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氣至病所與迎隨補瀉的矛盾問題

青年中醫李鐸 發佈 2020-01-13T11:04:49+00:00

針刺腧穴都有一定的針向要求,首先是結合病位定針向即從所針腧穴向病變部位針刺,此即「刺向病所」。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及《靈樞·小針解》所說「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即指此義。

針刺腧穴都有一定的針向要求,首先是結合病位定針向即從所針腧穴向病變部位針刺,此即「刺向病所」。「刺向病所」針法可以促進針感朝向病變部位放散,這種現象又稱「氣至病所」。其次是根據補瀉的需要定針向,如迎隨補瀉之補法要求順經而刺,瀉法則要求逆經而刺。

古代醫家認為順經刺可以推動氣血運行,起補的作用;逆經刺可以牽制氣血的運行,起瀉的作用。從歷代針灸文獻來分析,迎隨補瀉中的「迎隨」含義有三層意思:其一是指針刺補瀉的統稱,迎即瀉法,隨即補法。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及《靈樞·小針解》所說「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即指此義。

其二是指一種命名為「迎隨」的補瀉方法。如《難經·七十二難》:「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針灸大成》:「迎者以針頭朝其源而逆之,隨者以針頭從其流而順之。是故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這種迎隨補瀉的操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針尖隨著經脈循行的方向順經而刺為補法,瀉法以針尖迎著經脈循行的方向逆經而刺(古代醫家認為順經刺可以推動氣血運行,起補的作用,逆經刺可以牽制氣血的運行,起瀉的作用);另一種是在同一條經脈中順經取穴、依次而針者為補;逆經取穴、依次而針者為瀉。

其三則是一種子母補瀉法,《難經·七十九難》說:「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針灸大成》也說:「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此迎隨之概也。」從臨床實踐來看,針尖所刺的方向與針刺感應的放散方向、速度、強度均有著密切關係,對控制針感有很大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本法在實際操作上有時與「氣至病所」的指導思想相違背(比如取合谷穴治療實證風火牙痛,按「氣至病所」的要求針尖應該朝腕關節方向順經斜刺;而按「迎隨補瀉」法則應該用瀉法逆經而刺)。

另外,還有對於六腑經絡以通為順的說法存在疑惑的,對於經絡學更是南轅北轍了,六腑固然以通為用,不過是對於臟腑功能及生理病理來說的,而經絡是全身氣血流通順序來講的的,所以想的太多了也容易迷糊,學經絡學會順序是首要的。對於這樣的矛盾,臨證應該服從臨床實踐的需要,而不可拘泥於一種理論,生搬硬套。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