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富民、反對「奪富予貧」,談談宋代的「保富論」

尋菡探史 發佈 2020-01-13T15:20:10+00:00

商業也不再是社會上被人看不起的末業,當時社會上崛起了一個新的階層——富民階層,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在這一背景下許多人發表言論肯定富民的重要性。

早在中國古代受儒家思想的支配下,人們在經濟上更願意實行以富濟貧作為當時管理的經濟依據。宋朝作為中國經濟歷史上經濟最為發達的一個時期,社會的變革,思想觀念的變化,國家在土地政策上,實施「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商業也不再是社會上被人看不起的末業,當時社會上崛起了一個新的階層——富民階層,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在這一背景下許多人發表言論肯定富民的重要性。這個階層的變化發展在宋朝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促進了國家的各項事業的發展,也為後來元明清這些時期如何對待富民產生了借鑑、影響。

一、富人階層的出現

1、富民的出現

富民又名為「富家」、「富戶」、「巨室」、「兼并之家」等。早在唐代以前,「富民」 一詞較少被人們使用,自唐朝中期起,富民開始發展起來。

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長安富民王元寶、楊崇義、郭萬金等,國中巨豪也。」而且在《舊唐書》,《夷堅志》中均有與富民相關的記載。

從這些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從唐代中期開始富民開始大量出現,發展道了宋代,富民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形成一個新的社會階層。

2、富民階層的出現

在宋代政府實行依資進行劃分戶等,將民戶分為城鎮坊郭戶和鄉村民戶,將這兩種民戶又分為主戶和客戶。而富民是指那些占有財富又沒有特權的的民,與達官顯貴不同,他們是通過購買土地發展商業積累下來財富。富民階層的一般是根據戶等高低進行劃分,而戶等高低的劃分是根據所擁有的財富來進行劃分。由於所擁有的財產量不同,各地的劃分標準不同,富民階層之間也是有很大差異的,有些富民多則是擁有三五十萬的大富民,還有擁有三五萬的小富民,這種不平均在一等戶中體現的最是明顯。

二、「保富論」在宋代社會的發展及演變

1、「保富論」出現的前提

首先唐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繁榮為唐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富民手中擁有更多的財富,逐漸成為成為了當時社會中不可小視的力量。唐代為宋代提供了前提,蘇轍曾這樣描述過宋朝的經濟狀況「惟州縣之間,隨其大小皆有富民。」足以見得當時富民在州縣中是很常見的。一些大城市的發展體現了商業貿易的繁榮,當時的長安、汴京都是城市人口可達百萬的大城市。

這裡不僅有社會的各個階層,還有來自慕名而來求學訪問的外國商人、留學生。到了宋朝,市場打破了市坊界線,商鋪比比皆是,尤其到了南宋,都城臨安人口更為密集,人數已經超過百萬,是一個集商業、娛樂、文化等多方面於一體。草市的出現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在農村、偏遠的一些地區都會定期舉行,後來成為了一種新的居民中心、商業中心。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宋朝人們商業生活中的經濟繁榮的場面。

其次商品經濟的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結構的重新變化,在當時商品經濟的高速發展過程中,貧富分化的程度嚴重。在《蘇轍集》中記載當時這樣一種場面「民失職者,無立錐之地,而富者田連阡陌,以勢相投,收大半之稅」後來這句話演變成了一句諺語「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以此來形容貧富之間的差距。

最後這種命題的存在還因為當時政府在政策上的調整,宋朝時允許開墾荒地,可以作為永業田由後代繼承。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下令,凡事由災害導致無人耕種的荒地,允許其他人承佃為永業田。並且允許買賣土地,促進經濟上的流通。早在春秋時期,公田的衰落,私田的開墾、交換就加速了奴隸制度的瓦解,出現了新的封建制度。這種土地的公開允許買賣,將土地成為一種可以進行貿易的商品加入到商品交流中。

2、「保富論」的發展過程

  • 北宋時期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保富論的代表之一,他在熙寧二年開始的那場著名的變法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改變國家財政不足,挽救社會危機的境況。其中青苗法主要是通過給農民放貸從大地主、大商人手中撰取部分利息到國家手中,解決國家的財政難題。募役法是根據戶等高低進行繳納一定的錢,促進生產增加政府的收入。市役法的提出是政府出錢收購那些市場滯銷的物品等短缺時在賣出,以此來限制大商人的市場的控制。這些改革內容雖然有從大商人手中奪取了小部分利益到國家手中來解決財政困難。但並不是支持奪取富民手中的財產給予貧民。

