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楊戩一個,二郎神的形象演變

吟風社 發佈 2020-01-13T10:49:10+00:00

"遂呼吼而入。須臾雷風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於上。公練甚長白,武士乃齊射其神,遂斃。從此蜀人不復為水所病。至今大浪沖濤,欲及公之祠,皆瀰瀰而去。故春冬設有鬥牛之戲,未必不由此也。祠南數千家,邊江低圯,雖甚秋潦,亦不移適。有石牛,在廟庭下。唐大和五年,洪水驚潰。冰神為龍,復

由於《封神演義》與《西遊記》的膾炙人口,二郎神楊戩這一人物形象可說是中國人氣最高的神話英雄之一,也常常以高傲、強大、嫉惡如仇的形象活躍於銀幕間與遊戲中,並且時至今日仍然有一些地區延續著對二郎神的信仰。但二郎神並非在誕生伊始便是我們熟悉的楊戩,甚至三種主要的二郎神形象——李冰次子、趙昱、楊二郎全部形成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三種形象都是平行發展的共存關係。

1、 最古老的二郎神——李冰次子

目前可考的最早出現"二郎神"字樣的文獻,為唐崔令欽的《教坊記》,但這裡的"二郎神"是作為曲調名被記錄下來,《教坊記》的內容也是敘述唐開元年間的教坊制度與藝人軼事,《二郎神》僅僅是三百二十四個曲調名之一。但並不是說此書的二郎神完全無法提供名字以外的線索,這些曲目是以類別為順序排列的,《二郎神》之後的曲名皆與"醉"字有關,而之前的排除一看便知毫無關係的曲調《北門西》,依次是《煮羊頭》、《羊頭神》、《河瀆神》。宋時灌口地區常常通過屠羊來祭祀灌口二郎神,則唐時對二郎神的祭祀,大抵已與後世相差仿佛,但並不知此二郎神的具體情節。


李冰一系是二郎神原型中出現最早、史料記載最多的一大源頭。李冰次子作為"二郎神"而存在,最早出於北宋蜀人張唐英的《元祐初建二郎廟記》:

"李冰去水患,廟食於蜀之離堆,而其子二郎以靈化顯聖"。

詳細的記載在南宋朱熹的《朱子語類》中可以相互印證:

"蜀中灌口二郎廟,當初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初間封為王,後來徽宗好道,謂他是甚麼真君,遂改封為真君。"

朱熹強調了李冰次子的存在,但是建廟的原因卻是李冰開離堆。而李冰在二郎神信仰出現以前,就已是一位具有神話色彩的人物,《太平廣記》引唐《成都記》的李冰斬蛟故事如下:

"李冰為蜀郡守,有蛟歲暴,漂墊相望。冰乃入水戮蛟。己為牛形,江神龍躍,冰不勝。及出,選卒之勇者數百,持強弓大箭,約曰:"吾前者為牛,今江神必亦為牛矣。我以太白練自束以辨,汝當殺其無記者。"遂呼吼而入。須臾雷風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於上。公練甚長白,武士乃齊射其神,遂斃。從此蜀人不復為水所病。至今大浪沖濤,欲及公之祠,皆瀰瀰而去。故春冬設有鬥牛之戲,未必不由此也。祠南數千家,邊江低圯,雖甚秋潦,亦不移適。有石牛,在廟庭下。唐大和五年,洪水驚潰。冰神為龍,復與龍斗於灌口,猶以白練為志,水遂漂下。左綿、梓、潼,皆浮川溢峽,傷數十郡。唯西蜀無害。"

雖此記載已可追溯至晚唐,治水斬蛟、化作牛形均是後世二郎神故事的重要藍本,但描述中並無李冰次子的存在,而名叫"二郎神"且與後世有傳承關係的信仰卻已在盛唐出現,雖已無文字記載,但很難否定二者具有聯繫的可能。但目前可考的最早的李冰治水神話,尚無李冰次子的存在,唯一比較接近的是南朝李贗的記載:

"蜀守父子擒健鼉,囚於離堆之趾"——《治水記》

但其記載並未說李冰之子是次子。而李二郎作為正神受封,是源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前後蜀,但入宋後,李二郎在官方祭祀中地位下降,李冰卻保住了王的封位:

"永康崇德軍廣英惠王次子仁宗嘉佑八年八月詔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特封靈惠侯,差官祭告。神即李冰次子,川人號護國顯應王,開寶七年去王號。至是軍民上言神嘗贊助其父除水患,故有是命。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顯靈真人。"——《宋會要》

