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 即墨黃氏 四世一品 收養乞丐恩將仇報 一門五烈,四進士

皇灰瘋 發佈 2020-01-13T15:39:34+00:00

黃作孚,字汝從,號訒齋,即墨城人,1553年中進士。趙老師也不負眾望.即墨縣誌說:時墨沿明季陋習,務為冗爛浮油之文,其昌劃除積套,力歸清真,邑士翕然宗之.即墨的不少人都慕名前來求學,像以後的御史周祚顯等.黃貞麟本人能文,著有《琭屏軒文集》、《快山堂詩集》、《豫章游草》、《燕台詩集


即墨黃氏屬江夏黃氏山陰支,由江夏遷至河南邶城又遷至青州,永樂二年由青州官徙至即墨。

黃作孚(約1516~1586),字汝從,號訒齋,即墨城人,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中進士。黃作孚為官清廉,不依附權貴,正氣凜然。



任兵部觀政時,正值奸相嚴嵩當權,利用權貴,網絡爪牙,歸附者如蠅蚋匯集腥膻。黃作孚潔身自好,對這種壞風氣憤恨不已。一次,他看到了忠臣楊忠愍彈劾嚴嵩的奏章,非常感慨地說:楊忠愍大丈夫也,值得效法。還有一次,嚴嵩在相府接見新榜進士。他們在宰相府門前等候時,黃作孚在同事面前朗誦楊忠愍被害就刑時對嚴嵩的咒語:「怒髮衝冠,要斬朝中第一奸。」門吏聽到後,報告了嚴嵩。嚴嵩為籠絡黃作孚,告訴家人不要和他計較。事後,當黃作孚出任山西高平縣知縣時,嚴嵩親自設宴為他送行,被他毅然拒絕。

黃作孚在高平任知縣二年,「倫誼平居,沖寂自好。乃遇應事時,不辭焦勞,有就厥功」。《高平縣誌》謂其「臨政寬緩,任人不疑」。後來,嚴嵩的黨羽劉某到山西巡視,策動黃作孚屬下對其誣告,終被罷免。黃作孚卸任回鄉時,行李簡陋,連回鄉的路費都是他的同事資助的,臨行時,高平縣的老百姓沿途為之送行,甚為惋惜,如失怙恃。

就這樣,黃作孚結束了仕途,隱居山野。鄉人都知道他德行好,學問又高,所以對其格外敬重,此後黃作孚也為即墨的教育事業做出了許多貢獻,創建了上、下書院。

黃作孚回鄉後,與鄉人講求古禮,振興墨邑文物。他樂善好施,譽滿鄉里。其姑母家境貧困,老年無依無靠,黃作孚把她接到家中,待以母禮。多年前吳家賣了20畝地給黃作孚家,後來吳家敗落,吳氏子到處流浪,黃作孚把他找來教育安慰後,把那20畝地的地契無償還給了他,吳氏子感激得痛哭流涕,此後,努力耕作,得以安居樂業。燕人劉棻攜帶親眷千里來到即墨赴任(司訓),剛到10天,親眷就去世了,他人生地不熟,又領不到俸祿,就打算將親人屍體就地掩埋。黃作孚知道後,為他買了棺材,並動員一些有錢人家共同為他籌集了數十金,使劉棻得以返鄉處理喪事。當時,城區貧窮人家死了人都亂埋在附近溝壑,暴骨相望,黃作孚出錢買地,捐出來作為公墓。

1523~1524年,即墨大災,顆粒不收,黃作孚把家裡的糧食拿出來設粥棚,使幾千人免於餓死。

黃作聖,字汝睿,號思齋,壽官。他受父兄的影響,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與兄長黃作孚共同在石門山西麓的幽谷中修建書院,並聘請名師教授。


黃嘉善

黃嘉善,(1549-1624)字惟尚,號梓山,明代即墨城裡人,黃作聖長子。黃嘉善生而聰敏,並且端莊偉然,讀書過目能誦,試輒高等,漸大學習勤奮努力,就讀於嶗山石門山西麓上、下書院,1576年(明萬曆四年)中舉人,翌年中進士。黃嘉善為秀才時,收養了一個時因家貧流落即墨街頭的幼年乞丐,原姓姜無名,成年後取名黃寬,黃家為其娶妻,繼而供其子讀書並均入庠。黃嘉善這一大善舉,後來卻給其子孫後代帶來了滅頂之災(後有介紹)。

黃嘉善初授河南葉縣知縣,他按明廷「一條鞭法」的規定,勘查戶口,重新丈量土地,使當地一些隱瞞土地、偷漏國稅的富豪得到懲罰。同時,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致仕葉縣治理一新。離任時,士民遮道泣留,為立生祠。

