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從本命觀念看唐朝生肖文化的繁榮

文史趣雜談 發佈 2020-01-13T14:06:31+00:00

在以前上層文化代表著的是陽春白雪,和民間文化之間是存在巨大差異的,但是在生肖文化中,無論販夫走卒還是達官貴人都信奉生肖文化,都害怕本命年的到來,這些使得民間文化和上層文化實現了有機結合。

文:文史趣雜談

唐朝時期文化繁榮,以其自身時代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各種文化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甚至一度達到巔峰。生肖文化是一種富有特色的文化,時至今日仍然和生活緊密相連,例如百姓堅信本命年多災多禍。生肖文化中包含著人們的信仰和習俗,在中華大地上繁榮生長,與不同的民族文化相融合,不斷在新時代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一、生肖文化最早起源於民間,受到了統治者和百姓的共同追捧,統治者在宮殿內擺放十二生肖雕像,文人創作熱情高漲,大批生肖神話故事和詩歌應運而生。用生肖傭陪葬成為普遍現象,本命觀念為生肖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生肖文化起源於先秦,本身屬於民間文化,因此大多在雜史小說中見到得次數最多,正史中的記載較少,但是也可以看出正史正在不斷吸收生肖文化帶來的效果,運用生肖文化來幫助統治者實行有效統治。

在《舊唐書》中,就曾經記載武則天在她執政期間的大殿內安放十二生肖雕像,也曾記載唐玄宗的本命年間,在《舊唐書》中的讖言和人物傳記中多見與生肖相關的故事,比如黃巢起義時,書中記載的讖言童謠就曾經提到了「蛇」和「馬」兩種生肖。

典章典籍這種正式書籍中也寫到了唐玄宗的本命屬相和唐憲宗十二生肖神陪葬品的事件,在各類小說中如《太平廣記》中就記錄了許多奇人異事,許多都和生肖有關,比如虎精的故事。

許多詩人也寫到了很多詩文與生肖有關,這足以說明生肖文化在唐朝的盛行。生肖文化也與道教文化相關,道教也有自己本命文化,這和生肖的本命文化有一定的聯繫。在佛教經典中,也有菩薩為了普度眾生從而幻化成十二隻獸類來到人間,救濟人世的故事。

生肖的形象一般主要出現在墓穴的石俑、墓誌紋飾、銅鏡和壁畫之上。十二隻生肖俑主要是為了守護墓主人,模擬天干地支,防止不明力量的破壞。

從隋朝到唐朝時期,經濟快速發展,文化也迅速傳播,生肖文化在這一時期成熟,因此生肖俑大量出現在這一時期的墓葬中,但是和其他墓葬品一樣,生肖俑也有不同等級帶來的限制,普通百姓用的和貴族用的自然是不同的。

生肖俑有三種,一種是寫實生肖俑,模擬不同生肖製作出的石俑,另一種是獸首人身生肖俑,這是抽象地將人的特徵和生肖的特徵相融合,第三種是人物帶生肖俑,意味著主體是人,但是身邊帶有生肖獸。生肖的形象還會刻在墓誌紋飾上。

這類墓穴裝飾主要出現在在唐代的北方地區,而且和生肖俑一樣,也分為寫實等三類,一般刻在墓誌蓋四周,墓誌蓋是墓葬中記錄死者生前事跡的時刻,一般生肖的圖案就刻在志石的周圍,起到震懾守護和裝飾的作用。

銅鏡本身就有文化內涵,有正衣冠,知得失,而且銅鏡可以起到辟邪祛禍的作用,因此墓葬內經常有銅鏡。銅鏡上的生肖獸一般都是寫實的樣子,但是會搭配其他的花紋,起到美化作用,比如纏枝、瑞獸等。繪製有生肖獸的壁畫也十分常見,比如唐玄宗身邊的得力助手高力士的墓葬中就有十二辰像,敦煌莫高窟中也有以十二生肖為主體神仙畫像。

二、唐代的生肖文化與宗教文化緊密相連,以此來更好促進宗教的傳播。當時十二生肖觀念深入人心,本命信仰根深蒂固。唐玄宗屬雞,重用擅長養雞的孩童,促進生肖文化的繁榮

首先生肖文化在宗教文化中有所體現,在唐代佛教盛行,生肖文化與佛教文化也有所融合,在佛教經文中曾經記載有十二藥叉佛掌管天地的十二個時辰和十二個月,或者是把菩薩是形象和十二隻生肖獸相融合,宣揚佛法無邊,佛祖轉世普度眾生的思想。

這些都是因為十二生肖在民間的盛行,佛教為了傳教,對佛法內容進行了漢化,並且加入十二生肖形象,就是為了讓佛法更加平易近人,為了吸引更多是教徒。

因為道教的鼻祖老子李耳姓李,為了讓自己的姓氏高人一等,唐朝的統治者也不斷地提高道教的地位,從而使得道教一躍成為唐代三大主流思想流派之一。

道教把一個甲子六十年神化成六十位神仙,這就是脫胎於十二生肖神的概念,同時十二生肖神也是道教文化中神仙系統的一部分,雖然品階不高,是法力低微的形象,但是它們和雷公電母這種道教形象一樣,也是道家神仙。

