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首都在柏林,西德首都在哪裡?

915精彩青島 發佈 2020-01-11T12:29:55+00:00

二戰結束後,德國本土為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四國所占領,原首都柏林同樣被上述四國分別劃區占領。

二戰結束後,德國本土為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四國所占領,原首都柏林同樣被上述四國分別劃區占領。


英美蘇法四大國軍事統帥聚首柏林

德國在等待自己的命運

(蒙哥馬利、艾森豪、朱可夫、塔斯西菲)

(圖片來自:German Federal Archive)▼


隨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形成,德國也隨之分裂。以兩大陣營的占領區為基礎,德國本土東西兩地分別成立了親蘇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和親美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


西柏林於是成為了紅色大海里的孤兒▼


東德以位居德國東部的柏林為首都,但西德卻選擇了一個並不算起眼的小城市波恩作為首都,這就十分令人感到疑惑了。


小城市波恩是何德何能成為西德首都的呢?事情得從二戰開始說起。


有200多年歷史的波恩老市政廳

從沒想過自家也能當上首都


破碎之地:德國的再度分裂


早在1941年二戰正酣時,時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便曾對蘇聯大使說待到戰爭勝利時,要對德國進行肢解。


1941年的關鍵性事件是「德國入侵蘇聯」

邱吉爾想的沒錯,從此英國的勝利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史達林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圖片來自:National Archives & Records Administration)▼


之後的莫斯科外長會議和德黑蘭會議,英美蘇三國便再度針對這個議題進行了協商。不過在德國戰敗後召開的波茨坦會議上,盟國內部最終放棄了分割德國的想法,修正為「分區占領」政策,並謀求建立一個統一的能夠接受盟國條件的德國政府。


但蘇聯陣營很快與美國陣營發生了衝突,雙方試圖在對方的占領區擴大己方的影響力。此外,蘇聯試圖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式的德國政府,而英美方則希望聯邦政體,並且按照「簡單多數」原則籌建臨時政府。


不同時段東西德人口比較

西德不光初始人口就大幅領先,而且穩中有升

東德則穩中有降,不少還是逃去西德了

如果按照「簡單多數」搞的話,蘇聯人可以出局了▼


雙方對解決德國問題商討了多次,卻始終無法達成一致看法。隨著雙方矛盾日益擴大,德國問題的解決越來越遙遙無期。到1947年底,東占區和西占區的合併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事。


蘇聯也是很清楚狀況的

所以在占領區內也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

(易北河畔的東德邊防警察)

(圖片來自:Allgemeiner Deutscher Nachrichtendienst )▼


在此情況下,英美法三國決定撇開蘇聯,合併西部占領區。而蘇聯則針鋒相對,對處於蘇占區包圍內的西柏林進行了封鎖禁運。而西方勢力對此也做出了要「在德國西部獨立建國,並將其納入馬歇爾計劃」的言論,並由此爆發了第一次柏林危機,造成柏林分裂成東西兩個部分的事實。


柏林一下子成為冷戰雙方鬥爭的前線

西方陣營也開始空中支援維持西德的運轉

這裡仍然是西德人民心中的首都

但不可能成為實際的首都了


這樣一來,被封鎖的西柏林再度成為新首都便不可能了。


很快,1948年7月15日,西德方專門成立了一個委員會,用以挑選即將成立的西德議會委員會(相當於制憲會議)辦公地。


在初選名單中,有法蘭克福、波恩、科布倫茨、策勒、卡爾斯魯厄五座城市。


在這些城市中,波恩無論如何都是排不上輩的。1948年,波恩的人口也才11萬而已,而卡塞爾的人口超過14萬人,慕尼黑的人口為83萬,斯圖加特的人口為44萬,法蘭克福的人口為40萬,柏林的人口為330萬。法蘭克福是金融中心,斯圖加特是商業中心,慕尼黑是文化中心。而且波恩的建築以低層建築為主,規模遠不及柏林、法蘭克福、斯圖加特和其他德國較大城市。


然而歷史就是個玩笑,西德首都的競爭最後基本是在波恩和法蘭克福之間進行的,並不起眼的波恩最終成了最大贏家。


萊茵河畔的波恩,美是很美的

作為首都還是很勉強,即使今天也沒有很多高層建築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travelview)▼


制憲會議的選址困境


儘管盟國在戰後德國問題上有著重大分歧,但卻幾乎一致認為,兩次世界戰爭策源地之一的普魯士軍國主義重鎮、同時也是希特勒老巢的柏林,不能作為新國家的首都。


在盟軍眼中,柏林仿佛就是納粹的代名詞

無論德國多麼衰弱,普魯士軍事傳統都令人生畏

(1939年柏林街頭,慶祝希特勒的生日)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不過在一些德國人看來卻並非如此。不少德國人雖然反對納粹思想,但卻也迫切希望柏林能夠成為一個統一國家的首都。但由於英美法占領的西柏林處於蘇占區的包圍之中,所以西柏林幾乎不可能成為將來西德的首都。


