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夫婦自學捏麵人 冀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中國僑網 發佈 2020-01-13T15:03:53+00:00

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張漢雲是名家庭主婦,丈夫羅萬達則是槌車廠老闆,精通手作紅包燈籠,一家人迄今參加多次手藝比賽,已獲得百餘個大大小小獎項。

中國僑網1月13日電 據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報導,馬來西亞一對夫婦參加手藝比賽獲百餘個獎項,卻被人批評所作的並非「傳統文化」。二人化「刺激」為「動力」,短短一年內無師自通,成為「捏麵人」師傅。

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張漢雲是名家庭主婦,丈夫羅萬達則是槌車廠老闆,精通手作紅包燈籠,一家人迄今參加多次手藝比賽,已獲得百餘個大大小小獎項。

張漢雲年輕時曾在手藝店打工,擅長各種手藝,包括立體點鑽畫、摺紙、中國結、再循環物品再創作等,羅萬達受妻子的影響而愛上手作,作品手工細膩。

然而,這對喜愛手作的夫妻在一年前,卻因朋友的一句話,成為了捏麵人師傅,傳承南來祖先的傳統民間藝術。

張漢雲回憶,一家人在過去常參加紅包製作燈籠等手作比賽,也受邀在各類活動中,示範及教導紅包製作燈籠。2019年,一名剪紙藝術家卻對他們說,以紅包製造燈籠等手作,其實不屬於傳統文化,剪紙才是傳統文化。

羅萬達當場被對方的一席話給「刺激」,決定要學一門在馬來西亞已經式微的傳統藝術。最終,兩人決定學習捏麵人。搜尋資料,再摸索、嘗試,經過多次失敗,兩人才嘗到成功的果實。

張漢雲笑言,夫婦倆剛開始製作捏麵人時,麵糰都變成「Roti Canai」(印度煎餅),還曾弄壞了一個電磁爐,但兩人卻沒有輕言放棄,繼續研究和嘗試。

捏麵人的主要材料為麵粉、糯米粉、蜜糖及鹽等,要經過攪拌及蒸,而且要把麵糰捏得完整,不要有裂痕,捏成的麵糰公仔不可曬太陽,要自然風乾,達到干硬而不會發霉的效果,最後才上色。

「目前,我們的作品作品不局限制作歷史傳奇人物,也可捏卡通人物,只要手工精純,配合恰當的顏色,栩栩如生的公仔就展現在眼前,只是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堅持及有耐性,直至經驗的累積,才能成就純熟的手藝。」

除了受到學校及團體邀請示範,羅萬達和張漢雲也曾制捏麵人鑰匙圈給一些單位,作為慈善義賣品。「取諸社會,用諸社會,我們應該回饋社會。」

鼓勵孩子學習中華藝術

與其將時間用在玩手機上,張漢雲更鼓勵孩子將時間用在學習捏麵人藝術,以傳承傳統的中華民間藝術。

張漢雲表示,捏麵人藝術是祖傳手藝,代代相傳。如今在馬來西亞,懂得捏麵人藝術者已寥寥無幾,倘若再不培養接班人,未來在這一片國土上,此藝術恐有失傳之虞。

因此,她常鼓勵其13至17歲的3名孩子,學習捏麵人藝術,並指孩子經過耳濡目染,已懂得搓和蒸麵粉。

「現代人玩手機成癮,走路玩、吃飯也玩,但將過量的時間花在上面,並不健康,所以我會鼓勵孩子減少玩手機的時間,多花一些時間及精神學習捏麵人,顯得更有意義。」

她坦言,要做出一個好的作品,必須具備雕刻技藝,紮實的繪畫功底,以及藝術修養,所以她不會急於求成,而是希望孩子們培養耐性,並相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張漢雲也表示,相比下,書法與剪紙確是知名度比較高的藝術,所以在農曆新年期間,不乏華團組織競相舉辦揮春比賽或剪紙示範。而捏麵人藝術,對許多人而言則十分陌生,甚至聞所未聞。

「因此,我建議馬來西亞的華團及文藝團體,不妨在農曆新年等活動,多邀請捏麵人師傅示範及講解,讓新生代認識這一門古老的藝術,進而產生學習的興趣。」

捏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看似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工藝品。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即以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麵糰。

捏面藝人也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及衣裳,令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在頃刻之間,脫手而成。(雷茗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