司馬光也是北宋時期的保富論代表之一,他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原因是放貸的過程中,貧民借貸時需要富人替他還債,認為這是損害富人的利益。他認為貧困的人多數是由懶惰造成的,富民的利益與國家是相互依存的,不應該損害富民的利益。

還有一個就是蘇軾,人稱「東坡居士」也是保富論的代表之一。他除了在文學上的造詣以外,在經濟上也有一定的見解。他認為富民是民眾的重要組成部分,富民在人民群眾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在社會上起到帶頭作用。他認為應該鞏固富民的利益,富民之所以能夠富裕是因為他們本身擁有優秀的品質,

在《思治論》中這樣寫道「彼富人者,信於人素深,而服於人素厚。」可以看出蘇軾把富民放在重要的位置。

  • 南宋時期

南宋時期,朝廷內部統治階級腐朽,軍事力量薄弱,女真人在一旁虎視眈眈,矛盾重重,但是經濟方面卻在蓬勃發展。南宋時期的臨安城的繁華就是經濟發展的見證。

葉適永嘉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富民在社會上是能起到積極作用的。首先富人能夠承擔州縣差役的大部分,其次,富民還能夠幫助國家承擔「養民」的責任,還能夠幫助提供更多的生產、生活資料,一些沒有田的平民可以從富民手中借田,有急事時也可以向富人借錢或者其他急需的物品。

陳亮人稱龍川先生,是南宋的文學家、思想家。其主張「保富論」,保護富民階級。他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一些政策,例如青苗法,他認為青苗法會損害富民的財富,均輸法會使得商人的利益得到損害,認為國家的基業,招兵買馬養兵使國家強盛,需要郡縣的富民們的支持。所以他主張要保護那些「巨萬之藏」的那些大地主、大商人。

三、宋代「保富論」的影響

宋朝在建國初期,仍然沿用前朝舊的制度,朝廷立法宗旨主要集中在強化中央集權,穩定社會秩序,重視行政立法,以加強王權,促進國家快速穩定。當時統治階層大多數還沒有意識到經濟對社會發展能夠產生重要影響。隨著富民階層的壯大,他們在農業、手工業等各行業中占據主要地位,積累了大量財富,成為較早走向市場的群體。他們生活奢華,遊走於勾欄瓦舍之中,引領著民間的消費風向。這也讓越來越多的民戶改變了對工商業的傳統看法,開始投身於經營商業的浪潮之中。民眾的富裕不僅為社會帶來安定團結,更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保富論」的出現,使人們的觀念中對貧富有了新的認識,以前人們大多受儒家思想影響重義輕利,在宋代經濟的繁榮發展產生了利義統一的思想。商業為末業的觀念,到了宋朝開始轉變,人們改變了以往抑商、反對囤積居奇的思想,開始重視商業,農商並舉,本末觀念轉變,愛財心思明顯,公開談論錢財,這是宋代這一時期獨有的時代特徵。人們本末觀念的轉變,社會上對商人、商業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官僚階層也開始經營商業。

宋代「保富論」思想的發展,也影響了元朝,富民在元朝仍然存在,尤其是明清兩代,雖有一小部分人認為應該予貧於富,但大多數都主張安富,認為與其與商家爭利,不如將富民成為國家的依靠,繼承發展了宋代的「保富論」。

四、總結

保富論」保誰?在某種程度上是保護富民的利益。但其實是國家為了擴大稅收,充實自己的國庫,為了自己「飼養」了這樣一批人。國家的政策不斷的向他們傾斜,讓這樣一批人在納稅、興辦教育、賑災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他們是國家的基礎,家富和國富成為了同一個發展方面,富人與國家也不再是相互爭利的對立面。「保富論」強調的對富民的保護對於當時社會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促進了思想和經濟上的變化,構成了宋代經濟思想的繁榮,是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進步。

參考文獻:

1、《蘇轍集》

2、《思治論》

3、《臨川先生文集》

4、《唐宋社會變革論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