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中朱棣到底是信奉佛教還是道教?

古今史話 發佈 2020-01-13T14:19:51+00:00

明朝初年嗜佛成風,朱棣為了改變這種風氣開始大力宣揚儒家思想,並且扶持武當道教。朱棣利用科舉和修書來拉攏全國的知識分子,然後整頓和限制佛教,當然古代帝王對於佛教基本都沒什麼好感,朱棣的一番操作也被後朝所沿用,其做法影響深遠。


明朝初年嗜佛成風,朱棣為了改變這種風氣開始大力宣揚儒家思想,並且扶持武當道教。朱棣利用科舉和修書來拉攏全國的知識分子,然後整頓和限制佛教,當然古代帝王對於佛教基本都沒什麼好感,朱棣的一番操作也被後朝所沿用,其做法影響深遠。此後各地大修武當山宮觀,武當道教慢慢成了一股潮流,這在道教史上也算一起重要事件。當然朱棣這麼做的真正原因,也是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

(一)朱棣其人

《大明風華》絕對權利領導人,明成祖朱棣,男,漢族,生於公元1360年5月2日逝於公元1424年8月12日,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大明王朝當家人。

公元1402年至公元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後人稱其為永樂大帝。公元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於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早起被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的主要功績有:改革機構,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重視歷史傳承命人編修《永樂大典》,朱棣還重視水上運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駕崩後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現在的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天壽山)。

(二)《大明風華》中,朱棣信奉佛教與正史記載不符?

眾所周知,朱棣的老爹,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起義之前在寺廟中當和尚,所以大明王朝對待佛教很是尊重,在《大明風華》中,朱棣在篡位後常常做惡夢,夢見老爹朱元璋手持大砍刀向自己砍來。

不得解脫之際,將高僧召見進貢,高僧淡定的手盤佛珠,告誡朱棣,朱家將來內部還會有殺戮,朱棣不久召見三子一孫進宮,讓他們歃血為誓永不得迫害同族。由劇中也可見,大明皇帝對待佛教高僧的話,極度重視。

各位看官,那麼問題來了。因為根據正史記載,咱們的永樂大帝對道教獨有情鍾。

(三)朱棣為何熱衷於道教?

朱棣起兵成功後,迅速遷都北京後朱棣仿照南京都城,修建北京皇宮,而在完成北京皇宮的建設以後,朱棣讓參與建設的三十萬軍民、工匠去南方,在一座山上開始建設宗教上的皇宮。

那麼,咱們的朱棣大帝為啥要跑到武當去修建築呢?這裡既不是兵家必爭之地,也不是權力中心。

這一切還得從他造反開始說起,建文帝削藩之時,朱棣兵力不足,在軍隊實力方面,那是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是他都一步一步化險為夷。

比如,在和建文帝對戰的過程中,白溝河之戰,雖然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鬥,那是正值冬天,白溝河的水面結滿了硬冰,以至於人走過去,冰都不會裂,而此時朱棣的將士剛從冰上面過去,明朝建文帝的追兵隨後而至,但是此時冰面開始解凍,明朝建文帝的追兵全部落入水中。

而此戰的結果卻是打了將近大半天,不分勝負,此時瞬間烏雲翻滾,飛沙走石,捲起來的沙塵暴直接撲向建文帝的將士們,於是乎建文帝的軍隊大敗而歸,而朱棣大獲全勝而完結。

這本來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鬥,朱棣贏的可能幾乎為零。

而由於當時明朝民間和道教都迷信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許多將士將其解釋為有神靈的幫助,正好,朱棣本來就是造反,若能藉助神來籠絡民心,豈不是更好。

正巧,民間信奉真武是當時的北方之神,即是北方玄帝,是戰神的化身,正好朱棣起兵造反在北方,於是藉助自己是真武大帝,來藉此為自己造反開脫,把發生的種種巧合,甚至是胡亂捏造的都大肆宣揚這是北方真武大帝的保佑,藉助君權神授的思想,宣告自己的正統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由於這是道教的神,於是朱棣大肆扶持道教,於是才開始大規模修建武當山,按照修建北京皇宮的規格,修建武當山,由於建築物都在山上,所以修建難度可想而知。但是畢竟是由朱棣的親自主持,武當山道教建築群,其浩大的工程,一絲不苟的工藝,這不僅是中國古代規劃、設計、建築的典範,即便是放在當代也是世界建築史上偉大的奇蹟。

(四)朱棣既拜佛又奉道

那是不是《大明風華》誇大了佛教在大明皇室的地位?其實也應該不會。

歷史記載,明太祖令哈立麻於靈谷寺建「普度大齋」,為太祖高皇帝、慈馬皇后薦福的時候,朝中官員們想出許多「瑞應」的現象,而內閣學士胡廣為此撰寫成《聖孝瑞應頌》,譜成佛曲,於宮中歌舞,朱棣還命畫師繪製了《普渡明太祖長捲圖》。既然其父在天下大亂之際,以僧人身份入世,創建帝國。其後人多多少少對佛教地崇敬也算是個心理寄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