出於同樣的戒備心理,希特勒當年發動啤酒館暴動的所在地——慕尼黑,自然也難以入盟國法眼了。


也是一座希特勒留過案底的城市

(慕尼黑事件被告眾人 圖片來自:Wikipedia@showGerman Federal Archives)▼


在制憲會議所在地的選舉中,委員會主要通過三方面來評判該城市的資格:住房、基礎設施和象徵意義。


首先,由於波恩此前並不起眼,因此盟軍在戰爭期間也未對其進行大規模破壞。所以當時波恩方自豪地提出,它將能提供最多五百人入住的酒店,以及 「良好的私人住所」,這在當時滿是瘡痍、缺乏住所的德國,是對政客的一大吸引力。


此外,波恩鐵路交通也十分便利。而法蘭克福雖然破壞度遠甚於波恩,但由於其處於德國西部中心,所以從其他任意地方驅車三小時即可到達。兩座城市第一回合的交鋒,似乎不相上下。


法蘭克福戰後重建歌德故居

(圖片來自:Wikipedia@Bundesarchiv, Bild 183-2005-0717-527)▼


至於「象徵意義」,兩大城市均提出了有力的證據。


波恩聲稱,它擁有「最古老的德國文化土壤」。作為知名音樂家貝多芬的誕生地,如此說也無可厚非。但法蘭克福也針鋒相對,援引了1848年革命的歷史。當時法蘭克福正是那場運動的風暴中心,而且1848年成立的德意志邦聯國民大會所在地也為法蘭克福。


一位始終保持緊張狀態的貝多芬(波恩)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chrisdorney)▼


兩座城市的爭論極其激烈。但波恩之所以有底氣和法蘭克福爭首都,除了上述客觀因素外,也有大國角力的主觀因素在——波恩所在地正好是英國占領區。


黃色為英占領區,藍色為美國+法國占領區▼


此前,美國人已經主導了位於法蘭克福的其他機構事務。早在戰爭剛結束的1946年,英國外交部為了對德國施加更多的影響力,就試圖把未來德國首都定在己方占領區內。最後美國迫於後勤壓力,屈服於英國的選擇。在當年8月的投票中,波恩以壓倒性優勢正式成為未來西德制憲會議辦公地。


首都的競爭再度集中到法蘭克福和波恩之間,儘管也有其他候選城市,但都沒有被政客深入考慮過。


1962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訪問西德-波恩

感到滿意

(圖片來自:Wikipedia@Bundesarchiv, B 145 Bild-F013859-0009)▼


何以為都:成為政治中心的波恩


法蘭克福在首都的競爭中,仍然提出了不少充分的理由,比如說法蘭克福由於是盟軍總部所在地及議會前身經濟委員會所在地,還有多達30個外國領事館,已經成為西部德國的事實中心。


後來的法蘭克福也確實成為了歐洲中心

在經濟方面的作用舉足輕重

(歐洲央行立碑紀念 圖片@貓斯圖)▼


有人認為,將這些機構從法蘭克福轉移出去會對納稅人造成不必要的負擔。成竹在胸的法蘭克福市政部門,在投票之前便已經開始著手規劃未來與首都相關的各個部委、機關和組織的所在地。


與有著強烈盟軍背景的法蘭克福不同,波恩更受不喜歡有強烈盟軍勢力影響的政客歡迎,如未來的德國總理阿登納,就希望新首都能有一定的自由,而不必處處看盟軍顏色行事。


德國戰後一代政治家,起於國家危急存亡之際

他們的所作所為,其實是最值得關注和研究的

(阿登納,圖片來自:Wikipedia@Bundesarchiv, B 145 Bild-F000656-0038)▼


鍾情于波恩的人,也舉出了非常有力的藉口用以反駁法蘭克福:儘管德國分裂東西兩部的事實不可避免,但法蘭克福畢竟是一座繁華的大城市,一旦它取得首都地位,必然不會輕易放棄。長此以往,容易給東部的對手發出一個將「永遠拋棄柏林作為首都」的錯誤信號,從而影響德國在將來的再度統一。


因此,波恩的擁護者強調,在未來可能實現統一的情況下,波恩更適合作為臨時首都存在,以減小到時候的壓力。


直到1949年5月10日對新首都正式投票那天之前,支持波恩的阿登瑙爾仍然憂心忡忡。


當天晚上10點時,首都投票結果出爐:波恩獲得33票,法蘭克福獲得29票。波恩以微弱優勢成功當選聯邦德國首都。


導致波恩成功當選為聯邦德國首都的因素有不少,不但需要位於英國占領區,還需要首都有足夠的住房和運轉良好的基礎設施,而且沒有明顯的占領跡象,同時還不能被惡劣思想影響。


慕尼黑、柏林、法蘭克福等並不完全符合這些條件,只有波恩全都滿足。


波恩的德國聯邦議院

(圖片來自:Wikipedia@德國聯邦檔案館)▼


儘管波恩確立了其首都地位,但西德官方在其當選的幾個月後發出聲明,表示只要柏林和蘇占區內進行民主自由的選舉,西德聯邦議會將立馬遷回柏林召開全國大選。


德國統一後,因柏林是自1871年德國統一以來的首都所在地,支持柏林的派系再度占據上風;再加上遷都柏林有利於東德地區的振興,因此德國政府決議柏林正式取代了波恩成為新的首都。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hchipkova Elena)▼


正如幾十年前波恩派政客們所料想的那樣,波恩完成了其臨時首都的正式使命。不過,迄今為止,仍有個別政府部門選擇在波恩辦公,而且聯合國也有相關部門駐紮在波恩。波恩作為德國的第二政治中心,還是難以被其他城市完全取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