自仁宗朝二郎神被納入官方祭祀以來,二郎神隨著蜀地與外界交流的增多,漸漸成為全國性神明,在神宗時期京城已有其祭祀:

"元豐時,國城之西,民立灌口二郎神祠,雲神永康導江縣廣濟王子,王即李冰也。《會要》所謂冰次子郎君神也。宋後敕封靈惠侯。"——高承《事物紀元》

至徽宗朝,二郎神被從"靈惠應感公"加封為"昭惠靈顯王",在宋朝的祭祀中,王的前綴長短是有高下之別的。相對已成為五字王的李二郎,此時李冰僅僅是三字王,甚至曾歷經從廣濟王被轉封"靈應公",五年後才又得封"英惠王"的漫不經心。可以說此時無論官方祭祀還是民間信仰,李二郎的地位都已超越了其父。

而從李二郎的故事本身看,很多我們熟知的二郎神故事已具體而微。《蜀都碎事》中的李二郎"其像俊雅,侍從擎鷹牽犬",已和我們認知里二郎神的形象相若;《蜀檮杌》中李二郎更是"珠帽錦袖,執弓挾矢",《李公子治水記》中李二郎奉父李冰之命前去斬蛟,同行的還有"梅山七聖"。而在道教神明趙昱興起後,李二郎也並未退出歷史舞台,相反,在和趙昱、楊二郎的互相吸收中,直到清末民初,仍有文人以李二郎鎖孽龍為母題進行創作,而此時的李二郎,身上已頗有趙昱和楊二郎的色彩。

雖然民間給歷史名人乃至神魔塑造子嗣是常有的,但在李二郎形成後,李冰反而退居幕後作為李二郎來歷的交代背景,其事跡完全出自李冰的神話,這種替代卻是罕見的。其原因至今沒有一個能讓所有人信服的解釋,有一種觀點認為,"二郎神"指的是李冰與他的兒子兩尊神明的並稱,後來逐漸被望文生義成為李冰次子。此說證據不足,姑做一家之言存之。


2、 道教的二郎神——趙昱

為了與佛教抗衡,道教不斷吸收佛教世界觀,並推出佛教人物的道教對應版,如"化胡為佛"這一觀念將如來設置為太上老君化身,道教世界觀中也頗多吸納佛教觀念,佛教有觀音菩薩,道教也有太乙救苦天尊。二郎神趙昱的出現,據說是為了對抗佛教的護法神二郎健力,但而今二郎健力已無人知曉,包括趙昱在內的二郎神卻家喻戶曉。

最早記載趙昱的,是託名柳宗元的志怪雜事錄《龍城錄》:

"趙昱字仲明,與兄冕俱隱青城山。從事道士李鈺。隋末,煬帝知其賢,徵召不赴,督讓益州太守。臧臢強起,昱至京師,縻以上爵,不就,乞為蜀嘉州太守。時犍為潭中有老蛟,為害日久,截沒舟船,蜀江人患之……昱乃持刀投水,頃,江水盡赤,石崖半崩,吼聲如雷。昱左手執蛟首,右手持刀,奮波而出。州人頂戴,事為神明……見昱青霧中,騎白馬,從數尊者,見於波面,揚鞭而過……太宗封神勇大將軍,廟食灌江口。"

雖託名柳宗元,但宋時朱熹、洪邁(《夷堅志》與《容齋隨筆》的作者)皆疑其為北宋偽書。有一條有力證據是,如果趙昱在唐太宗時期被封為神勇大將軍,那麼唐人杜光庭為代表的道書中,為何全然不見趙昱蹤影?則可知《龍城錄》既偽,趙昱此人也是虛構人物,絕不能將"趙昱斬蛟"視為唐傳奇。而趙昱雖然行二,也廟食灌江口,但是在李二郎得到廣泛信仰的兩宋,趙昱根本無法和李二郎分庭抗禮。

而到了元時,在道教徒的不斷努力下,趙昱終於成為新的二郎神主流。《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作者卻對《龍城錄》的趙昱傳奇進行了再創作的加工處理。《搜神廣記》共收錄五十七神,其中道教神占四十九位,只有八位是儒釋之神,其道教傾向十分明顯。對於趙昱,《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如同對其餘人一樣採用舊文加以再創作,這一潤色堪稱脫胎換骨:

