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五個歷史貢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

春秋老師聊歷史 發佈 2020-01-11T12:48:53+00:00

武則天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具有巨大的歷史功績,昭昭於世。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女皇帝。

武則天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貢獻是無可否認的。

一下從五個方面意義分析一下。


(一)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


武則天坐穩了江山後,進行了一系列治國改革。首先是重賢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她廣開門路,廣泛選拔人才,不論資歷長短,不問出身,任何人都可推薦人才,也可以自薦。對有特殊才能的人,她親自考試。凡是有才能的人就可以重用,不合格的人立即罷免。

其次,武則天開設了武舉科目,發展和完善了科舉制度。

過去考貢士(從地方上來應考的考生)的時候,要把考卷上的名字糊起來,防止考試官作弊。武則天認為應該信任考試官,把這種辦法廢除了。她還在洛成殿親自考試貢士,表示皇帝的重視。從此開創了「殿試」這種制度。過去的科舉只是選拔有文才的人,武則天專門開設「武舉」,選拔有武藝的人。

武則天以修書為名,廣泛召集有文才的讀書人到宮裡來,讓他們對朝廷政治提出意見,處理各地送來的奏章,協助宰相工作。由於武則天善於選拔人才,在她當政的時期,人才濟濟,文武大臣並不比貞觀時期少。

武則天前後任用的主要宰相有李昭德、魏元忠、杜景儉、狄仁傑、姚崇、張柬之等;鎮守邊防的武將有師德、郭元振等名將,都是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好的人才。她用這些人做將相,使國家能夠保持安寧,免於內亂、外患之苦,幫她治國以維持其統治地位。

駱賓王是當時有名的文人,他代替徐敬業寫了一篇《討武曌檄》,把武則天痛罵了一頓。武則天一面看檄文,一面稱讚駱賓王的文才。

上官婉兒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因為犯罪被武則天處死的。當武則天發現上官婉兒的才能後,很重視,並把她留下來在自己身邊做秘書。武則天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她,使她由原來的仇視武則天,變成擁護武則天。

由於武則天善於使用各種類型的人為自己盡力,把一些名臣勇將都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國家出現正常穩定的局面,防止了內亂和外患,得到長達半個世紀的強有力的專制統治。這就是武則天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二)對農業生產的推廣和發展做出的貢獻

武則天很重視農業,制定了發展農業生產的一系列措施,下令編寫農書《兆人本業記》,推廣和改進農業技術。

武則天同時還注意興修水利,在陝西、四川、青海、內蒙等地區,修建了很多閘、坎、溝渠。她規定凡耕地開墾多,百姓家家有餘糧的州、縣、府,給予地方官獎勵和升遷;凡治理不善,百姓流移、乞討的州縣地方官要受罰和免職。對那些貪贓枉法的地方官一律給予查辦。

武則天曾下令禁止買賣「世業口分田」,並清查了豪門貴族的一些非法占田,僅洛州一地就查出3000頃。通過清查,取消和削減了一些貴族的封邑和食封田;通過搜刮「隱戶」,減少了部分豪門貴族所控制的勞動力。

高宗在位時,武則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重農桑、薄賦斂、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進步的主張,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則天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由於隋末農民起義的作用及唐太宗貞觀之治奠定的基礎,也由於武則天沉重打擊了舊士族和大貴族、大官僚集團,執行了一些具有進步性的政策,所以社會經濟呈現出發展的趨勢。

戶口和田地的數字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寒暑表。武則天時期,人口增加很快,到她執政末年,已由高宗時的380萬戶增加到615萬戶,幾乎增加了1倍。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在高山深谷中,也有耕種的人群。米價便宜的地方,一斗只有5錢,呈現了「海內富庶」的局面。舊史家贊武則天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這樣的評價是比較公允的。



(三)修改《貞觀氏族志》為《姓氏錄》

修改《貞觀氏族志》為《姓氏錄》,這樣,在傳統上和輿論上打擊和減弱了那些士族官僚集團,扶植和依靠新興的庶族地主階級。也使得這些士族官僚不再有入仕做官的優越條件,也不能因為出身高貴而為所欲為。而對庶族出身的官員,也不再因為門第貧賤而受羞辱於人。修成的《姓氏錄》中再也看不到士族貴族的特權。


(四)抗擊外來侵略、屯田積穀、保護邊境安寧

在抗擊外來人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係方面,武則天施政時期也做了很多努力。

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武周政權建立後,她感到整個西域過於闊遠,不易管轄,遂於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把天山以北地區從安西都護府劃出來,另置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

安西四鎮(即碎葉、龜茲、于闐、疏勒)自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起為吐蕃所占。武則天不甘心失土,乃於長壽元年(692)遣王孝傑等大破吐蕃,恢復了四鎮。

長壽二年(公元693年),武則天又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

在武則天施政的年代裡,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穀數百萬,兵以饒給」。

大足元年(公元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

武則天的這種大範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五)在文學方面做出的貢獻

武則天非常重視著述,召學士先後撰成以下重要著作:

《玄覽》、《古今內范》、《青宮紀要》、《少陽政范》、《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范要略》、《樂書要錄》、《百寮新誡》、《兆人本業》、《臣軌》等書。她另有《垂拱集》、《金輪集》等著述。

武則天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唐人沈既濟在談及科舉制度時說到:

「太后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太后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沈既濟的這些話包含了豐富的內容。

一是武則天重視科舉,大開志科。有一次策試製科舉人時,她親臨考場,主持考試。

二是當時進士科和制科考試主要都是考策問,也就是申論。文章的好壞是錄取的主要標準。

三是武則天用人不看門第,不問你是否是高級官吏的子孫,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別注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間選拔高級官吏。科舉出身做到高級官吏的越來越多。這就大大刺激了詩人參加科舉的積極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讀書學習的熱情。這就是沈既濟所說的「浸已成風」。

開元、天寶年間「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社會風氣,就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的。

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動了文化的全面發展。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崔融、李喬都是這個時期湧現出來的。雕塑、繪畫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綜上所述。武則天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具有巨大的歷史功績,昭昭於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