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去世前,為何不讓25歲的兒子繼承皇位?

情懷歷史 發佈 2020-01-11T13:17:05+00:00

但是,在趙匡胤去世前,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25歲了,這和周恭帝柴宗訓的情況,顯然是不同的,也即一個是成年,另一個只能說是幼年了。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飲酒,當晚共宿宮中。二十日清晨,趙匡胤忽然駕崩。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見的「金匱之盟」一說,說趙匡胤生前承諾母親杜太后,日後將帝位傳給光義。因此,按照這一說法的話,宋太祖趙匡胤臨終前,已經決定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趙光義。

不過,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封建王朝,雖然兄終弟及的情況卻有不少,但是,大部分時候還是優先選擇父死子繼。比如在明朝時期,兄終弟及的情況,往往是建立在皇帝沒有子嗣的前提上。那麼,問題來了,趙匡胤去世前,為何不讓25歲的兒子趙德昭繼位,反而傳位給趙光義呢?



首先,在一些人看來,趙匡胤之所以讓弟弟趙光義即位,是因為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幼子繼承皇位的話,往往是江山社稷不保。比如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去世,六歲的周恭帝柴宗訓繼位。僅僅一年後,也即顯德七年(960年),在黃袍加身的陳橋驛兵變後,柴宗訓被迫禪位給趙匡胤,後周滅亡。

因此,在一些人看來,吸取五代十國的教訓,成為趙匡胤選擇兄終弟及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趙匡胤去世前,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25歲了,這和周恭帝柴宗訓的情況,顯然是不同的,也即一個是成年,另一個只能說是幼年了。換而言之,20多歲的趙德昭,理應具有駕馭權臣,力保北宋江山的能力。不過,趙匡胤依然選擇將江山交給趙光義,這只能說明相對於趙光義,趙德昭還是存在不足的地方。



北宋建立後,趙光義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進占太原之後,趙光義又被改封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根據五代十國時期的慣例,擔任親王+都城府尹之人,往往就是皇儲的人選。比如廣順三年(953年),柴榮被加封為晉王,併入朝任開封府尹兼功德使。一年後,郭威去世,柴榮按照遺詔,在柩前即皇帝位,是為周世宗。

所以,非常明顯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在生前就已經確定趙光義為自己的繼承人了。只要趙光義不犯什麼不錯,趙匡胤不會輕易廢立他的皇儲之位。與此相對應的是,開寶六年(973年),宋太祖授任趙德昭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雖然趙匡胤冊封給趙德昭的官職不低,比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職,意味著趙德昭可以像宰相一樣參與朝政。但是,趙匡胤一沒有將趙德昭封為太子,二沒有將其封為親王,反而是將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封為晉王,這說明趙匡胤一開始沒有將趙德昭作為繼承人來培養。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為經歷了五代十國的風風雨雨,見過了太多武將篡位的例子,所以,趙匡胤顯然擔心年輕的趙德昭控制不了北宋的武將。

儘管趙德昭已經20多歲了,但是,光有年齡是不夠的,想要成為趙匡胤的繼承人,手段、謀慮、經驗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在這一點上,和趙德昭不同,趙光義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也即趙光義直接參與甚至謀劃了陳橋驛兵變。



最後,在北宋建立後,趙光義先擔任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不久領泰寧軍節度使,也即出生於行伍之中的趙光義,顯然更能駕馭北宋擁有兵權的武將。雖然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已經在削弱北宋初期的武將了,但是,五代十國時期武將權力過重的情況,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改變的。因此,趙匡胤需要能力更強的趙光義來繼續保持對武將的制衡,防止五代十國時期的案例重演,再加上北宋初期,周邊還存在不少強敵,這讓趙匡胤首先考慮的是北宋的生存問題。

從這一角度來看,讓缺乏經驗和謀略的趙德昭繼位,無疑是一個高風險的選擇,而讓趙光義繼位,則是一個風險較低的選擇。在此基礎上,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此外,趙光義還改變了唐朝末年以來重武輕文的策略。從一點上來看,趙光義所取得的成績,確實沒有辜負兄長趙匡胤的期望。對此,你怎麼看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