"清源妙道真君姓趙名昱,從道士李珏隱青城山,隋煬帝知其賢,起為嘉州太守,郡左有冷源二河,內有犍為老蛟,春夏為害,其水汛漲漂渰傷民。昱大怒,時五月間,設舟船七百艘,率甲士千餘人,民萬餘人,夾江鼓譟,聲振天地,昱持刀入水。有傾,其水赤,石崖奔吼如雷,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蛟首,奮波而出。時有佐昱入水者七人,即七聖是也。公斬蛟時,年二十六歲。隋末天下大亂,棄官隱去,不知所終,後因嘉州江水漲溢,蜀人見青霧中乘白馬引數人鷹犬彈弓獵者波面而過,乃昱也。民感其德,立廟於灌江口奉祀焉。俗曰灌口二郎。太宗封為神勇大將軍,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宋真宗朝,益州大亂,帝遣張乘崖入蜀治之,公詣祠下求助於神,果然,奏請於朝追尊聖號曰:清源妙道真君。"

除了文字潤色,《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正式將趙昱定義為二郎神。其中將《龍城錄》趙昱的"騎白馬,從數獵者"改為"乘白馬,引數人鷹犬彈弓獵者",顯然是為了向李二郎的形象靠攏,更添加了七聖情節。

此後,民間的二郎神已漸漸成為趙昱,其影響可從雜劇中窺視一二。

"周山破戮天吳,曾把共工試太阿。誰數有窮能射日?某高擔五嶽逐金烏。小聖灌口二郎神是也,奉觀世音法旨,救唐僧走一遭……【越調】【鬥鵪鶉】看了些日月盈虧,山河變遷。灌口把威施,天涯將姓顯。郭壓直把皂鷹擎,金頭奴將細狗牽。背著弓弩,挾著彈丸。濯錦江頭,連雲棧邊。"——《西遊記雜劇》

"喜來折草量天地,怒後擔山趕太陽。我是那五十四州都土地,三千里外總城隍。吾神姓趙名昱,字從道,幼年曾為嘉州太守。嘉州有冷、源二河,河內有一健蛟,興風作浪,損害人民。嘉州父老,報知吾神。我親身仗劍入水,斬其健蛟,左手提健蛟首級,右手仗劍出水,見七人拜降在地,此乃是眉山七聖。吾神自斬了健蛟,收了眉山七聖,騎白馬白日飛升。灌江人民,就與吾神立廟。"——《二郎神醉射鎖魔鏡》

可以清晰看出,此時的二郎神正是趙昱,而他的形象與我們熟知的楊戩重合頗高——神武威風、牽細犬持彈弓、除魔滅祟、召眉(梅)山七聖。只是此時的二郎神未必全是現代楊戩那種美男,如《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中,二郎神"身長萬餘丈,腰闊數千圍,面青發赤,巨口獠牙";《二郎神鎖齊天大聖》中,二郎神雖然衣著與我們熟知的楊戩相類——"頭戴三山帽,蟒衣玉帶,手執如意"、"跨騎著追日白龍馬,手執三尖兩刃刀",卻是神怪面目,令人敬畏——"青臉紅髯,神通廣大,變化多端"。在我們熟悉的《西遊記》里,二郎神的絕招"法天象地"一旦開啟,便容貌更改,本來清秀的面龐變得兇惡,這正是雜劇二郎神的影子。

"那真君抖擻神威,搖身一變,變得身高萬丈,兩隻手,舉著三尖兩刃神鋒,好便似華山頂上之峰,青臉獠牙,朱紅頭髮,惡狠狠,望大聖著頭就砍"——《西遊記》

趙昱的興起雖晚,但影響十分深遠,幾乎占據了整個梨園。但是不代表此時李二郎已經消亡,相反,元至順元年有朝廷賜封李二郎為"英烈昭惠靈顯仁佑王"的記錄,明時《中都記》作者未詳二郎神源流,於是含混地說"二郎神有二"——李二郎為"今祠清源真君",趙昱為"清源妙道真君"。雖然如此強加對應不可取,但"二郎神有二"這一結論倒沒有錯誤。而至明清,兩神雖仍各有香火,但在民間的影響力均已遠不能和新出現的楊姓二郎神相抗。

