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王國維,嘗盡人間冷暖,獻身治世學問

冷賦憶史 發佈 2020-01-11T12:05:29+00:00

民國時期,中國的文壇可謂是群英薈萃,王國維,張愛玲,徐志摩…曾任清華校長的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歷史煙雲中的北大、清華,在清末至民國的大半個世紀中,可謂群賢畢至,大師雲集,而王國維正是這其中最為閃耀的傳奇人物之一。」

民國時期,中國的文壇可謂是群英薈萃,王國維,張愛玲,徐志摩……這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猶如滿天繁星明亮而閃耀,為後人留下了無數文化瑰寶。王國維,就是這諸多大師中的一位。

世人對王國維的評價不可謂不高。曾任清華校長的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歷史煙雲中的北大、清華,在清末至民國的大半個世紀中,可謂群賢畢至,大師雲集,而王國維正是這其中最為閃耀的傳奇人物之一。」

一、天子蒙難,拒不出仕

王國維生於公元1877年(清光緒三年),和當時大多數學子一樣,王國維也參加了科舉考試,並且年僅16歲便中了秀才。但至此以後直到科舉制度消失,王國維都再沒有在科舉上更進一步。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王國維的「不肯入時流」。雖然在父親的逼迫下王國維曾兩次參加考試,但一次因甲午戰爭爆發而取消,另一次乾脆交了白卷,因而屢屢「名落孫山」。然而,在清朝尚存之時不屑於入仕的王國維,卻在清朝名存實亡之後入宮當起了溥儀的文學侍從。為何不屑於與世俗合流的王國維會心甘情願地為溥儀的小朝廷效力呢?

從王國維的一系列舉動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王國維屢次參加科舉考試之時,並不是王國維不想要中舉,而是當時的清王朝天子暗弱,國家由慈禧太后把持,心中十分傳統的王國維不能接受這樣的現實,因此選擇了不出仕。而當溥儀上台後,雖然清朝已經名存實亡,但王國維仍然心系前朝,這一點可以從他一直留著辮子可以一窺一二。當溥儀授予他「紫禁城騎馬」這個官職時,王國維還激動地向好友羅振玉寫信:「內廷雖至二品,亦有不得者」。可見他對於溥儀這個小朝廷是十分愛惜的。因此,王國維曾向溥儀寫了多道奏摺,如《敬陳管見疏》與《劾大臣不明事理疏》。二者意在提醒溥儀改革弊政和保護文物。

然而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維持太久,隨著1924年馮玉祥率軍進京,溥儀的小朝廷被趕出了紫禁城,王國維的「仕途」也就此終結了。而此時的王國維已經47歲了。

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王國維之所以被稱之為一代國學大師並不是偶然,縱觀他的一生,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創作。因為結婚較早,為了生計,21歲的王國維便加入了《時務報》成為了一名書記員此時的王國維在為了救亡圖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在這期間雖然國家動亂不堪,他本人也曾因此前往日本避難,但無論條件多麼艱苦,王國維始終沒有停止創作。1904年著名的《紅樓夢評論》問世了。這部著作至今還是研究紅樓夢的必讀書目。這段時期也是王國維創作的高峰期,著名的《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等多部著名作品皆是在此時創作完成的。

不僅如此,王國維先生還培養出了如吳其昌、王力等人這樣的高徒。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自身極高的文學修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三、連喪至親,意志愈堅

雖然在文學方面有著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家庭方面王國維又可稱得上多災多難。

王國維的家族足可稱得上人丁興旺,其兄弟姐妹共計八人(六子二女)。然而,看似幸福的大家庭卻有著諸多變故。先是其母在他三歲時便撒手人寰,在王國維三十歲左右他的父親又因病去世。時隔不到一年,他的妻子莫氏也離他而去,剩下了三個年幼的孩子,要他扶養。緊接著,在過了一年,王國維的繼母葉太夫人也去世了。親人的接連去世對於王國維的打擊可想而知。然而災難還沒有停止,王國維最愛的兒子王潛明,在與羅振玉之女羅孝純幾年後便因病去世了。

四、群英薈萃,名噪當年

1925年,在胡適的推薦下,王國維來到清華任教。此時的清華可謂是群英薈萃。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每一個都堪稱一代大大家,這其中又以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學識最為淵博。其中梁啓超最為世人熟知,他為「南海聖人」康有為的弟子,曾參與了著名的公車上書。也是「戊戌變法」的重要領導者。而陳寅恪也可謂名門之後,其祖父乃是大清湖南巡撫陳寶箴,父親為清末四公子之一的陳三立。他本人更是留學多國精通八種語言。而王國維更是做過皇帝溥儀的國文老師。他們三人並稱為「清華三巨頭」。成為名噪一時的大師級人物。

結語

然而這一切都隨著王國維沉湖自盡而隕落了。王國維在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十六字遺書後投頤和園昆明湖而去,終年五十歲。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愛國熱情」他的文學造詣都令後人難以望其項背,堪稱真正的大師,值得的後人永遠崇敬,永遠學習。

參考文獻:

《獨上高樓:王國維傳》

《紅樓夢評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