黃嘉善轉升南直隸蘇州府同知,因父母相繼去世,在家守制。1590年(明萬曆十八年),調任山西平陽府府丞,時值「大同缺守,需幹練者補之,眾議非黃丞不可。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黃嘉善升山西大同府知府。大同是明朝北部九邊重鎮之一,常受韃靼侵擾。文官轉任武官其實是當時朝廷奸臣陷害黃嘉善!因為當時蒙古軍隊多次攻破長城深入山西的太原、甘肅的平涼燒殺搶掠。當時大明國涉及國家安全的四大防禦門戶為宣府、大同、薊州、遼東,是最難防守。明軍內部,兵變事件多有發生,之前「大同兵變」將領就被殺死,奸黨是要置黃嘉善於死地,朝堂之上奏曰:「聖上,黃嘉善日習文,夜習武。他去大同,可以治邊患。」於是,黃嘉善一個文職官員,被迫走上了大同知府這個戌關武將的位置!他到任後,執法堅正,嚴於治理,「威名流聞,虜中皆畏服之」。一次,撫臣淘汰體格羸弱的兵士,引起不滿,有人煽動,發生兵變,官民不敢出門,引起滿城的恐怖和混亂。黃嘉善隻身單騎直奔營中,喻以利害,以大義說散噪兵,翌日,斬其首惡,迅速果斷地平息了這一事件,從此全郡帖然。

1595年(明萬曆二十三年),黃嘉善升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衛兵備,他整頓軍紀,嚴加訓練。一次韃靼首領集萬騎,潛其寨下,窺探虛實,伺機入掠。黃嘉善偵知,命副將持酒食前去,曰:「聞大軍遠道而來,特備酒肉犒賞。」敵人驚知有備,酒食後散去,從此不敢輕易進犯。後黃嘉善升陝西布政司參政,仍任大同雲中兵備。戍邊二十年,為捍衛祖國西北部邊疆作出了重要貢獻。

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黃嘉善任寧夏巡撫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赴任後,他向朝廷申請減免寧夏的田賦,使百姓安居樂業。後又整頓軍紀,提高了軍隊戰鬥力,數次擊退韃靼的侵擾,保衛了邊疆安寧。他與大將蕭如薰齊心協力,伐賀蘭山木材,修建寧夏(今銀川市)的前沿陣地臨河堡。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黃嘉善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繼之加兵部右侍郎。黃嘉善撫夏十年,功著邊陲,烽火不驚,寧夏立祠祀之。


1610年(明萬曆三十八年)授黃嘉善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統帥延綏、寧夏、甘肅三邊重鎮的軍事。他加強邊防建設,組織軍隊屯田,以農養兵,保證軍需。同時,他嚴格執行明廷的睦鄰政策,通好互市,使漢蒙兩族人民能和平共處。一次,敵虜潛入城下,黃嘉善登城約戰,敵人見狀,懼怕欲逃。黃嘉善命開城門出擊,經一番搏殺,韃靼死傷無數,黃嘉善大勝而歸,史稱「三邊大捷」。黃嘉善因此升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褒贈「四世一品」。

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黃嘉善自西秦引疾東歸即墨。此年即墨遇大災,黃嘉善出粟百斛、銀百兩賑濟災民。萬曆四十四年十月,召任兵部尚書,累辭不受。四十六年七月,後金攻陷撫順,在危難之時,即赴任共議兵事。四十八年(亦稱泰昌元年),神宗(萬曆)、光宗(泰昌)兩位皇帝相繼殯天,他兩受顧命於樞府,成為朝廷重臣。九月熹宗(天啟)即位,時值主少國,疑內憂外懼,危急交加,他兵柄一身,積日勞累,不安寢食,終於病不能支,再三請示求回歸故里,回家後,黃嘉善從此伏枕不問門外事。

1624年(明天啟四年)黃嘉善病逝,訃聞:熹宗皇帝輟一日視朝,誥賜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保。賜祭九壇,外加一壇,造墳安葬,夫人江氏袝之;贈太保,蔭一子。崇祀名宦、鄉賢。黃嘉善著有《撫夏奏議》、《總督奏議》、《大司馬奏議》、《見山樓詩草》。

黃嘉善生前建造墓園,它坐落在即墨城區東部的大廟山與舞旗埠山之間,酉山卯向,即坐西面東,占地約200畝。其西枕兩山之脊,東接小平原,近前九曲溝自南繞向西北,遠處墨水河斜徑而來經北流向即墨城。站墓園環眺:嶗北群峰翠屏合圍,盆地平原碧水繞流,山川形勢,獨鍾神琇。古人稱此處為「藏風得水」之地。墓園1956年7月12日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古蹟。文革期間被附近村民集體盜墓嚴重破壞,盜墓者沒有找到他們想要的「黃金甲」,當地農民一定沒有讀過黃嘉善的一句詩:未解逢迎從宦拙,何嫌鄉里笑官窮。