三、我們最熟悉的二郎神——楊戩

我們知道封神演義里精通八九玄功,在商周之戰履歷功勳的闡教弟子楊戩以及西遊記中與孫悟空進行一場驚天動地大戰的二郎神。但是西遊記與封神演義並非同一作者,世界觀也大不相同,《西遊記》中只是說二郎神姓楊,而《封神演義》中雖講述楊戩誅殺梅山七怪,但沒說他是灌口二郎。其實,二郎神楊戩這個今天看來天經地義的搭配,最早並非出自對二郎神楊戩塑造定型的《西遊記》、《封神演義》,而是清末鼓唱詞《沉香救母雌雄劍》始言明楊戩是"臨江灌口二郎神",從此"二郎神楊戩"這個名字才成為經典神話符號。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後來居上的楊姓二郎神呢?我們不妨回溯過去,看看是否曾出現過楊二郎。答案是肯定的,宋朝《太平廣記》中曾出現"楊二郎"這個組合。但可惜的是,這個"楊二郎"和張三李四並無區別,只是姓名與數字的組合,和灌口二郎神毫無關聯。

"又言:"楊郎在養安寺塔上,與楊二郎雙陸。"又問:"楊二郎是何人?"答曰:"神人耳。又有木下三郎,亦在其中。"又問:"小金前見車馬何人?"曰:"此是精魅耳。本是東鄰吳家阿嫂朱氏,平生苦毒,罰作蛇身。今在天竺寺褚樹中有穴,久而能變化通靈,故化作婦人。"又問:"既是蛇身,如何得衣裳著?"答曰:"向某家塚中偷來。"又問:"前抱來者何物?"言"野狸"。遂辭去。即酌一杯令飲,飲訖,更請一杯與門前鑊八。問:"鑊八是何人?"云:"是楊二郎下行官。"又問:"楊二郎出入如此,人遇之皆禍否?"答曰:"如他楊二郎等神物,出入如風如雨。在虛中,下視人如螻蟻然,命衰者則自禍耳,他亦無意焉。"言訖而去。"——《太平廣記卷三百四十 盧頊》

可以看到,這個"楊二郎"和其餘神怪沒有什麼實質性區別,更和灌口二郎神毫無關係。

那麼,如果說《太平廣記》的楊二郎不是灌口二郎神,楊戩這個名字是否與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和經略幽燕童貫並稱的宦官楊戩有關呢?胡適持這種觀點。他曾說楊戩與童貫、良師誠搜刮地皮,而宋朝二郎神信仰又極其繁盛,百姓在二郎神誕辰獻土祭拜,於是敢怒不敢言的百姓用"二郎神"作為楊戩這位大權貴的代號。但這一說法尚有待考證。手下,"搜刮地皮"與"獻土",一為殘暴的剝削,一為百姓為求護佑而自發的行為,是具有本質不同的。而元雜劇的二郎神尚是趙昱,便是《西遊記》也未言楊二郎名叫楊戩,故此說未必為真。

此外還有兩說。

其一,宋代官方祭祀二郎神時極其鋪張,每年要殺四萬頭羊,"羊"與"楊"諧音,故"羊二郎"就是"楊二郎"。而勞民傷財的祭祀,就和楊戩這等權貴對百姓的搜刮一般,故不堪其苦的百姓將楊戩與二郎神等同。但此說似也無法解釋宋明之間的元,戲曲中二郎神何以都是趙昱,故也不可以當做結論。

其二,便是從"劈山救母"這一㐊進行探源。

"大聖道:'我記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麼?'"——《西遊記》

在元雜劇《沉香太子劈華山》、《劈華山沉香救母》中,楊二郎都是楊姓書生與張仙姑所生之子。所以《西遊記》與《封神演義》中,都對"楊"這一姓氏進行了繼承,並最終定型。但這也無法說明《封神演義》為何以楊戩為名字。

時至今日,二郎神楊戩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成為被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神話英雄。畢竟相比套用歷史人物的李二郎,楊戩的時間線源頭更早;而劈山救母的身世,則是李二郎與趙昱所不具備的。而《西遊記》中楊戩與孫悟空的曠世大戰、再遇合力剷除九頭蟲,更是讓他以和孫悟空亦敵亦友的身份活躍於銀幕上。但是我們回看治水患、彈弓、細犬、三尖兩刃刀、梅山七聖這些內容,不難發現其對李二郎與趙昱的繼承融合。二郎神的豐富與完善是宗教與文學的共同作用,但二郎神楊戩這一經典神話人物的定型,卻是大眾選擇,至今二郎神楊戩也保持著為大眾喜愛的活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