告發張湯貪污,不知道判決他人入獄多少次的張湯也成為囚徒。張湯此時還對武帝抱有幻想,企圖為自己申辯,最終在武帝使者趙禹的暗示下只能自殺。

西北政法大學張湯墓遺址

張湯案發的導火索是丞相府的三位長史對張湯懷恨在心,根源在於張湯多次排擠丞相,只願享受丞相的權利,卻不願承擔責任,有了好處自己包攬,有了壞處推給他人,只能說是多行不義必自斃。實際上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武帝本來就有置張湯於死地的想法,所缺的僅僅是一個契機,三位長史只是恰巧扮演了這個角色。否則,武帝只要在張湯生前審查他的家產便可得到他是否貪污的結論,何必等他死後再行此事呢?「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天下基本平定以後,武帝已不需要張湯這樣的酷吏發揮震懾作用,況且張湯辦案得罪了不少人,殺張湯以平眾怒,收買人心,何樂不為?武帝甚至不願背上卸磨殺驢的名聲,為顯示殺張湯只是受人蒙蔽,於是殺完被告殺原告,三位長史被處死,丞相也被迫自殺。

或許武帝對張湯的死心懷愧疚,晉升了張湯之子張安世的官職。父親的遭遇對張安世是個重大的警醒,所以他官謹慎低調,與人為善,在武帝末年到宣帝時期的一系列動盪中得以平安無事,甚至和權勢熏天的霍光也能安然相處,得到皇帝和許多大臣的普遍尊重。《左傳·文公七年》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如果說張湯有趙盾「夏日之日」的嚴酷,那麼張安世則有趙衰「冬日之日」的溫和,這為張湯的子孫贏得了長久的榮譽,西晉左思有詩曰:「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說的就是張湯子孫七代為高官這件事。

張安世是吸取了父親的教訓,但從武周時期的周興、來俊臣事跡看,這樣的悲劇還是一再上演。以史為鑑,審視張湯的人生經歷,避免過於冷酷、平等善待他人的道理,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本文為「第四屆伯鴻書香獎·閱讀獎」投稿)

(統籌:陸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