因此在墓葬中放置十二生肖俑之類的陪葬物,不僅僅是體現道家天地自然以及生死輪迴的觀念,也是希望把十二神明放進墓中,守護陰宅,保護墓穴安全。

生肖文化究竟是何時出現的呢?在近代,關於生肖文化的起源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外國學者的觀點,他們認為生肖文化來自於外國,並非中國本土文化,第二種是一位日本學者的觀點,他則認為生肖文化起源於埃及,第三種即是中國本土學者的觀點,他們普遍認為生肖文化來自於中國自己的文化土壤。

在七十年代之前,中國的歷史研究者一直認為生肖文化起源於東漢年間,但是隨後出土了一系列的秦代書簡,證明生肖文化的開始要遠遠早於漢代,並且在東漢著名學者王充的著作中就有了和現代生肖文化完全一致的文學記載,因此生肖文化的出現要遠遠早於世人的預期。

生肖文化中的本命信仰在唐代人心中根深蒂固,白居易就曾經作詩:

「夢得君知否,俱過本命年」

表達和同歲生的朋友劉禹錫共同度過本命年的欣然情緒。

本命年有犯太歲之意,因此許多人在上了年紀之後,都害怕過本命年,因為世人眼中本命年是不詳之年,是人生的一道道檻,邁過去就能繼續存活,邁不過去就會遭逢大難就此離世。

同樣在唐代作品《酉陽雜俎》就記錄過一個小故事,故事主人公屬相為老鼠,他覺得老鼠怕光,因此避光生活。他覺得老鼠怕貓狗,就從來不養這些動物,他將老鼠看成他的守護神,對老鼠細心供奉,認為只要將老鼠伺候好了他的本命年就會無災無禍。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唐代人們對於生肖文化的信賴,以及對於本命年的害怕。

不光普通人相信生肖文化,就連皇帝也十分信賴,其中迷信最為突出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是雞年出生,因此他喜歡鬥雞,在沒有登基之前,清明節就要鬥雞,登基之後在兩個宮殿之間修建了鬥雞坊。

因為他喜愛鬥雞,因此民間一度興起鬥雞熱潮,平民百姓紛紛效仿,達官貴人為了討好玄宗,不惜花萬貫家財鬥雞,甚至有的因此而散盡家財。

據說玄宗在出遊是遇到一個平民家的小孩兒在玩木雞,一時龍顏大悅,將他帶回宮中,負責宮中的雞坊,而這個小孩兒的確也是養雞高手,因此一度受到玄宗的極度寵愛。在他父親去世時,玄宗甚至下令讓他的父親按照縣官的墓葬標準下葬。

導致在那時一度有人譏諷唐玄宗,寫出打油詩稱養兒識字不如學人鬥雞。因為玄宗的出生年是酉雞,酉對應五行中的金,金又指的是西方,因此唐玄宗只在西嶽華山封禪而非在泰山,這些都表現出唐玄宗的本命迷信,同時表現出了生肖文化的深入人心。

三、在唐代生肖文化以及本命觀念的影響下,生肖文化的應用體現在多個方面,古代婚配講求男女雙方屬相匹配,農業上通過生肖判斷當年收成。生肖文化也打破了民間文化和上層文化之間的隔閡,不論階層,百姓和貴族都對生肖文化如數家珍

在唐代,只有納過六禮的婚姻才會被認可,而六禮之中的「問名」就是詢問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生辰八字中就包括出生時間以及生肖屬相。生肖屬相的匹配也是十分重要,就比如屬雞和屬狗的男女就不宜結成夫婦,因為「雞犬不寧」。

中國在古代一直是個農業大國,在唐代也不例外。農民都是指望著一年到頭風調雨順,這樣才能有好收成。因此在用天干地支紀年之後,農民就把一年的收成和生肖屬相聯繫起來了,因此民間流傳著各種民謠,比如認為牛年和馬年就會有好收成,但是在雞年即便再努力也不會是個豐收年的想法。

生肖文化在唐代醫藥中也有體現,在敦煌文書中說到,根據人的屬相顏色來判斷病人應該吃什麼顏色的藥,比如屬相為鼠的人,病了就該吃黑色的藥,而屬相為雞的人,就該吃白色的藥。

生肖文化增加了唐代文化的人文氣質和特性,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獸身人物肖像大多死板寫實,缺乏藝術性,但是到了唐代,獸身人物肖像大多飄逸自然,不再拘泥於之前的桎梏,顯示出洒脫自然的形象,與唐代注重人文思想的特性相結合,突出了人的主體性。

生肖文化打破了民間文化和上層文化之間的隔閡。在以前上層文化代表著的是陽春白雪,和民間文化之間是存在巨大差異的,但是在生肖文化中,無論販夫走卒還是達官貴人都信奉生肖文化,都害怕本命年的到來,這些使得民間文化和上層文化實現了有機結合。

參考歷史典獻:

《新唐書》

《全唐書》

《資治通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