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三國歷史文化故事:諸葛亮與炒麵

南陽玉雕發布 發佈 2020-01-11T12:36:21+00:00

她身材纖細,齊耳短髮,走起路來,是標準的軍姿,真是剛勁瀟洒、足下生風;她膚色很白,濃眉大眼,性格很沉穩,說話不緊不慢,非常親切。 甘露 2020年1月6日 作者簡介:甘露,女,供職於土地局,畫家,南陽市臥龍區美協副主席。

甘 露 / 文 轉自丁小琦博客

記得小時候,我家隔壁住著一位從朝鮮戰場回來的抗美援朝志願軍阿姨——劉姨。她身材纖細,齊耳短髮,走起路來,是標準的軍姿,真是剛勁瀟洒、足下生風;她膚色很白,濃眉大眼,性格很沉穩,說話不緊不慢,非常親切。那時,我們的中學課本上有一篇課文叫《誰是最可愛的人》,是當時那個時代的名篇,講的就是抗美援朝志願軍的故事,可以說我對劉姨充滿敬意,也最愛聽她講朝鮮戰場的故事。

劉姨說,有一次,美國鬼子的飛機來轟炸,她被炸飛的土埋住了,等她爬出來,抖了抖身上的土,四下瞭望,卻找不到和她一起的戰友小夏了。後來,劉姨在半山坡的樹叉旁找到了她,受了重傷,幾乎面目全非,很讓人心疼,被送回東北救治了。那位小夏阿姨是個山東女兵,她對連隊的最大貢獻就是發明了炒麵給戰士們做乾糧,她的這一發明很快就在志願軍中傳開了。大家行軍時都用一條長形的布袋裝上炒麵纏在腰間,飢餓時吃上一把,喝口水就可充飢,沒水的地方,就用雪伴著下咽,可解暫時的飢餓。那位夏阿姨說,炒麵是流行在她們老家沂南一帶的一道便於攜帶的乾糧,是當年諸葛亮的發明。漢末大亂,人們外出逃難,其他吃食不便攜帶,帶多了也容易壞掉,炒麵就可長久保存,當時只有十四五歲的諸葛亮非常機智聰慧,全家逃難離開陽都老家時,他讓家人炒了很多炒麵攜帶著做乾糧。從那時起,炒麵這種乾糧就在山東流傳開了。那些炒麵有的是玉米面,有的是高粱面,有的是粟米麵,小麥面是後來的事了。

劉姨說,炒麵製作也是很有講究的。首先攤在籠布上蒸熟,然後再用鐵鍋炒干,因為是上籠蒸熟了的,個別地方炒不到位,吃了也不用擔心拉肚子。黃爽爽的炒麵,吃起來焦香焦香的,如果放了油鹽芝麻去炒,食用時用開水一衝,就像油茶一樣芳香;如果不放油鹽素炒,能存放的更久一些,食用時加以調味即可。

說起炒麵,我又聯想起南陽的肉糊薄這道飯,也是用炒麵和了糊糊攪進去的。原來,諸葛亮不但發明了炒麵,他還把炒麵引進到南陽的傳統美食肉糊薄中,讓這道傳統的麵食吃起來焦香四溢,別有風味,不僅可以充飢,還可以驅寒除濕,成了南陽人冬天常吃的禦寒養生美食。

往事越千年。對中華文明作出卓越貢獻的這些先哲前賢,不但功業流芳百世,其實在諸多層面都惠及民眾,澤被蒼生。

甘露 2020年1月6日


作者簡介:甘露,女,供職於土地局,畫家,南陽市臥龍區美協副主席。

南陽地靈藏美玉 隆中荒僻難臥龍 「五聖故里」歡迎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