黃宗昌

黃宗昌,(1588—1646),字長倩,號鶴嶺,即墨人,黃作孚之孫,黃嘉善的堂侄,天啟二(1622)年進士,授雄縣知縣。後調清苑知縣,因不給魏忠賢立生祠,被閹黨所忌恨,欲以東林黨殺之,被知府方一藻解救。


崇禎元(1628)年,黃宗昌被奏為「天下循良第一」,授山西道監察御史。請斥矯旨偽官,言:「先帝賓天在八月二十三日。三殿敘功止先一日,正當帝疾大漸之時,豈能安閒出詔?凡加銜進秩,皆魏氏官也。」得旨:「汰敘功冒濫者。」宗昌爭曰:「臣所糾乃矯旨,非冒濫也。冒濫猶可容,矯偽不可貸。」遂列上黃克纘、范濟世、霍維華、邵輔忠、呂純如等六十一人,乞罷免。帝以列名多,不聽。尋劾罷逆黨尚書張我續、侍郎呂圖南、通政使岳駿聲、給事中潘士聞、御史王珙。又劾周延儒貪穢數事,帝怒,停俸半年。既而劾體仁,不納。

崇禎二年,黃宗昌奉旨巡按湖廣,查結了一些疑難積案。

崇禎五(1632)年,閣臣溫體仁構陷黃宗昌,但證據不足,致使上下對簿,拖延不用。黃宗昌因此候審十年。鐫宗昌四級,宗昌遂歸。

崇禎十五(1642)年,清兵入侵關內,橫掃山東境內直抵膠東,十二月圍即墨城。黃宗昌變賣家產籌措軍餉,率鄉民登城據守,其次子黃基英勇善戰,隨父日夜守城,中流矢貫額,仍力戰不退,至晚重傷身亡,其妻妾殉節,家中殉難五人。《明史》稱之「一門五烈」。黃宗昌強忍悲痛,率眾三戰三捷,保住了即墨城。

黃培

黃培(1604-1669年),字孟堅,號封岳,即墨城裡人,黃嘉善的嫡長孫。黃培在明崇禎朝中為官17年,歷任錦衣衛指揮僉事,提督街道,金吾將軍,九門提督等職,極受明廷器重。清兵入北京後,黃培仍忠於前朝,不為清官並想以身殉國。先使其妻妾安氏自縊,護其母柩運回即墨安葬後,將子托其叔,一切就緒就想自殺。後經其叔黃宗癢開導,打消了殉節念頭,但仍蓄髮留須,不著清服,表示蔑視滿清,在憂鬱悲憤中度日。


順治九年(1635年),黃培姐夫宋繼澄來即墨,宋繼澄為明朝舉人,極有民族氣節和文采,他與黃、藍等諸姓結為詩社,飲酒賦詩,消遣歲月,懷明反清情緒時溢詩文。順治十八年(1662年)於七抗清起義爆發,黃培在道義和物資上給予大力支持。從順治元年至康熙元年,黃培共作詩280餘首,略加刪改,收錄266首,命名為《含章館詩集》(上卷)。康熙元年,刻版裝訂成冊,分贈親友,從而埋下禍根。發生在清康熙年間的黃培文字獄一案,是歷時四年的清朝一大要案, 清廷前後下過六道諭旨,牽動京、省、州、縣四級官府,涉連217人。堪稱清初中國北方最大的文字獄案。

1665年(清康熙四年)春,黃培的從內弟藍溥將其子與黃培之子黃貞明同窗反目之事遷怒於黃培,便摘錄《含章館詩集》中懷明反清詩句,控告於縣衙。藍溥之意本在為了出氣,但此事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終被姜元衡所利用。姜元衡祖籍萊陽,黃家所收養的乞丐黃寬之孫黃元衡也由黃培供讀,於1648年(清順治五年)中進士。姜元衡中進士後,背著黃家恢復了姜姓。黃培對姜元衡依附清廷、背主複姓等行為極為不滿,並幾次當眾羞辱。姜元衡雖世受黃家恩養,但因對黃家積怨太深,因而在藍、黃案件就要和解之時,便於1666年(康熙五年)六月羅列黃培十大罪狀將其控告到山東督撫署。此案系「叛逆要案」,一直受制於清廷,1668年(清康熙七年)以山東巡撫為首的會審團對黃培-案進行了最後一次會審,於1669年(康熙八年)三月十六日將審理意見具奏清廷。此案歷經4年之久,案情曲折、複雜,受牽連的人達217名之多,甚至將大學者顧炎武也牽連在內。但是,此案由於黃培極力為親友開脫,關鍵是黃家傾家蕩產(賣房賣車連黃嘉善祖傳的寶貝「黃金甲」也變賣了,「黃金甲」也就此下落不明)上下打點,涉案人員均不同程度地給予免議或輕微處罰。唯黃培「因系明朝世宦,隱懷-本朝之心,刊刻逆書,已屬不法,吟詠詩句,尤見狂悖,且寬袍大袖,延用前朝服制,蓄髮留須,故違當朝法令,大逆不敬,應按隱叛誹謗之罪處置,但律無正文,無從援引,謹按他律比附,定擬絞罪。」山東提刑按察使司的這一判決意見,得到了清廷批准。1669年(清康熙八年)四月初一日,黃培在濟南就刑。就刑前,他從容吟詩:月光照地明如雪,朔風一夜層冰結. 天涯能不念閨中,閨中淚滴鴛衾血. 誰能化做兩鴛鴦,雙止雙飛無暫別. 鴛鴦還復有死生,生願同衾死同穴.萬古千秋永不離,年年夜夜看明月。被認定反清的詩句:「一自蕉符紛海上,更無日月照山東」、「殺盡樓蘭未肯歸,還將鐵騎人金徽」、「平沙一望無煙火,惟見哀鴻自北飛」。

