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者和最優者:為什麼有人早早結婚,有人卻窮其一生都單身?

西門君不吐槽 發佈 2020-01-13T14:09:20+00:00

有兩個人,我們姑且叫他們A和B。A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容易滿足,哪怕每頓給他吃麵包都樂意。好了,故事說完了,有沒有覺得A和B都挺「奇葩」的。

作者:西門君.來源:【西門君不吐槽】(id:ximenjun45)

宣講開始前,先說一個故事吧。有兩個人,我們姑且叫他們A和B。

A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容易滿足,哪怕每頓給他吃麵包都樂意。

而B就比較麻煩了,他的終極夢想是頓頓吃牛排——而且牛肉必須得是美國牧場運來的極品牛肉。還得澆上牡蠣汁,並且配上一杯拉菲享用。

很快,A就過上頓頓吃麵包的生活,雖然談不上多奢華,但他也心滿意足了。

而B呢,想想也知道,他渴望的膳食條件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就算偶爾遇到了極品的餐廳,他也無法享用——原因也很簡單,這樣頂級的牛排,一般人根本負擔不起。更別提頓頓都吃了。

好了,故事說完了,有沒有覺得A和B都挺「奇葩」的。

B就不用說了,眼高手低,餓肚子也怪不了別人。而A看似很幸福,其實不過是一種低階的自我滿足罷了。

看到這裡,你會問,這跟標題有半毛錢關係呢?

大有關係。

在行為學裡,A這樣的人叫做「滿足者」。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會全力以赴地去追求。目標達成後立刻收手,絕不哀嘆有什麼遺憾。

而B則被稱作「最優者」,他們的目標就是追求極致。這就意味著他們為了獲得最頂級的配置,不得不需要嘗試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早早就結婚了,有人卻窮其一生都單身。

就感情方面而言,乍一看,滿足者比最優者要幸福,是這樣嗎?

是,但也不是。

至少在經濟學家看來,最優者是很痛苦的。因為有得必有失,你做出了一個選項,就得放棄另一股選項,這就是「機會成本」。換言之,選擇越多,機會成本就越高。

因此,對於那些最優者來說,生活是充滿焦慮的——因為他們總是不滿足於當下,這山望著那山高,怎麼可能開心的了呢。

相比之下,滿足者的幸福闕值就低很多了。

「老婆孩子熱炕頭,人生至此,已然圓滿矣!」

你可能也聽過「蘇格拉底教柏拉圖找伴侶」的故事。

柏拉圖有一天問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叫他到麥田裡摘一棵最飽滿的麥穗回來,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圖覺得這很容易,胸有成竹地去了。結果左看看右看看,直到走出了麥田,他仍兩手空空。

蘇格拉底問柏拉圖原因,後者嘆氣說,偶爾看見一株看似不錯的,卻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只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就這樣,走到盡頭時,才發覺手上竟連一棵麥穗也沒有......

蘇格拉底告訴他:「這就是愛情。」然後又給他了一次機會。

這次柏拉圖學聰明了,他挑了一株不算太飽滿但還過得去的麥穗交差。

他自嘲道:「也許它不是最完美的,但總好過沒有吧!」

這時,蘇格拉底笑笑說:「這就是婚姻。」

聽完這個故事,大多數人的反應,可能是覺得「知足常樂」很重要。我當年也是這麼想的,但我最近突然發現這個故事有一個bug——為什麼蘇格拉底不安排別的學生一起摘麥穗呢?

是的,柏拉圖第二次摘的麥穗並不差,但理論上,總會有摘的比他更飽滿的麥穗的人。

等到那個時候,柏拉圖還會開心嗎?我覺得不會。

雖然你會質疑說,滿足者之所以為滿足者,就是因為不會去攀比。但對這個觀點,我持保留態度。

羅素說過一句名言:「人之所以還有道德,是因為受到的誘惑還不夠大。」

你去問那些早早成家的人,真的從沒動過後悔的念頭嗎?說實話,我不信。當然,也不排除真的有這樣的人,覺得自己的另一半已經足夠好了,沒必要再奢求什麼。

然而,恕我直言,很多時候他可能只是「沒得選」而已。

還記得一開始的A和B嗎?假如日子久了,其實兩個人都是會反思自己的人生的。A會因為經常餓肚子,而考慮吃差一點的牛排。而B終究有一天,是會吃膩麵包的......

老布希的妻子芭芭拉,初戀即為終身伴侶,兩個人恩愛了幾十年。

王思聰,萬達的貴公子,閱盡年輕美女無數,甚是瀟洒風流。

你更喜歡哪種人生?

也許,最終還是逃不開蕭伯納的預言:「無論你單身終老還是結婚,你都會後悔的。」

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目前就讀浙大傳播學在職研究生。關注我,毒雞湯管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