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奇案:父親為救國被宦官害死,兒子為報仇,挖地道直通敵臥室

古風君 發佈 2020-01-11T13:37:31+00:00

《福爾摩斯》系列故事中,有一個叫做「紅髮會」的章節,這個案件有趣的地方在於,犯罪者以數倍的工資請人抄寫《大英百科全書》,當事人覺得很奇怪,找上福爾摩斯先生後才揭開真相:原來,犯人是想用金錢引開,銀行隔壁當鋪老闆,好挖一條通往銀行金庫的地道!

《福爾摩斯》系列故事中,有一個叫做「紅髮會」的章節,這個案件有趣的地方在於,犯罪者以數倍的工資請人抄寫《大英百科全書》,當事人覺得很奇怪,找上福爾摩斯先生後才揭開真相:

原來,犯人是想用金錢引開,銀行隔壁當鋪老闆,好挖一條通往銀行金庫的地道!

無獨有偶,古代也有這樣一起,堪比「紅髮會」的精彩奇案



1、案件起因

東漢的時候,朝廷中分為四股勢力:宦官、外戚、權臣和保皇派。

為了提高各自對朝廷的掌控力,宦官、外戚、權臣三股勢力忙拉幫結派忙得不可開交,唯一一支忠於君王的保皇派日顯頹勢,在三股勢力針對下,自顧不暇。

當時有一個叫韋謙的縣令,為人很有正義感,他又是皇權的擁護者,他在任期間,查到司隸校尉(漢代秘密機構,類似於明代錦衣衛)李皓勾結宦官,多有違法事跡,便打算進京舉報一波。



韋謙想法很好,但實施起來,犯了二個錯:

一、李皓的工作是負責監察京城附近百官,手下情報網很廣,韋謙壓根不可能告成功;

二、韋謙身為地方官,按漢代制度規定,非皇帝命令,不得擅離崗位,擅自進京。

犯下的錯誤看似很小,卻讓李皓抓住了把柄,在韋謙還未告成功時,便將其處死了。

韋謙的兒子蘇不韋(改的名)聽說這件事後,非常難過,當時他正在京師準備接受朝廷的人才選拔考試,聞聽此事,也顧不上其他,趕忙把父親屍骨拉回了老家去埋葬。

蘇不韋覺得父親死得很冤,決心為父報仇,所以只是淺埋了父親,並沒有入土下葬。

【魏郡李為司隸校尉,以舊怨殺扶風蘇謙;謙子不韋瘞而不葬,變姓名,結客報仇。】

2、案件結局

蘇不韋知道自己想為父報仇,難度很大,特別是雙方情報和權勢不可相提並論的情況下,為了防止對方搶先報復,他改名換姓,到處結交朋友,意圖報仇。

光是交朋友還不夠,那些只是外力,蘇不韋認為殺父之仇,一定要自己親自動手。

但自己赤手空拳,還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如何能夠辦到報仇的事呢?



思來想去,也不知咋地,蘇不韋做了件難度極大的事情——挖一條直通李皓臥室的通道。

要知道,古代想在地底挖通道,還是在京城這種守衛深嚴的地方,難度更是讓人難以想像。

蘇不韋也是個牛人,他硬生生在這繁華的京城當中,挖了一條通往李皓臥室的地道出來,至於中間失敗了多少次,肯定也不是小數字。

蘇不韋的計劃很周到,又很有耐心,但他行動的那天出了個意外——李皓不在家!

黑燈瞎火,蘇不韋卻不知道這件事,他從地道到達李皓臥室後,趁夜出來【鑿地旁達之寢室,殺其妾並小兒】。

蘇不韋逃出來後,發現自己計劃失敗了,便連夜出逃,跑了。

李皓回到家知道自己被偷家後,氣急敗壞,立馬部署人馬出去誓要抓住蘇不韋。

在那個信息傳遞不便的年代裡,李皓簡直如同大海撈針,結果自然是徒勞無獲。

蘇不韋沒有抓住,逃過一劫的李皓就寢食難安了,《資治通鑑》描述他的反應:一夕九徙。

夕是夜的意思,徙在此處指搬動,也就是說李皓這個「錦衣衛」頭子,被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嚇得一晚上換了七個地方睡,可見李皓帶給他的心理陰影有多大。



蘇不韋逃亡期間,也沒有忘記仇人還活著,他折回後,【又掘父冢(李皓父親的墳墓),斷取其頭,標之於市】。

這下子,李皓對於蘇不韋更是恨得要死了,李皓自己在這裡恨得要死,手下卻抓不住蘇不韋,竟然氣死了。

蘇不韋的事跡傳出去後,吃瓜群眾們,紛紛稱讚他「孝順」「忠義」,認為他是不可多得的大孝子。

後來,朝廷大赦天下,蘇不韋跟沒事人一樣回家了。

3、後續

李皓的死,卻並沒有隨著大赦的命令而成為過去式,前文說過,李皓是宦官一黨,蘇不韋父親是保皇一黨,蘇不韋殺死李皓後,自然被宦官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於是,另一個宦官一夥中的太尉段熲,便借著舉「孝廉」的名義讓蘇不韋出來擔任司隸從事,蘇不韋很害怕,裝病拒絕。

段熲勃然大怒,心一狠,下令從事去將蘇不韋一家除掉,臨行前,為了讓從事張賢下定決心,他端著毒酒給張賢父親:「若賢不得不韋,便可飲此!」

【如果張賢此去下不了手殺蘇不韋,你就把毒酒喝了吧!】

一邊是朋友,一邊是父親,張賢做出了決定,會整件事畫上了一個悲劇式的結尾:賢遂收不韋,並其一門六十餘人,盡誅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