黃貞麟

黃貞麟,(1630—1695),字方振,號振侯,即墨人,黃嘉善弟弟黃兼善之重孫,既延續了黃氏家族的才,也繼承了黃家人的正氣和傲骨。他的名字在即墨當地可並不陌生,因為「一門四進士」的故事流傳了幾百年間。「一門四進士」指的就是黃貞麟祖孫三代連中四名進士:黃貞麟是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的進士,三子黃鴻中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的進士,六子黃敬中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進士,還有孫輩黃燾世是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進士。

順治十八年,授安徽鳳陽推官,嚴懲訟師,州郡懍然。值大旱,禱雨未應,貞麟曰:「得無有沉冤未雪,上干天乎?」於禱雨壇下,立判諸大獄,三日果雨。江南逋賦案興,蒙城、懷遠各逮紳民百餘人系獄候勘。獄不能容,人皆立,貞麟以彼逋賦皆未驗實,不忍令死於獄,悉還其家。及訊,則或舞文吏妄為注名,或誤報,悉原而釋之,保全者五百家。

河南優人朱虎山,游食太和,髮長數寸,土猾范之諫與昝姓有隙,誣以藏匿故明宗室朱虎山謀不軌。事發,江寧推官不敢問,以委貞麟。貞麟力白其誣。逮至京師復勘,刑鞫無異,貞麟乃釋昝姓而治之諫罪。潁州民吳月以邪教惑眾,株連千餘人,貞麟勘多愚民無知,徒坐月及為首者。捕人索財於水姓,不得,指為月黨,追至新蔡殺之。鄉人來救,並誣為月黨。撫鎮發兵圍之,系其眾至鳳陽。貞麟廉得實,懲捕而盡釋新蔡鄉人。其理枉活人多如此。旋以他事解官,後得白。


康熙九年,授直隸鹽山知縣。地瘠而多盜,立法牌甲互相救護。有警,一村中半守半援,盜日以息。清里役,逃亡者悉與豁除,不期年,流民復業數百家,又陸續修了文廟,增補了縣誌,清理了學田.兩年後,升戶部主事.走的那天,鹽山有數千人送行,送到山東境內才返回。

十二年,旱,謂父老曰:「勘災者至,所需惟官是責,不費民一錢。」及秋征,吏仍以舊額進。貞麟曰:「下輸上易,上反下難。待准蠲而還之,反覆間民必受損。」立令除之。又永革雜派陋例,民皆感其惠。復擢戶部山西司主事山西聞喜邑丁徭重力請減之監督京左、右翼倉因失察侵盜(屬下一滿人監守自盜)罷職。黃貞麟還鄉後閉門謝客,專心教育子弟,建華萼館於快山堂之西園,供兒輩讀書,並聘請進士趙其昌為老師。黃鴻中、黃敬中等都是他的學生。才有了後面三位子孫接連中進士的奇蹟,創造了「一門四進士」的輝煌。

趙老師也不負眾望.即墨縣誌說:時墨沿明季陋習,務為冗爛浮油之文,其昌劃除積套,力歸清真,邑士翕然宗之.(清朝的文風比明朝高明嗎?不知道)即墨的不少人都慕名前來求學,像以後的御史周祚顯等. 黃貞麟本人能文,著有《琭屏軒文集》、《快山堂詩集》、《豫章游草》、《燕台詩集》、《紀年》等。

雖然明清易代以及黃培案對黃氏家族以後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但第十世和第十一世中,依然有進士4人:第十一世黃鴻中、黃敬中和十二世黃燾世、黃立世;舉人25人;貢生31人。

關鍵字: