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立國後為何一直追著東吳打,卻對蜀漢只守不攻?

顛覆歷史 發佈 2020-01-13T15:07:29+00:00

蜀漢在經歷夷陵慘敗後,實力大大折損,不僅將領士兵死了不少,就連劉備也病逝白帝城。而那個時候作為三國之中實力最強的魏國不去進攻實力最弱的蜀國,反而多次興兵東吳,這點上確實讓人費解。

曹丕在位的七年時間,對東吳發動了三次征討,而一次都沒有進攻蜀國,這是為什麼呢?蜀漢在經歷夷陵慘敗後,實力大大折損,不僅將領士兵死了不少,就連劉備也病逝白帝城。而那個時候作為三國之中實力最強的魏國不去進攻實力最弱的蜀國,反而多次興兵東吳,這點上確實讓人費解。而且蜀國在後來主動出擊曹魏的時候,曹魏也只採用防守的姿態去迎接。這其中的原因,需要細細品讀。

曹丕撒氣

曹丕出兵東吳是為了撒氣。當年劉備引蜀漢眾將領,勢如破竹的攻入吳國之地,孫權為了防止兩面受敵,便對北方的魏國俯首稱臣。自願將吳地作為魏國的附屬之地。而當曹丕找孫權要人質作為抵押的時候,孫權便死不賴帳,推三阻四的阻止人質的派送。直到後來吳國在夷陵之戰中大勝,危機解除後,孫權對曹丕的態度來了個極限反轉,還和劉備又結成了盟友。

忍無可忍

所以曹丕對這件事忍無可忍,便要興兵南下,找回自己這個一國之君的面子。曹丕不敢向蜀國用兵,雖然劉備死了,但是蜀國還有一個諸葛亮在維持大局,加上川蜀之地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到處的山陵丘壑,根本不適合北方大規模的兵團作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也同樣表明了蜀國奇特的地理位置。

失敗的教訓

加之當年父輩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之地的時候,就有過失敗的教訓,與其白白耗費力氣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曹丕覺得還不如進攻吳國,或許那才是更有價值的戰略方針。三國之中,絕對不能讓一方的勢力過分強大。雖然吳蜀兩國剛剛經歷過一次大戰,最終以吳國的大勝結束了這場戰爭。

最後

但要是在此刻去進攻處於弱勢的蜀國,也不是有十分把握的。萬一魏蜀兩國開戰時,魏軍遭到蜀軍的奮死反抗,那麼坐山觀虎鬥的吳國一定是可以坐收漁翁之利的國家。為了牽制這種平衡,曹丕選擇三次都出兵孫吳,而不打飽受風霜的蜀國。或許在很多人眼中,那個時間的蜀國是軟柿子,但是在曹丕眼中,真正的軟柿子應該是吳國。

參考文獻:

《三國演義》《三國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